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
蠻荒時代,生存環境嚴酷,人們必須鼓起勇氣、血脈賁張地去迎戰各種艱難險阻,如此久而久之,也鍛造了后人稱為血性的剛強好義品性:強敵當前無畏,危難來臨敢上,責任面前敢當,得失面前能放……
血性,讓個人尊嚴、襟懷、志向有支撐;讓生命之花絢麗多彩,迸發出陽剛雄壯之美;讓國家、民族精神有鈣質。匹夫之勇,愚人之莽,或為狹隘私利而逞強斗狠,都算不上血性。
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刑天舞干戚等上古神話,其中傳頌的永不言敗、死不泯志精神數千年來魅力不衰。戰國荊軻,義無反顧刺秦王,“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的血性令人震撼。西楚項羽,破釜沉舟,以少擊眾,“力撥山兮氣蓋世”的氣概千古流芳。西漢名將陳湯上書漢元帝,一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何等雄壯、凜然。
宋朝之后,由于統治者崇文抑武等多重因素的作用,“漢魂失血”,崇力尚武的蒙古族、滿族先后征服漢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清王朝。而元、清兩朝的后期,日趨腐敗的制度和驕奢淫逸的生活,卻讓曾經無比強悍的蒙古鐵騎雄風不再,讓曾經如狼似虎的八旗子弟墮落成紈绔子弟的代名詞。
1840年代積弱難返的中國,遭遇了一段飽受列強凌辱蠶食的百年血淚史。在那個精神沉淪的時期,仁人志士用他們的靈魂,用他們的血性,支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梁:變法失敗后,為警醒國人,譚嗣同放棄逃生機會,“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魯迅,以筆為劍,“我以我血薦軒轅”……
1930年代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中華民族危機之際,堅決主張抗日的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動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第二次國共合作。全面抗戰爆發后,無數中華兒女奮不顧身奔赴戰場,與優勢武器裝備的侵略者殊死搏斗,用生命和熱血譜寫了一曲曲不朽的戰歌。本期編發的一組抗戰文章,再現了一幅幅熱血圖景。
十四年抗戰,貧弱中國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有人也因而將抗戰勝利稱為“慘勝”。
血性,應當以實力為后盾。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著力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有本事,就是有實力的一種表現。
在本期文章中,讀者感觸陽剛忠義中國軍人鐵血靈魂的同時,還能領略到一種視高尚事業為生命、至死不渝追求的血性人生:臧克家,以生活為詩的土壤,人詩如一;龍澤厚龍九經父女,一生致力于社會改良變革,九死不悔……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血性激蕩在勇往直前、永不言敗的氣概上,體現在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氣節里,凝聚在不屈不撓、勇于戰勝各種艱險的意志上,融合在天下為懷、赤誠堅忍的精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