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芳
在國家進行能源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中國光伏市場將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2015年10月13日,2015中國光伏大會暨展覽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處處長董秀芬表示,“十三五”我國將持續壯大太陽光伏發電市場規模,初步規劃“十三五”(2016-2020年)光伏裝機規模目標將達到1.5億千瓦左右,在電力結構中占比7%-8%。與此相對應的是,9月24日,國家能源局對外發布《調增部分地區2015年光伏電站建設規模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調整了今年部分地區光伏電站建設規模,全國增加光伏電站建設規模530萬千瓦(5.3GW)。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萬軍博士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今年以來,國內工業增加值低于GDP增速,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光伏行業卻逆勢而上,發展迅速。在國家進行能源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中國光伏市場將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承接能源轉型新契機
依據《通知》要求,全國將增加光伏電站建設規模530萬千瓦(5.3GW),各項目原則上應在2015年內開工建設,2016年6月30日前建成并網發電。此前公布的2015年全國光伏電站新增建設規模為17.80GW,本次調整相當于在原計劃基礎上增加了30%。安裝量如此巨大,可以說中國光伏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
據東北證券研究分析,在國際減排責任、國內減霾、穩增長調結構等多重需求下,我國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決心及未來動作可能是空前的,國內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始終在加碼,而作為新能源類的朝陽產業,光伏發電備受青睞。
萬軍對此表示:“國家正在進行艱難的經濟轉型,國家能源局調增光伏電站建設規模目標這一舉措,與國家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和穩增長調結構的戰略布局完全吻合。”
據統計局之前公布的數據顯示, 2015年前三季度,國內工業增加值低于GDP增速,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但惟有光伏行業逆勢向上。10月20日國家能源局公布,截止到9月底,全國光伏發電容量達到3795萬千瓦,全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量990千瓦,已完成《2015光伏發電建設實施方案》要求1780萬千瓦光伏裝機目標的55%。中債資信分析稱,根據往年的裝機情況,光伏電站在下半年通常會出現搶裝高峰,完成1780萬千瓦的裝機目標是大概率事件。3 月國家能源局制定目標同時也提出“7 月底前,經綜合平衡后,對建設進度快的地區適度追加規模指標”,此次調增裝機規模,也是對上半年光伏行業裝機情況的總結和合理追加,完全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的現實背景。
國內光伏電站大規模建設之前,國內光伏制造業處于“兩頭在外”的不利局面。國內光伏電站建設提速,增加了國內對于光伏電池組件、光伏發電系統等的需求,也可降低美國及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雙反”的影響。
作為綠色低碳環保的清潔能源,光伏發電加大投資規模,具有更長遠的意義和價值。發電規模增加,也帶動了整個光伏制造業。據工信部初步統計,上半年我國光伏制造業總產值超過2000億元, 同比增長30%, 產品價格穩中有升,企業經營普遍好轉。A 股市場納入統計的 26 家光伏板塊公司,上半年合計實現光伏業務收入 222.62億元,同比增長 13.6%。借力下游產業促進光伏制造業發展,也符合國家對穩增長的戰略布局。
國內光伏電站建設提速,也是調整能源結構的發力方向。萬軍認為:“我國仍然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時期,能源受到約束,光伏作為經濟新常態下的綠色清潔能源,必當發揮重要作用。”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25日在華盛頓同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會談,雙方發表了關于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這是中美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達成的又一項歷史性成果。兩國聯合聲明再次重申推進碳減排、發展清潔能源。就目前增加的光伏電站裝機容量而言,從長遠來看,形成產能后,將會改變中國能源的消費結構,進而改變整個經濟結構的發展方式,達到能源轉型升級的目的。
統籌規劃調發展
依據《通知》,合計共 14 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獲得調增計劃,其中光照條件優越的西北地區、建設情況完成較好的內蒙古等地以及安徽等建設新能源示范城市的地區獲得調增規模較大。
萬軍認為,對于中國這樣幅員遼闊,資源眾多卻分布差異懸殊、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的社會主義大國,科學統籌進行協調發展是關鍵。國家對陽光資源豐富的西部大開發的重視,對發展清潔能源以及方便其遠距離輸送的電網建設,以改變能源結構,調節地區間的能源余缺部署;對東部有條件地區發展分布式電站的財政與政策的支持,采取中東部分布式發展和西部地區規模化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中信證券分析稱,《通知》中提到“積極創新發展方式”,并點明內蒙古光伏治沙、安徽省金寨縣 100%可再生能源示范縣建設、青海省國家光伏發電試驗測試基地等項目,政策明顯傾向于發展分布式光伏,尤其是今年一直倡導的光伏扶貧,創新示范等模式。
中東部地區經濟發達,用電量較大,理論上來說,光伏的分布式發電能夠很好地補充電力系統。然而在現實應用中,仍然會有很多問題存在。中東部地區、尤其是東部地區以集約式的高層建筑居多,再加上屋頂產權問題也一直懸而未決,光伏發電很難發展。萬軍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對于集約式的高樓來說,開發光伏電站很困難,但在工業開發區居多的中東部地區,光伏電站可以和開發區管委會進行合作,借助國家對光伏電站的扶持政策,中東部地區的分布式發電發展前景還是很可觀的。
西部地區日照充分,土地寬廣,完全符合建設大型光伏電站的特點,但是光伏項目集中并網,原本建設滯后的電網無法滿足光伏電站的輸出需求,西部地區部分省份出現嚴重的“棄光”問題,其中,甘肅省的“棄光”限電問題最為突出。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指出,棄光現象反映出電網建設和電力體制改革與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的不協調,現在需要考慮的是可再生能源發展如何融入現行能源體系,尤其需要考慮與電網的融合問題。endprint
對此,10月19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國家發改委辦公廳關于開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試點的通知》,明確表示在可再生能源富集的甘肅、內蒙古先開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試點。東北證券對此分析稱,本次消納試點,對于風電、光伏行業均構成實質性利好,將提高電站實際收益率,當前仍最看好光伏行業,光伏雖然度電成本較高(未來下降空間也最大),但配置最為靈活,既有大規模地面電站,也可以在用電負荷密集區布置分布式電站。
建站資金從何來
一系列扶持政策對于整個光伏行業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再次提振了光伏行業的發展信心,更為中國的光伏企業帶來了全新的機遇。然而目前,光伏發電仍有諸多短板。
據國聯證券分析,較高的發電成本限制了光伏的經濟性,投資光伏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政府補貼,前期發展速度受限于政府對光伏的補貼意愿、補貼能力與補貼程度。
談到光伏電站建立的資金來源時,萬軍這樣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目前光伏電站建立的主要資金,除了國家過度財政補貼外,缺口還是很大的。”根據目前對2020年光伏裝機量的初規劃1.5億千瓦,整個太陽能發電的需求規模很大,按照企業現在的融資模式和此前國家公布數據估算,一個電站需要投入50億元,只有20%出自電站,其余80%都要來自融資。
“如果融資機制得不到解決,整個電站的建設并不會像我們預期的那么美好。”萬軍認為,“形成一些新的融資機制、創新一些新的融資產品,可能是未來光伏產業得到發展的重要因素。”
光伏電站具有低風險、穩收益、長回報的收益特性和二手設備可變現的設備特性,目前國家公司信用和抵押擔保物價值的融資服務,很難滿足未來光伏電站的融資需求。而目前全世界光伏行業的發展,卻完全符合新型的金融業態。
例如,從光伏電站在美國的發展情況來看,完全適合資產證券化這一領域。如果光伏電站按照業內的技術標準投資運營,在運營壽命(20—25年)中收益穩定,在美國很容易拿到融資。我國也正在對資產證券化進行探索。萬軍說:“隨著資產證券化規模越來越大,光伏行業順應金融發展趨勢進行創新,來推出一些新的金融證券化類產品,融資就會容易很多。”
我國也在不斷嘗試新的金融融資方式,例如愛康科技開展的的融資租賃業務,向資產證券化邁出的重要一步。愛康科技將持股80%的子公司青海蓓翔擁有的65MW太陽能電站整體發電資產出售給福能租賃,后者再將該資產返租給青海蓓翔運營,融資租賃融資金額為8650萬元,如果考慮保證金的影響,年實際利率為10.85%。通過融資租賃業務,愛康科技盤活了現有資產,能快速獲取資金加快電站建設,對電站形成滾動開發。
在“互聯網+”的大趨勢下,綠能寶在新能源領域開啟“互聯網+融資租賃+新能源”的探索和創新,建立新能源網絡理財平臺,基于目前已建或者待建的太陽能電站。個人或企業可購買光伏板,委托“綠能寶”,租賃給需要發電的企業和個人業主,通過電費收入,來支付投資者的電站設備租金,形成一種委托融資租賃模式,為分布式光伏電站建設解決“融資難”,同時也為百姓打開一條穩定的高收益理財渠道。
技術創新降成本
2015中國光伏大會暨展覽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表示,光伏行業不能總“躺在政策上”發展,行業自身要提高技術水平,降低成本,在“十三五”時期必須有一個顯著的改變。
光伏電站的成本包括前期調研、后期運維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電站建設成本。從上游晶硅的制造,到中游光伏電池的制備,再到下游光伏系統的集成,科技創新提升了制造效率,在降低原材料成本方面突飛猛進。
據天合光能統計,我國在2007-2015年的8年間,光伏組件的市場價格從每瓦36元下降到現在的3.5元-3.8元,并網光伏系統價格從每瓦60元降到每瓦7元-8元,逆變器價格從每瓦4元下降到了每瓦0.3元。
董秀芬也透露,“十三五”的首要任務就是通過規模化的發展促進成本持續降低,盡早實現光伏發電用戶側平價上網。光伏電站建設和發電成本要在2015年的基礎上下降20%以上,中東部地區建設成本在每瓦7元以下,西部地區建設成本在每瓦6元以下。
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總裁瞿曉鏵也表示:“即便火力電價在后續5年中不上升,隨著組件和系統部件成本下降,實現這個目標已無懸念。到2025年,可以實現發電側的平價上網。假如在2025年,火力上網電價升到0.55元/度,隨著組件和系統部件成本下降,光伏電站投資成本將下降25%-30%,10MW級大型光伏發電成本大約在0.65-0.60元/度。”
隨著光伏技術不斷進步,光伏發電的度電成本將逐年降低。一次能源的不斷消耗也將抬高傳統發電的成本,未來光伏與火電的成本差價將逐步抹平。根據我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發布的《中國光伏發電平價上網路線圖》,到 2020 年前后,光伏就將實現發電側的平價上網,屆時可以不依賴政府補貼,成為具備競爭力的能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