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 蒲小蘭 王利娟
中國電子商務這個“朝陽產業”正生機盎然、蓬勃發展,保持著一個年均不低于30%的較高速度,并擁有著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未來。但與此同時電商發展和電商監管的不匹配,特別是傳統監管方式難以適應電商產品的尷尬,迫切需要探索創新電商監管的理念和方式。
纖維與制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一)全國電商情況。2015年1月,商務部公布2014年電子商務交易額(包括B2B和網絡零售)達到約13萬億元,同比增長25%。數據顯示,2014年國內消費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2萬億元,同比增長12.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9%,比2013年同期分別放緩1.1個和0.6個百分點。其中,全年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49.7%,達到2.8萬億元。商務部監測的5000家重點零售企業中,網絡零售增長33.2%,比上年加快1.3個百分點。預計2015年,電子商務交易額將突破18萬億元。
(二)四川電商情況。2014年,四川省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達到1.2萬億元、增長40.5%,網絡零售額超過1400億元、增長54.7%,規模居全國第6位。據了解,四川近三年的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年均增長更是在60%以上,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0多個百分點。電商發展是非常迅速的,在經歷眾多消費陷阱、偽劣商品等售后服務問題后,消費者也開始重新審視電商的弊端和線下消費的優勢,電商的便利性讓消費者難以阻擋,但網絡違法情況層出不窮,僅2014年通過四川省網監平臺就關閉違法網站103個,查處違法案件163件。
(三)四川纖檢加強電子商業產品質量監管的探索。2014年數據顯示,服裝鞋帽、紡織化纖排在四川電子商務交易前兩名。四川省纖檢局承擔了兒童服裝、床上用品、羽絨服、皮鞋四類電子商務產品風險監測工作。抽檢產品320批次,其中產品質量不合格98批次,整體不合格率為31%;使用說明不符合標準有175批次(不含皮鞋),使用說明不符合率為73%。
四川省纖檢局積極采取相關的措施,運用傳統管理和創新手段精準針對以上情況產品抽樣,強化纖維及制品監管:一是加強風險監測力度。針對突出質量問題,加大產品后續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力度,推動產品質量責任追溯。二是完善部門聯動機制。積極協調工商、質監、商務等職能部門,相互協作、齊抓共管、無縫銜接電商管理。三是加強自身建設。加大對執法人員電腦操作、產品鑒別等方面培訓,提升單兵作戰能力,提高網上巡查的有效性。四是配套檢驗檢測需求。根據電商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特殊性,對現有產品標準、檢驗規程,以及檢測手段等進行調整。
存在的問題
(一)電商產品質量不穩定,投訴多。電商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近幾年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假冒偽劣產品一直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存在,偽劣產品不僅是傳統的商品市場之痛,也是電商、消費者之痛,在拿到實物前,消費者看到的商品并不是實物,所能了解的信息僅限于網上圖片及文字說明,所看到的經營者也只是一個代碼,交易雙方從瀏覽商品、協商交易、確認訂單和實際支付,都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商品是否涉嫌假冒偽劣,是否存在質量問題,無法像傳統交易那樣眼見、耳聞、手觸,實實在在感受到商品的存在,監管部門和消費者都無法做出判斷。
(二)電子商務立法滯后,監管難。一是我國電子商務的法律環境還較為薄弱。一方面電商發展速度快,相關措施和規定已不適合現在實際情況, 2010年前商務部、工商總局先后出臺了《電子商務模式規范》《網絡購物服務規范》和《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但直至目前,無論是在國內或是國際上均未完成最終的立法程序,現行出臺的一系列指導意見,并不具備強制力和約束力。另一方面違法事實認定和產品抽樣機制、檢測方法等方面依然沿用傳統方法,致使監管處于盲區,無法對電商產品進行有效監管,客觀上導致了電商產品質量不穩定的因素。二是傳統監管方式難以適應電商監管的尷尬。供應商所在地相對分散不集中,跨區域性,監管部門分工模糊,部門之間管轄權劃分不明確,重疊和疏漏并存,跨部門的合作監管機制運行不通暢,部門之間協調難度較大,致使監管部門對其監督管理有效性不足,生產銷售的產品發生質量問題時制約性不強,屬監管盲區。對跨區域性的產品更是缺少相關協作機制,違規企業懲處達不到預期行政目的,部分案件久拖不決,最后不了了之,傳統的監管已經不能滿足現有的正常監管的需要。
(三)監督抽查方法傳統,檢測難。監督抽查作用成敗,其關鍵在抽取的樣品是否能代表產品本身,否則,再完善的檢驗設備,再高的檢測技術,其結果依然為零,找準抽樣手段,抽取真實樣品成為有效監管之基礎。一是消費者購買的產品不能做抽樣依據。網上賣的品牌產品多數從一些二三線城市的小型加工廠出來的,品質難以保證,消費者往往在拿到商品后,失望地發現與在網上看到的商品圖片不一樣,然而包裝已打開,產品確認性遭到破壞,檢驗、抽樣價值喪失。同時,以消費者購買的產品作為抽樣產品無相關法律支撐,就算檢測不合格也不能作為違法行為處罰依據。監管部門扮演的神秘買家,在購買產品后檢測,也只能對產品的合格性做了解,同樣不能作為不合格依據。二是監督抽樣代表性難。電商企業為應付監管部門檢查,通常會采取不同地點存放不同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的產品與監管部門在監管時所抽樣產品與銷售的產品基本不一樣。解決抽樣產品真實性、代表性與銷售產品一致性的問題,將對電商產品監管起決定性作用。
(四)市場主體在虛擬空間交易,維權難。電子商務本身具有的即時化、電子化、無紙化等特點,導致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相關的交易證據容易滅失,這就使得交易糾紛一旦發生,監管部門取證工作相當困難。與傳統交易市場相比,電子商務的賣家往往不開發票,使消費者缺乏必要的維權憑證。網絡的開放性、虛擬性和自由性,使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到網上開設網店,從事網上交易,從而成為網上具有經營行為的“市場主體”。監管部門很難確認經營主體真實身份和信用,無法判斷商品信息的真實性。消費者因缺乏相關的識別和鑒別的常識和技能,在購買到相關產品發現質量問題時,在使用過程中才能發現質量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已經失去了檢驗的相關依據和價值,在與商家的交涉中,處于不利位置,對產品的維權缺乏有效的途徑。
對策建議
李克強總理強調:要扶持電子商務發展,培育新業態、新產業、新消費熱點,要改善消費環境,讓群眾“愿”消費。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還需要多方努力、多元共治、形成合力、持久推進。
(一)加強立法,完善電子商務監管的法律體系。根據電子商務市場發展的形勢需要,盡快建立和完善電子商務監管的立法體系,推動地方政府可以先行制定相關地方性規章,及時解決網絡交易中的法律規制問題,促進電子商務監管領域的法治化進程,做到監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是推動制度建設。推動在省級層面出臺電商管理辦法,完善網絡信息服務、網絡安全保護、網絡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著力建立產品質量追溯和網店經營者信用管理制度,建立“網上抽查、源頭追溯、屬地查處”的電商產品質量監督機制,加大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力度,給消費者提供維權的依據和渠道。二是強化平臺商責任意識。電子商務是把“雙刃劍”,電商產品質量好壞將影響消費者使用和平臺信譽,強化平臺商責任意識和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加強資質認證、商品服務等各類信息資源管理,以及在線支付、電子格式合同等各方面修訂完善管理制度,為監督部門全面執法、嚴格監管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營造良好的電商消費環境。三是賦予購買樣品替代抽樣的合法性。目前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抽樣要求和方法都是為傳統監管而制定,電商是隨著互聯網興起的時代性消費模式,傳統的法律法規已不適用于現在電子商務管理,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勢在必行,在電子商務監管法律體系建設中,要充分體現電子商務監管的特殊性,消費者購買產品模式是目前電商監管抽取真實樣品的最有效方法,推動這種模式獲得合法性已迫在眉睫。四是檢驗檢測標準的完善修訂。根據抽樣基數,決定樣品量,再用所抽樣品制成檢測樣進行檢測,這是傳統抽樣檢驗規則,然而電商產品的樣品量將不再是幾件甚至幾十件,往往只能是一件,在這一件的基礎上可能還要進行三個樣品的封存、留樣、送樣、仲裁樣,樣品的數量是否能滿足檢測所需,檢測最低需要多少?這些都須對現有的檢驗檢測規定進行完善和補充,推動新標準的發布、實施。
(二)創新方法,精準抽取電商樣品。一是以樣品購買方式,創新抽樣方法。從不同崗位、不同地方、不同層次發展電子商務產品監管志愿者,讓志愿者以消費者的身份進行產品購買,這樣可有效預防銷售商知道是監管人員因人而異發放貨物,失去樣品代表產品真實性的可能。以纖檢網絡監管巡查人員對電商實施動態巡查,結合相關情況制定抽樣計劃,并隨機在志愿者中選取人員發起樣品購買。俗話說“要讓馬兒跑,得讓馬兒吃草”,為了激勵志愿者積極配合做好樣品的購買工作,確保監管工作的準確及時,可參照《舉報制售假冒偽劣產品違法犯罪活動有功人員獎勵辦法》,將志愿者作為舉報有功人員進行經濟獎勵。二是銷售包裝防偽,確定樣品認定方式。假貨威脅到的是消費者等權益人的利益,而對于電商平臺而言,過多的假貨則會蠶食消費者對電商平臺的信任。一方面明確電商平臺責任,加強對商家產品的包裝的要求,推動電商平臺對平臺銷售商包裝品唯一性建設,如:使用專用膠帶、包裝物,促使商家所銷售的產品在銷售郵寄過程中具有相對的防偽舉措,增強銷售產品不可更換性措施。另一方面志愿者在購買到電商產品后,不得拆除包裝,將轉郵相關監管部門,再由監管部門執法人員將產品帶往銷售商所在地,經銷售商確認情況下當場開封,進入樣品抽取程序。
(三)加強培訓,著力培養電商網絡監管人才。電子商務監管與傳統監管方式的重要區別是,監管人員經常面對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微機網絡。配備精通電腦操作,熟知常用法律、法規,具備識假辨假能力和一定的電子商務知識能力人員,開展網上巡查機制,同時對新出臺的有關電子商務市場管理的法律法規要及時組織學習,做到不斷更新知識,運用自如,適應當前電子商務市場監管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做好電子商務監管的基本前提和保證。
(四)區域聯動,協同推進電商產品監管。電子商務存在流動性、跨界性、隱秘性等特點,商家的注冊地、經營地、服務器所在地、商品發貨地往往不一致,電商平臺上出現的消費欺詐、產品質量問題和假冒偽劣現象也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監管和遏制。因此,充分發揮纖檢系統職能優勢,推動中纖局加強不同區域纖檢機構的相互協作,構建起在非轄區內的供應商所銷售的產品進行相關的處理,對非轄區內相關的違法行為進行協作處理的工作機制。一是資源共享。推動中纖局協調不同區域纖檢機構合作,充分利用全國纖檢系統的大數據、云計算等自身資源共享優勢,加強不同區域纖檢機構合作。運用不同區域的技術、人力、財力、物力等資源,實現不同區域纖檢機構數據共享,便于掌握本區域內電商平臺銷售產品的相關出廠信息。二是區域協作。建立區域內信息平臺建設,及時采集企業產品標準、銷售臺賬等相關數據,提高數據庫的完整性,為資源共享提供堅實基礎。對非本區域內質量違法案件,積極向相關單位報送,按相關規定及時移送、配合管轄地纖檢機構處理,對處理結果及時通報。
(作者單位:四川省纖維檢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