賀佳雯
中國的“互聯網+工業”,從提出戰略到落地實施;從平臺構建、總結經驗,再回到實踐層面,將經歷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
“‘中國制造2025是一個發展的、動態的概念,是一個理解未來信息技術與工業融合發展的多棱鏡。”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鄔賀銓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說。
2015年10月15至16日,來自全球的企業精英與學界專家匯聚青島,共同探討了互聯網如何改造工業,中國制造2025如何實現、互聯網工業變革之路何去何從等問題。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開啟集散制造模式
眾所周知,當前我國經濟下行,而工業經濟下行的壓力有加大趨勢。據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到8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幅6.3%,其中8月份是6.1%。
“‘十二五以來同期最低的,虧損企業的面在擴大,現在全國20%的企業虧損。”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預計,尚未公布的9月份數據更加不樂觀,可能會更低。
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9月份剛公布,連續43個月負增長,而且負5.9%,負的越來越多,需求明顯不足,進出口前三個季度下降了7.7%。據李毅中回憶,這在過去是沒有過的,企業效率下滑如此迅速,生產經營狀況困難,1到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累計只增長1.3%,利潤下降了1.9%。
但在工業經濟整體每況日下時,令人稍感安慰的是新力崛起。所謂新力指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近幾年迅速發展已經顯示出巨大的活力和動力。
從去年到現在,高科技產業增加值的增速,始終比工業增加值的增速高5個百分點,像電動汽車、工業機器人這些高端產品的質量產量明顯增加,甚至成幾倍的增加。
在工業企業利潤總趨勢下滑的情況下,高新技術制造業利潤增幅是14.6%。投資方面,僅有的18.7%的工業投資中,僅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就占了13.3%。
但李毅中明確指出,在制造業里,高新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比只有不到12%,這意味著:新興產業在加快發展,但它增加的那一塊還補不上傳統產業減弱掉下來的那一塊,所以新興產業還要再加快發展。
“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是我國經濟行穩致遠的發動機,既要發展新產業,新技術,把它做大做強,也要致力于傳統產業的重構再造,給它增加動力,把它做優做強,所以我認為這兩者必須同時發力,不能偏廢,不能失衡。”李毅中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快速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盧秉恒將這場新舊更迭的變革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
“信息時代以機器代替人的智力,再一次回歸到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滿足消費群體的個性化需求,進而形成了一個集散制造的模式。”盧秉恒認為,這是這場以互聯網為基礎的變革最明顯的特征。
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中國制造2025》,已經由國務院于2015年5月8日正式公布。
在李毅中看來,互聯網+制造業具體可包含四個方面內容:一個是數字化的智能制造;一個是大規模的個性化定制;一個是網絡化的協同制造;第四是社會化的服務性制造。
這四個方面又尤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總而言之,互聯網+制造業不但是指制造業,它會同時釋放和引發出更多的投資機會、發展機遇和改革措施,帶動輻射到國民經濟和社會進步的多個領域。
個性、透明的互聯工廠:以海爾智能制造探索為例
智能制造是中國互聯網+制造業的核心,也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點。以海爾在智能制造上的探索為例,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張瑞敏的眼中,海爾智能制造是以用戶全流程最佳體驗為核心目的,將工廠完全向用戶“透明”,這也充分展示海爾對智能制造的高度自信。
參觀海爾的智能制造工廠可見,借助安裝在工廠里的攝像頭,把互聯工廠開放給用戶,用戶可以通過移動設備看到四個海爾整機互聯工廠的每條生產線的生產畫面。而接下來用戶需求會連接到互聯工廠,讓產品從研發、設計、生產實現全流程對用戶透明、可視。
同時,用戶可通過手機實時掌握互聯工廠的生產進度。讓用戶從產品購買者變身了“產品設計者與生產監督者”,真正做到了定制全流程的透明化和可視化,讓工廠與用戶零距離。
其實早在2000年初,張瑞敏就為海爾的互聯網轉型制定了路線和方向。實質即為將產品和工廠都變成智能化,也就是說在產品這方面要變成一個智慧生活的整體解決方案,在工廠這方面要轉型為互聯工廠。
“在智慧生活這方面,原來由單一生產硬件產品到提供整個智慧生活的場景解決方案。在互聯工廠這方面,從大規模制造向大規模定制方面轉型。”張瑞敏如是作細化。
為此,海爾針對用戶提出“智慧家庭”概念,并率先推出全球首個U+智慧生活開放平臺,搭建智慧生活七大生態圈,包括空氣、洗護、用水、美食、安全、健康和娛樂,憑借建立開放生態圈,吸引全球顛覆引領資源,真正開始了實現從硬件生產到軟件和服務的個性化定制轉變的探索。
海爾的智慧烤箱正是這一探索的落地實踐。在傳統的家庭烘焙中,硬件、食譜和食材這三者是割裂的。而海爾的智慧烤箱將把它變成一個和用戶交互的生態圈。
海爾作出的市場分析表明,現在用戶關注的不再是單純一個烤箱,而是一個烤箱它烘焙的解決方案。
由此海爾希望通過它關注這個解決方案來倒逼產品的不斷迭代,在這個過程當中所有各方,食材供應商,培訓方都進入系統里面實現和用戶交互,最終形成完整的生態圈幫助用戶實現智慧生活。
“通過無縫化,透明化,可視化,通過和用戶交互,包括眾創定制,下單、生產、交付全流程的可視,這個可視還不是完全的用戶使用過程的結束,而剛剛是一個開始,通過用戶使用體驗再回頭和用戶實現交互,形成閉環迭代。”海爾家電產業集團副總裁陳錄城認為,海爾的互聯網轉型和傳統制造業最大的不同在于,當用戶下單,一臺家電賣出去的時候,海爾對用戶的交互服務才剛剛開始。endprint
讓陳錄城最為津津樂道的是沈陽冰箱工廠。這是由海爾構建的,全球家電業第一個互聯工廠。高精度和高效率提升明顯,而且實現了全流程各個節點的可視。
在用戶價值方面,傳統的工廠一條線頂多生產20種型號,沈陽冰箱一條線上可以生產500多種型號,柔性較高,訂單交付周期能從傳統的20多天縮短至7天,陳錄城自稱這一時間仍有壓縮空間。目前整個集團在全球的59個工廠初步建成的樣板有7個,其中有5個整機工廠,2個模塊工廠。
智能制造離不開對大數據的整合與應用。據陳錄城介紹,海爾家電把所有用戶的數據、產品的數據以及供應鏈的數據,包括供應商這些所有的數據把它互聯起來,然后進行數據模型的建設,探索的方向就是自學習,自優化,自控制,自判斷這個方向發展。
“這個生態圈是基于用戶零距離前提下搭建起來的,大家可以看外圈就是用戶全流程參與,它是一個并聯的生態圈,內圈是一個用戶交互圈,從交互、設計、購買、使用、體驗和迭代。”陳錄城演講的PPT上畫了兩個圈,這兩個圈疊加起來我們形成了一個優關方增值的生態系統。
在這個生態系統里面,海爾的創客、一流的資源,包括設計資源、模塊商,設備商,物流資源和服務資源都加入進去,在這個平臺上創造出共同的用戶價值,然后共同分享這個價值。
陳錄城也承認,海爾探索是不斷試錯的過程,尤其是在用戶的定制和互聯可視這方面,還要通過整合全球一流的資源,在海爾開放平臺上不斷探索。
張瑞敏總結近年來海爾集團從轉型探索發展中獲得了一些成功和失敗的經驗,認為最重要的探索就是,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將黃金圈法則作為了轉型思想依據和思維模式
2012年,張瑞敏啟動了海爾的“網絡化”發展戰略;2013年,海爾提出“企業無領導,管理無邊界,供應鏈無尺度”的“三無戰略”;如今,“三化”取代了“三無”,即: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用戶人性化。
企業平臺化就是顛覆傳統企業科層制,用戶的個性化則顛覆了產銷分離制,在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的同時,企業的動力,也就是員工就變成創客,顛覆了雇傭制。到最后企業只有三種人,平臺主,小微主,創客。
未來變革之勢:推進國際交流合作
在中國制造2025正式發布前,今年3月,中證公司專門開了一個指數叫“工業4.0指數”,把市場上和4.0這個概念相關的股票集合在一起,這個指數近段時間漲勢頗猛,跑贏了大盤。有股評分析師說,主要是因為默克爾要來了,有望實現她的再次訪華,市場對于中國和德國之間的工業4.0合作不乏也產生了些興趣和聯想。
《中國經濟信息》記者梳理發現,實際上在去年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的時候,就跟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探討了中德在工業4.0方面的合作。據鄔賀銓透露,中國的互聯網+工業計劃的提出,也受到德國工業4.0的影響。
據悉,中國工程院負責在研究咨詢項目中國制造的時候,曾經也有中國工程院訪問團到德國西門子公司學習德國工業4.0,應該說在中國制造2025路線圖制定過程中是參考了德國工業4.0的。
但鄔賀銓指出,兩國工業發展首先是起點不同,德國已經完成了工業化,中國還處在工業化過程之中,還有不少企業處于2.0、3.0階段。其次,覆蓋范圍也有所不同,在中國,雖然消費型互聯網發展的不錯,但整個商業體系還不夠完備,未來還有巨大發展空間,互聯網+并不限于產業。中國也將需要繼續向德國、美國及其他國家學習,在“互聯網+”的過程中仍應推進多方合作。
然而,工業4.0在德國是如何實現的呢?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院士赫爾茨克分享了這一過程,總結出一些經驗。
當2006年德國總理默克爾提出來工業4.0概念的時候,她召集了一個由科學家組成的委員會來決定這個戰略的可行性。隨后逐漸形成了包括業界領導者、學者、科研者共同組成的專業小組去調查了解它的可行性。
之后這個小組開展了一系列的產業集群性研究,在這過程當中找到一些可行性的應用,如何不斷地去持續提高科技的使用,使得能夠在經濟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包括像能源、天氣、交通運輸、電信、社區,在這些方面當然里面有很多互聯網的服務,形成了諸多產業集群化的應用,并且不斷發展。
“與此同時,我們也有一些國家級這樣的平臺,在工業4.0平臺基礎之上還包括一些智能服務方面,它們都是由兩個部長領銜,在研究部部長和經濟部部長領銜之下,當然還有工作組,包括一些來自于產業界,還有產學研整個結合的群體。”赫爾茨克通過具體介紹人員分配,強調了在實現工業4.0過程中,德國政府對于組織聯合業界與學界發揮的重要作用。
在最后的四年里,德國投入近七個億的歐元到工業4.0中,只是為了不斷地去形成這些概念,并且建立了一些項目。
不難推測,中國的互聯網+工業,從提出戰略到實施形成平臺,再去總結經驗,最后帶入到實踐,也將經歷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