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美娟
最早我對龐貝的印象,是十多年前一位從事服裝設計的朋友從那兒旅游回來,帶給我一塊小小的火山巖石,深灰似鐵,布滿密密的小孔。它一直放在我的書柜架里作擺設。記得朋友對我說,她去意大利米蘭參加了服裝展示活動后,特地去了一趟龐貝古城,為的是攜帶幾塊火山巖回來送朋友。她的神情在無意識中透出一種敬畏,激起了我對龐貝的久久向往。
前幾年,又有一位好友,在那不勒斯東方學院授課期間游歷了龐貝。那是春節的寒冷時季,他當天從龐貝古城回來寫了一首賀歲詩,至今我也記憶猶新:“龐貝無聲問蒼穹,火山猶見絳云濃。地中海客迎龍歲,袖手聽濤過暖冬”。
兩位友人間隔幾年先后帶回來的古城信息,是石頭與詩,但更像是一種召喚。召喚我的心靈飛向遙遠的地中海,遙遠的那不勒斯和龐貝。這個機緣,終于在2015年的2月出現了。
我們的攝制工作團隊,其實只在那不勒斯待了一天半不到的時間。頭天傍晚到達,第二天晚上就離開了。節目組在境外拍攝期間,每到一個城市都安排了滿滿的拍攝工作內容,唯有在那不勒斯,我們只安排了一個正式的內容:參觀著名的龐貝古城。此行的重頭彩呼之欲出,到達那不勒斯后,大家就在盼了,我更是心向往之,百聞不如一見呵。
2月8號那天起了個大早,我們分坐幾輛出租車趕往那不勒斯火車站,搭乘火車前往龐貝古城。路程不遠,只需40分鐘。老舊的火車發出很響的哐啷哐啷的聲音,車廂外滿是涂鴉,倒顯得很是現代,列車載著我們奔向公元前就建造的那個古城。龐貝火車站很小,還是春寒季節,前去參觀的人不算多。我們步行幾分鐘,就到達了目的地。
龐貝(pompeii),建于公元前6世紀,是亞平寧半島西南角坎佩尼亞地區一座城市。它距離維蘇威火山東南腳下只有10公里,而朝西20公里外,就是風光綺麗的那不勒斯灣。這是一個背山面海、風景絕佳的避暑勝地。然而,公元79年8月24日,因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而毀滅。厚約5.6米的火山巖灰從天而降,龐貝的一切痕跡都從地球上被抹去。
有關它的信息舉不勝舉。當文字變成現實,從1748年就開始了考古發掘而延續至今的一座名滿世界的古城廢墟真正展示在眼前的時候,給我帶來的那種震撼就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人在大自然面前多么渺小而無奈,千百年的文明瞬間就會被摧毀得灰飛煙滅;然而人類又是如此堅韌而偉大,幾個世紀后的某一天,由火山腳下的農民不經意間發現,并通過兩百多年的歷代考古學家們的發掘與研究,將一座在公元79年就從地球上消失的古城,逐步恢復使之重新展現于世界。這是何等的智慧,何等的偉大!人類的文明進步伴隨著科學新技術的發展,使龐貝古城的考古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紀元。就在我參觀龐貝古城后三個月,據報道,2015年5月,考古學家和科學家對千年前被掩埋在火山灰下的龐貝城居民化石進行了修復,為我們了解古羅馬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又提供了重要資料。
那天,在龐貝廢墟的入口處,我們看到一塊石碑上寫著,景區有不同國家與地區的語言同聲翻譯耳機供租借。盡管我們沒有找到中文的耳機作向導之用,但還是興致勃勃的分成兩組人馬,進入了向往已久的古城。
走在殘缺但不失雄偉的古龐貝主干道上,那些具有物質生命的廣場、市場、庭院、戲臺、競技場等等,不由得讓我浮想聯翩。據介紹,龐貝曾經是古羅馬帝國的第二大城市,它從一個小小的漁村發展起來,創造了極其燦爛的文明。在那不勒斯博物館里陳列著當年龐貝藝術家們創造的讓人驚嘆不已的藝術作品,一種類似馬賽克拼貼的動物畫面,羽毛畢現;一些青銅雕塑的神話人物,栩栩如生……當我行走在廢墟的街道里,每每抬頭望天,才能意識到自己正漫步在陽光照耀著的現實之中,但我的精神和想象,卻時時穿梭在古人、古文物、古場景中間,與之對話。我想象著這里的人們曾經有過的生活,發生過的風流逸事以及他們創造的器物文明。當我坐在那個以現代標準來看也顯得足夠輝煌的古羅馬風格的劇場里,我試圖向先哲們提出心中的疑惑,當初,是什么樣的生命能量與生命密碼,讓他們擁有了后人無法企及的建筑藝術觀念,還有那么豐富的高品位的戲劇藝術想象?
回顧這次難得的旅行,由于是隨拍攝團隊前往并身負制作節目的工作任務,因此就參觀而言,還是沒有能夠盡興。翻看參觀當天的記事本,我自己這樣寫著:“2月8日,游意大利龐貝古跡。從那不勒斯坐火車,40分鐘車程到達龐貝。昨晚還是冰雹風雨交加,今晨卻陽光普照,在古城一路游走,被震撼!只是節目組又出‘花招,讓我們七人分兩組,必需在一個半小時之內尋找十個最著名景點。這樣一來,又重復昨晚在城里尋找三個古老披薩餅店那樣,只顧急跑尋找而失去了參觀領略古跡的意義。不過,大家今天似乎都吸取了昨晚的教訓,沒有快速跑步尋找。但還是有點被為找而找的任務所羈絆,走得匆忙。我在尋找中盡量不放過一些細節,比如,我注意到古代戲劇場內的座位號都已經在修復時,照原來的序號刻在一塊小鐵皮上,并釘于每個座位上,讓參觀者看得清清楚楚,這很有現場感。可惜還是太著急,看不盡興。多么想坐在那有著千年歷史的劇場座位上,細細遙想先人們創造的戲劇輝煌啊!——呵呵,但無論如何,重要的是我來了。我到了龐貝,感受了她的凄美壯闊的前身,這已經足夠!”
這次旅行在外期間,我身邊一直帶著德國詩人歌德著的《意大利游記》。歌德在1786年9月3號赴意大利旅行,歷時兩年之久。這次旅行中,他的思想起了重要的轉折,不再通過狂飆運動的浪漫情緒來表現大自然和人類社會,而是深沉地探索大自然的無窮奧妙,追求希臘古羅馬藝術中體現的寧靜,淳樸,和諧和古典人道主義理想。歌德曾在1787年3月2日、3月6日、3月20日三次親臨維蘇威火山,那時候,龐貝廢墟剛被發現不久,他作為一個自然科學家,對于火山噴發后的熔巖流向、熔巖冷卻后的巖石形成等等,都進行了非常專業的考察。他指出,維蘇威火山的熔巖灰漿,正是毀滅龐貝古城的元兇。
然而,文學藝術對歷史的解釋更具有人文色彩。去年好萊塢史詩大片《龐貝末日》在中國放映,用英雄美人的故事模式再現了千年以前奴隸主專制時代人們萬劫不復的罪惡生活,大自然代表了一種詭異的力量,用自己的方式來阻止人們作惡。真是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但我記得,在影片結尾處,男女主人公在火山熊熊巖漿滾滾的末日世界里倉皇出逃,他們終究沒有像一般的好萊塢電影那樣給人喜慶的大團圓,而是,女主人公突然站定了,緊緊擁抱身為奴隸的男主人公,說,我們干嗎還要逃命呢?趕快接吻吧。于是他們在火石流星的壯麗天幕下,深深地相吻到死,這一吻一死,似乎是贖罪又是超越,成為生命永恒的象征。
……走出龐貝廢墟,天空是湛藍湛藍的,遠處的火山頂冒著縷縷絳紅色的煙霧,深褐色的廢墟沉默地屹立在大地上,它們各自以破殘的形狀,遙遙相守了將近兩千年。我腦子里盤旋著歌德的文字和電影的鏡頭,想到了巖石、詩歌和愛情。我寫了一首詩,獻給一切為了愛而艱難生存的人們——
地球就是一團燃燒的火,
心底里噴發出熊熊火焰,
你看那沉默的山頂突然開口,
傾吐了千年的濃煙不會熄滅。
只有黑色的龐貝在傾聽,
受難的愛神巖漿里永生,
愛情的火焰把它燒成廢墟,
她依然默默相守直到永遠。
我撿拾起一塊龐貝的巖石,
黑色的小孔蘊藏無限信息,
誰知道日日夜夜怎么過來?
天荒地老無非廢墟對濃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