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郭沫若與“東北”

2015-11-14 12:54:55周青民
郭沫若學刊 2015年2期

周青民

(吉林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郭沫若先生雖生在四川,其生活經歷和活動范圍卻遍布祖國各地,與偏遠的東北地區也結下了深厚的情緣。他一生曾多次到過東北,即使身處異地,也在思想和精神上與這片白山黑水緊密相擁,時刻關心著這里的人民群眾和發展變化。本文從多方面梳理出郭沫若與東北地區人與事的各種關聯,以期多角度展現這段豐富多彩而又鮮為人知的歷史。

一“、心事系遼東”

東北地區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巨大的。這里是滿族文化的發祥地,人口不多的滿族人建立的清朝統治中國長達近300年。郭沫若就曾經在給友人的信中提及此事,說:“清入關并統治中國二百多年,的確是件奇事。”東北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四五千年以前的西遼河流域已露出了文明的曙光,其代表即為以西遼河上游赤峰為中心的紅山文化,在我國文明史上具有特殊地位。遼西還被歷史學家認定為殷商的祖居地。

可以說,陌生而蒼獷的東北是郭沫若心中無時不在掛念的神秘之地。郭沫若這種心儀東北的感情,可從他早年在日本福岡寫的詩中一見端倪。1913年郭沫若在大哥的資助下赴日本留學,1914年夏天,他在房州北條海濱度假,清晨在海濱散步時,看到遠方海霧中停泊的日本戰艦,而北條海灣地形又極象我國的渤海灣,此時在他的眼中“房州海岸卻與渤海灣復合了,他好像又看到了日本陳兵祖國東大門的情景”,不免觸景生情,情不自禁地擔心起多災多難的祖國又有遭難的危臉,胸中迸發出強烈的愛國反日情緒,凝結為詩“:何處飛來峰,海上布艨艟。地形同渤海,心事系遼東!”“遼東”即為中國東北。“遼東”是東北南部的地理概念,一度用來指代廣闊的東北地區。這片肥沃而豐饒的土地,日本覬覦已久。1895年,由于俄、法、德三國的干涉,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割占遼東半島的企圖未能實現,但到了20世紀初,通過日俄戰爭日本將中國東北南部地區變成其勢力范圍,不斷攫取利益。從1896年開始,中國正式向日本派遣留學生,這種決心始于一種并不愉快的需要和期望,即以日本為榜樣,通過日本學習近代科學文化,中國可以快速實現國家富強。然而與這種留日熱潮始終相伴的是近代以來中日兩國之間關系的種種糾葛,這也造成了留學生們學習心境的矛盾狀態與復雜性,在他們心中始終伴隨著一種弱國子民的憂患意識和民族焦慮感。1920年3月30日郭沫若寫給宗白華的信很能說明問題:“我們在日本留學,讀的是西洋書,受的是東洋罪。”所謂“東洋罪”,就是日本式的種族歧視。其所以難忍,在于它有一種中國人看來等而下之的性質。固有的文化優越感與一種歷史的勢利——崇洋媚西有機地膠著在一起,導致中國學子在日本留學的深深痛苦,“很想逃到西洋去”。其情形正如錢鐘書在小說《貓》里寫到的那樣:“中國人對日本文明的態度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因為西洋太遠,只能把日本偷工減料的文明拿來將就。”日本的虎視眈眈,一系列挑釁侵略行為早已讓知識分子們產生難以抑止的悲憤之情,而又要退而求其次通過日本這個二道販子學習西洋文化,這令知識分子心有不甘。郭沫若在日本生活了整整20年,然而日本文化并沒有在他身上留下顯著的痕跡,從其著作便可管窺一二,在其等身的著作中找不到幾篇論述日本文化的文章,比起在其他領域里的巨大成就,他對日本的研究顯得有些薄弱。郭沫若的日本觀是富有鮮明主體性的,從中可以看出郭沫若極為強烈的民族自尊心,這種民族自尊帶來的文化自傲導致他對日本文化(文學)處于一種“疏離”中的接受狀態。郭沫若的這首詩文字明白曉暢,達情顯懷,自然而出。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帝國主義的仇恨之情。通篇灌注了愛國者在政治上的卓識遠見,極富政治敏感性,也傳達出作者深深的民族自尊和憂國之心。

這是郭沫若詩歌中的東北。心事系遼東,更多的是心系國家,而后來的東北之行則更多的是對東北這一地域的實質性感知。

二、東北之行

郭沫若先生在一生中有過多次東北之行,親身感受這片黑土的熱情與美麗。

(一)遼寧之行

早在第一次日本之行時郭沫若就與東北有了一次較為直接的“親密”接觸。這次東渡日本途經遼東半島上的城市丹東,當時還叫安東,這是郭沫若第一次路過,也唯屬這次是最為心情沉重的。此時的郭沫若只有21歲,心系國事的他一路所見都讓其憂慮,當想到安奉鐵路沿線廣闊的土地早已“租借”給日本,諸事任由人家擺布,車過丹東時,“向這不是國境的‘國境’告別,真不知是什么滋味。”祖國的命運、個人的前途交織一處。雖然只是路過,但丹東給他的印象是早非中國土地了。第二次丹東之行是1948年。這一年,郭沫若應邀參加中共中央擬在哈爾濱召開的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商討籌備建立民主聯合政府。郭沫若作為第二批被護送進入解放區的人士之一,由香港登船北上。12月1日,船只因天氣原因被迫拋錨于今屬遼寧省莊河市的石城島海灣避風。郭沫若當時作七絕《船泊石城島畔雜成》四首,作者的喜悅之情躍然紙上,表現出詩人脫離羈絆當家做主的激越之感。登岸后,當第一次看到解放區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真正揚眉吐氣,眼前新的一切讓詩人的激越之感更為強烈,可謂百感交集,激情奔涌,從后來創作于沈陽的《北上紀行》組詩中的描寫就能看得出來。在《北上紀行·五》中郭沫若寫到:“卅五年前事,安東一度過。”“彈指人將老,火頭撼若多。”時光荏苒,此時此刻,郭沫若已屆56歲之年,如今天翻地覆,勝利在握,“在解放區明朗的天空”下決心施展拳腳建功立業,“我今真解放,矢不再蹉跎。”回顧三十五年前赴日情景,難免生出“舊跡渺難尋”(《北上紀行·六》)的感慨,不過此時的感情基調還是非常激昂和蓬勃向上的。丹東期間,又前往丹東西郊五龍溫泉入浴。舒適的泉水誘發了他的詩興,后來在《北上紀行·七》寫到:“樹待春光發,人期凱唱旋。我今真解放,塵垢脫如蟬。”這樣“如蟬”的輕松感覺曾在《女神》中有過一次,那一次是“我的血和海浪同潮,/我的心和日火同燒/我有生以來的塵垢、秕糠/早已被全盤洗掉!/我如今變了個脫了殼的蟬蟲,/正在這烈日光中放聲叫:/太陽的光威/要把這全宇宙來熔化了!/……新社會的改造/全賴吾曹!”這首叫《欲海》的詩借助泛神論的詩化思維方式,通過抒情主人公“我”的塑造,表現出破壞舊世界,沖破一切塵垢的激越情懷,那個“血和海浪同潮”、“心和日火同燒”、要決太平洋之水“把那陳腐了的舊皮囊全盤洗掉”的自我形象,同樣是實現自我個性解放的宣泄。這種個性解放的要求不僅僅著眼于個人本身,詩人將個體的解放作為社會、民族、國家解放的前提,將祖國與自我融為一體,啟示人民去締造一個前所未有的輝煌燦爛的嶄新社會。如今理想變成現實,獲得“新生”的“我”又一次體會到了“脫塵如蟬”的感覺,只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抒情主人公“我”更多的讓渡于“人民”,“東北人民新血汗,化將地獄作五官。”(《為劉瀾波題手冊》其二)大“我”依然存在,但已由泛化狀態趨于具體明確有所指向。似乎在他看來,這一次才是“真解放”了。

1948年12月6日,郭沫若一行抵達沈陽,住在鐵路賓館內,“受著過份優裕的招待,心里很感覺慚愧。”他們到處參觀訪問,參加活動,“群眾喜洋洋”的場景令郭沫若激動得熱淚盈眶,不斷提筆賦詩。這時的郭沫若正是意氣風發之時,“奔突于文藝和政治之間,并且從文藝向政治大步跨越,亢奮而犀利,活躍而又激進。”在中共中央東北局等部門及各界人民代表在沈陽舉行的盛大歡迎會上,郭沫若暢敘了來到東北解放區的喜悅心情,放聲朗誦“我來仿佛歸故鄉,此日中行亦似狂”,“于今北國成靈瑣,從此中華絕帝王”,并決心在黨的領導下將革命進行到底。這樣的言行也恰恰證明著郭沫若的個性氣質,印證著他早年對自己的概括:“我是一個偏于主觀的人,……我又是一個沖動性的人……”新的時代作為實踐知識分子使命的一個大好時機的到來,難免令他興奮與激動甚至激情澎湃。而之后與政治的跟進正是郭沫若一直強調知識分子使命的延續。這段愉快自在充滿激情的生活,郭沫若非常懷念。時任中共東北局宣傳部副部長的李初梨,系當年郭沫若創造社同仁,沈陽相遇,郭沫若為李初梨收藏畫作題詩二首相贈,在離開后不久的3月1日郭沫若寫信與李初梨夫婦,言辭懇懇,兩個月的相處在他看來是“在一生中實在留下了一段難忘的愉快的紀念。一朝話別,不免依依”,北京所住北京飯店房間雖然寬大,但“一個人住著,就像陷進了海里的一樣”,他“還是喜歡沈陽,特別是249號室,那成了永遠值得回味的過去了。”說明這次東北之行深刻地留駐在了他的記憶當中,成為難以磨滅的印記。

據《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 郭沫若著譯系年目錄1904-1949》》和《郭沫若舊體詩詞系年注釋》,郭沫若在沈陽作有《和閻寶航》《為劉瀾波題手冊》《書為李一氓聯語》《題燈罩詩三首》《題木偶半身像》《為周鐵衡題印草第二集》《吊馮裕芳》《題贈徐壽軒同志》《為譚平山題畫馬》《龍鳳喜瓶》等詩文,可謂創作豐富,激情滿懷。

遼東半島上的另外一座著名城市大連,郭沫若更與之擁有割舍不斷的情感。這與一個女人即郭沫若的第二位夫人日本人佐藤富子有關。解放后,佐藤富子在大連定居,直到1994年去世。當年郭沫若拋妻棄子從日本回到國內,后與他人組建家庭。雖然時隔多年,佐藤富子及兩個孩子也得到妥善安排,但郭沫若的“不義之舉”一直遭到大兒子郭和夫的怨恨。郭和夫被安排在大連大學附屬研究所,后來成為我國著名的化學物理學家。他避而不見多次前來看他的父親,隨著時間流逝這種怨恨才慢慢淡化。其實郭沫若是關心著他們的,曾致信李初梨專談兩個孩子的工作問題。解放后,郭沫若時常到大連休養或公干。1966年中科院在大連化物所召開現場會,郭沫若作報告,還為化物所題詞一首——《水調歌頭》,以示嘉勉。應請求曾為《旅大日報》(即后來的《大連日報》)題寫報名,并題詞一首。此外,60年代郭沫若曾多次訪問鞍鋼。

(二)黑龍江與吉林之行

1948年12月,郭沫若等愛國民主人士來到哈爾濱,為新政協的召開做先期籌備工作。1949年4月,郭沫若率領參加世界擁護和平大會布拉格會議的中國代表團途經哈爾濱稍事停留,受到哈市群眾的熱烈歡迎。5月回國途中又來到哈爾濱。此間,郭沫若在兆麟公園參加了盛大的歡迎會,并發表了演講,此行還參觀了東北烈士紀念館。值得一提的是,半年的時間里,郭沫若三次來到哈爾濱,都住在馬迭爾賓館,為這樣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賓館增色十分,為歷史短暫的東北城市哈爾濱帶來更為濃厚的文化氣息。

1950年2月,身為副總理的郭沫若陪同毛澤東和周恩來,在訪蘇后回國途中第一次蒞臨長春視察。他在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職務時也來過長春。那時的長春光機所在1958年僅用8個月的時間完成了第二個五個計劃的主要研究項目,解決了我國光學工業中的重大技術難題。為了推廣經驗,中科院于1958年9月在長春召開現場會議,郭沫若到會講話。期間,還參觀多處并題辭留念,在《長春好》中這樣寫道:“人人都是多面手,街街處處辦工廠,垃圾廢物不再有。共產主義新萌芽,直升射出重霄九。”很顯然,《長春好》更多的意義并不是審美方面的,它留給后人的是思考、是見證、是大躍進的真實寫照。大躍進時期的郭沫若一直處于忘形歌唱的狀態,離開長春之前還給《人民日報》寫了一封信,商談其詩修改問題,并說“閱報見麻城早稻產量已超過繁昌……這確實證明:我的筆是趕不上生產的速度。”從這封信看,郭沫若是很認真地相信了當時的浮夸宣傳,而作為中科院院長,這樣輕信又會助長科學界的輕信。在大躍進的浪潮中,科學精神之光在中國大地上熄滅的同時,對于身處晚年的郭沫若,也意味著作為知識分子獨立品性的遺憾喪失,他也成為知識界依附權勢的標兵和表率。在不幸的知識分子整體被改造精神被“閹割”的嚴酷環境中,雖有靈魂的困惑與掙扎,但其精神的主導面,不是沉默與疏離,而是順應和強化著這種嚴酷的環境,引來生前身后的諸多負面評價,代價可謂沉重。

郭沫若的東北之行主要以公干為主,集中于建國后,并伴隨著詩詞唱賦揮筆潑墨等行為,詩人浪漫氣質呈現。而在建國之前,郭沫若與東北還有一次“較長時間”的不屬于“公干”的實質性接觸,這將從他與一個叫張云責的東北人的交往說起。

三、與東北人的交往

1920年冬,國內新文化運動的風起云涌,讓遠在日本留學的郭沫若苦悶不已,棄醫從文的念頭漸漸萌生,向往回國創辦新文學刊物。1921年4月,郭沫若懷著滿腔抱國之情回到祖國,可在上海,并未感受到預想中的新文化氣息,這里并沒有任何感情馳騁的文化空間,于是想到日本留學時的好友張云責來。

張云責,吉林省榆樹縣(今榆樹市)人,吉林省最早的馬列主義傳播者。在北京讀書期間結識了李大釗先生,在李大釗的支持下赴東京留學,在日本結識了郭沫若,張云責“為人灑脫熱忱”,這樣的性格和郭沫若很合得來。1916年張云責提前結束留學生涯回到東北,后來到校風很好且享有“吉林的南開”之譽的吉林市毓文中學工作,出任教導處主任。張云責受校長韓梓飏之托盛情邀請郭沫若去該校任教,曾多次去信。郭沫若的到來讓張、韓二人非常高興。他被鄭重地介紹給全校師生,并即席發表了《發揚“五四”愛國精神,振奮中國新文化》的演講。還代了幾節國文課,先后為學生講古典文學和詩詞,知識淵博,講古論今,評論時事,讓毓文中學學生們頓有耳目一新之感。郭張二人常促膝交談,探討中國的革命前途以及新文化運動的方向,很多談話都給張云責很大的鼓舞和啟示。郭沫若對張云責創辦的校刊《毓文周刊》給予高度評價,并希望他能創辦一個刊物,面向東北地區,借以喚起民眾的覺悟,進而達到利用文藝揭露黑暗反對軍閥強權勢力的目的,這些意見促成后來的《不平鳴》《春鳥秋蟲》《吻爽》《白楊文壇》等刊物的出版發行和吉林市第一個新文學團體白楊社的創立。在郭沫若的支持下,上海一些報刊還向南方讀者介紹“白楊社”和《白楊文壇》。茅盾和鄭振鐸編發的《小說月報》也在第一版上轉載《白楊文壇》上的文章。郭沫若則把他在上海所見到的一些與《白楊文壇》相關的進步刊物一并寄往沈陽,并希望張云責能把“白楊社”及《白楊文壇》持久地辦下去。張云責后來的從政令郭沫若感到遺憾,但二人仍有書函交往,討論與當時進步文化運動相關的話題。張云責死后,郭沫若始終保存著張在吉林所寫的詩篇。郭沫若的吉林之行是恰逢其文學之夢無法實現時才毅然決定北上的,只能是暫時的,這從郭沫若給張云責的贈詩中看得一清二楚:“北山雖無樂山峻,草木遲發亦報春;龍潭雖美難久留,隔年聚首賦新文。”(《七律·游龍潭》)當上海雜志創辦出現新的轉機,郭沫若又輾轉回到了社會文化環境相對好得多的上海。郭沫若在毓文中學做客僅20多天,時間短暫,但他的言行不僅給毓文中學師生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也給吉林新文學運動送來了新的曙光,添加了新的元素。雖然在很多郭沫若傳記中對這段歷史忽略不計,但其對于東北現代文學和新文化運動來說則是意義十分深遠的。1924年,郭沫若再至吉林,還談起他在吉林毓文作客的經歷,贊揚吉林的新文化運動。1958年第三次到吉林,辨認30多年前自己留下的足跡不禁感慨萬千,臨行留下《詠吉林詩》。

郭沫若曾對東北作家產生過影響,如端木蕻良在天津求學時就讀過《創造》等刊物和郭沫若的作品,使之大開眼界。80年代在接受采訪時,端木曾明確表示郭沫若的作品對他產生過強烈的影響。但從實質性的接觸來看,當屬東北作家群重要成員孫凌了。這里須從作為出版家的孫陵說起。1937年,孫陵與楊朔在上海創辦北雁出版社。十年前郭沫若因發表《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等文章而被迫流亡日本,受到南京國民黨政府明令通緝,書稿、譯著也很難在日本和國內出版,度日維艱。孫陵幫助郭沫若將《北伐》一書出版,并一次支付500元法幣,使窮困潦倒的郭沫若深受感動,這些錢猶如“久旱之甘露”,足足一年,郭沫若夫婦未再為生活衣食而發愁。1938年,應邀回國的郭沫若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為報答當年之恩,調孫陵作機要秘書,并重用之,使得孫陵一時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同年,孫陵同臧云遠一起創辦大型文學刊物《自由中國》,郭沫若等人為之題詞。《自由中國》是當時頗具影響力的抗敵雜志,主要作者有郭沫若、老舍、周揚等。與此同時,孫陵與郭沫若、老舍等發起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并在《自由中國》創刊號上發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發起趣旨》。在抗戰極為艱難的環境下,孫陵還主編出版一套質量較高的《創作小叢書》,共計12冊,其中就有郭沫若的雜文集《抗戰與文化》。后來孫陵發起“中華文藝界反共大同盟”,但與左派作家和進步文人還有往來,如他于1948年出版的舊體詩集《雁訊經年集》,就由郭沫若題寫封面。1948年,孫陵見大勢已去,于年底去臺灣。失業加之無法化解的大陸丟失之恨使他時常陷入瘋狂狀態,一次偷聽大陸廣播時,郭沫若發表慶賀新政權即將誕生的講話極大地刺激了他。他沒想到昔日求他出書的郭沫若在新政權中成了中央首長,而自己卻找不到工作差點流落街頭。1958年,孫陵創作了一部長篇小說《覺醒的人》,這部作品以抗戰前夕的上海文壇作題材。作者把那個時代活躍于上海文壇的各式各樣的人物寫得栩栩如生,其中就有郭沫若。后來寫成《我熟識的三十年代作家》一書,對郭沫若進行惡意攻擊。這似乎更多地出于政治斗爭和意識形態之間的對抗,郭沫若后來做出的鮮明的政治選擇使他在臺灣的個人形象和學術研究“都深深地打上了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對抗的烙印,也就是說,當時作為意識形態對立面的臺灣,主要是將郭沫若的政黨屬性與政治選擇當做著重批判的對象”,也難怪孫陵會在書中采取那樣的態度。

四、文學作品與書法在東北的傳播

郭沫若的作品與書籍在東北也有一定的傳播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和魯迅等人的作品共同為新文學在東北的傳播提供了重要的橋梁作用。可以說張云責是比較早的接觸郭沫若作品的一個人。早在日本留學期間,張云責便是崇拜郭沫若詩才的學友之一,還與郭沫若用舊體詩交流思想。張云責在毓文中學期間,郭沫若每有新詩寫成都要從日本寄到吉林,請張斧正。郭沫若的作品在毓文中學師生間廣為傳播,有時還被拿到課堂上講授。郭沫若的很多新詩都是通過張云責“在吉林乃至在當時軍閥統治的東北地區傳播,并引起進步學生興趣的。”因此,張云責成為了“郭沫若宣傳進步文化思想和普及新詩在東北最有力的推動者。”

除此之外,郭沫若的作品也比較早的通過報刊媒介傳播。1920年沈陽的新文化運動掀起浪潮,沈陽的不少文學刊物相繼刊載關內著名作家的作品和新近的文學理論。沈陽的《盛京時報》就轉載了郭沫若和魯迅等作家的作品。郭沫若的新詩《雷峰塔下》《趙公祠畔》《三潭印月》《司春的女神歌》等,在1921年5月分別刊載于《盛京時報》“新詩”欄。這些詩歌最初發表于1921年《時事新報·學燈》,與《盛京時報》的發表時間前后只相差五六天,說明傳播速度之快。這是遼寧及東北報刊最早發表的郭沫若作品。1923年9月,《盛京時報》“新詩”欄又發表了郭沫若的幾首《詩經》譯詩。20年代,郭沫若的作品較早地傳入大連,30年代《泰東日報》還以“宣傳普羅”為名,專門轉載和介紹了郭沫若、魯迅、茅盾、巴金等進步作家的作品和創作動態,使大連地區仍然保持與關內進步文化的密切聯系。1931年3月18日《泰東日報》發表郭沫若文章《文學革命之回顧》。1932年2月23日《泰東日報》刊發詩劇《棠棣之花》。從1927年起,郭沫若的作品還被《滿蒙》月刊(日文)翻譯發表,包括兩部均寫于1923年的劇作《卓文君》和《王昭君》。當時,還有“一個署名代生的作者,曾以《今日文學》為題,介紹中國現代作家魯迅、郭沫若、茅盾等作家的業績。”。但總體上看,當時東北的現代文學作品的傳播還屬于少數,主要集中于魯迅、郁達夫等著名作家的作品,郭沫若作品的傳播度還是有限的。這種狀況與書店書局數量少有一定關聯,書局出售的主要是中小學課本、參考書和一些經史子集及古典文學。30年代要好一些,在沈陽就有商務印書館、大東書局、世界書局等,里面有中國文學作品,也有外國文學譯本。

總體上來看,中國內地作家的作品影響著東北文學的發展趨向,很多作家的文學啟蒙是在新文學的啟迪下走上文壇的,郭沫若的作品也發揮著一定作用。東北著名作家馬加1928年考上位于沈陽的東北大學預科,在東北大學的幾年,他狂熱地閱讀搜尋來的各種進步文藝書刊,其中便有郭沫若的作品。1930年舒群入哈爾濱一中,期間閱讀過郭沫若的著作。遼寧籍作家陳隄是東北淪陷時期從文較早的作家之一,閱讀了大量的新現實文藝作品,其中郭沫若一些著作中的“現實主義精神,對他的文學創作影響很深。”,使他于1935年開始確定了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

即使在日偽統治時期,一些進步人士仍沖破嚴密封鎖,在報刊雜志上將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蔣光慈等人的作品介紹過來,通過各種渠道在東北流傳著。三四十年代,在長春、吉林的進步書店,哈爾濱笑山書店、寒流書店、道里街的哈爾濱書店、道外的精益書店,以及齊齊哈爾的中華書店,都在銷售新文學書籍及進步的左翼文學書刊,郭沫若的《星空》等作品都能在上述書店購買到。1935年7月長春益智書店出版現代小品文選集《春風》,內收郭沫若、茅盾、巴金、朱自清、徐志摩等人的散文小品計60篇。30年代的大連,進步文化青年曲傳政開設的青年書店,專門出售進步書刊,其中文學書籍較多,有魯迅、郭沫若、茅盾、郁達夫、蔣光慈、托爾斯泰、契訶夫、高爾基等人的文學作品,可惜其活動早被日本殖民當局察覺,在1935年書店被洗劫一空,店主人遭逮捕下落不明。隨著日偽統治的不斷深化,日偽當局對實體店面的檢查變得較為嚴格,一切關內出版的宣揚中國革命和民族意識的書籍均被查禁,書店對“關內”書籍的引進也是有選擇性的,進步和革命意識很強的經常只能通過秘密渠道銷售和傳播。這與一些進步人士的努力是分不開的。1936年金劍嘯二次接手改造過的《大北新報畫刊》,突出進步文藝的宣傳。該畫刊“還大量刊載中外著名作家,如魯迅、郭沫若和高爾基、馬雅可夫斯基等的頭像、作品、語錄或軼事。”在哈爾濱,作家關沫南與來自關內的舊書攤主王忠生建立了友誼,在王的書店能夠看到《創造季刊》《小說月報》《語絲》《文學月報》等刊物。二人還共同主持“讀書會”,向學生和進步人士提供進步書籍。作家孫芋回憶,1939年—1941年他在哈爾濱市立職業學校求學期間,就和兩名同學密密地加入了這個讀書會,通過該渠道讀到了郭沫若、魯迅、茅盾、高爾基、巴爾扎克等中外知名作家的代表性文藝作品,開闊了眼界。1934年末齊齊哈爾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的十幾名學生組建的“漪瀾讀書會”,會員間相互傳達左翼著名作家的作品,其中就有郭沫若。該讀書會得到金劍嘯的支持和幫助。這說明在東北淪陷時期,郭沫若的很多作品人們只能通過特殊渠道獲取,并對民眾產生影響。日偽當局對進步文化事業的殘酷扼殺并沒有消減人們的熱情。

日本投降后,日本人在東北的文化禁錮土崩瓦解,很多進步書籍出現在書攤上,眼前展開了一個新的文學世界。國民黨統治時期,很多人還在閱讀郭沫若的作品。遼寧籍滿族作家路地回憶說,除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外,郭沫若、郁達夫、戴望舒等人的“30年代調子”與個人氣質接近,因有偏愛。東北書店在40年代出版有郭沫若的作品《蘇聯紀行》(1946年 10月),《屈原》(1946年12月),《怎樣自我學習》(1946年12月),《甲申三百年祭》(1948年3月)等。東北書店出版的第一本刊物《知識》(1946年創刊)以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為對象,內容廣泛而富有趣味。在開辟的文藝專欄內刊有郭沫若的作品,很受青年學生的喜愛。

除了文學作品的廣泛傳播,郭沫若一生中還在東北留下大量的題字題詞,東北的許多報紙、刊物、學校、文博機構都相繼采用并長期沿用郭字作為重要的形象識別。郭沫若在各領域建樹卓越,也以書法聞名,風格獨具特色,有“郭體”的時譽。其書法,氣勢磅礴,筆墨酣暢,具有獨特的風貌。有學者總結其書法特征是“以險取勝,講究突轉,強調外露,過激過正,首尾呼應,一切唯美。———把這些具體特點綜合起來分析,便發現它總的特點是:有著———棱角!”棱角藝術的概括可謂恰到好處。作家的文學作品就是其內在之“志”、潛在之“才”的外化,同樣體現出作家的個性氣質特征。而郭沫若是詩人,是一個性情中人,他的內心世界豐富而又柔韌,表達自我感情透徹無瑕,在文學藝術上表現出勇于創新追求個性的特色,書法亦是。郭沫若在東北留下的墨跡貫穿了建國后他書法藝術的不同時期,不乏功力深厚成熟灑脫之作。如,沈陽故宮的匾額,“沈陽故宮”四個大字,莊重典雅,非常符合故宮的品位。1949年1月在沈陽時,郭沫若應東北文物保管委員會之請,為東北圖書館、東北博物館題寫匾額,并為圖書館題詩贈聯。書法筆勢如駿馬疾馳,于回鋒轉向云間盡顯雄邁氣概,字里行間揉合著詩中所傳達的人民解放的激情。現在哈爾濱東北烈士紀念館內懸掛的“東北烈士紀念館”的題字就出自郭沫若的手筆。此外,郭沫若還為東北烈士紀念館題寫兩首詩,分別為:“殷殷烈士血,煌煌革命花。紅旗開展處,毅魄滿中華。”“松花江上精誠在,萬古長同天地參。后繼風云堪告慰,紅旗已到大江南。”兩首詩皆為草書,寫得雄健有力、俊秀瀟灑,筆勢如龍,奔騰飛舞,不失為藝術佳作。郭沫若在東北留下的墨跡是比較多的,限于篇幅,不再贅述。

縱觀郭沫若先生的一生,他對祖國、人民和時代皆充滿無限熱情,常以汪洋恣肆的詩情表達滿腔眷戀之意,并且貫穿其生命的始終,從中可以看出他作為詩人的真性情與大胸襟。他對祖國東北這片沃土的情感亦是如此。從郭沫若與東北地區人與事的關系能夠看出郭沫若人生軌跡中獨特的一面,“東北”在他的一生中不僅僅是個詞匯和普通的“驛站”。

[1]黃淳浩編.郭沫若書信集(下)[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2.

[2]龔濟民,方仁念.郭沫若傳[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

[3]郭沫若.自然底追懷[N].時事新報·星期學燈,1934年3月4日.

[4]黃淳浩編.郭沫若書信集(上)[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2.

[5]錢鐘書.錢鐘書集:圍城 人·獸·鬼[M].北京:三聯書店,2009.

[6]錢風強.奔突于文藝和政治之間——1948年香港時期的郭沫若[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7]郭沫若.沫若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8]郭沫若.致李初梨、劉均(一函)[A].中國郭沫若研究學會《郭沫若研究》編輯部.郭沫若研究第4輯[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

[9]祝步唐.回憶我在毓文中學的情況[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吉林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吉林.文史資料選輯(第26輯)[C].1988.

[10]竇應泰.郭沫若1921年吉林之旅 [J].鐘山風雨,2010(1).

[11]李怡.隔岸的觀看——臺灣郭沫若研究一瞥[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9).

[12]孫中田,逄增玉,黃萬華,劉愛華.鐐銬下的繆斯:東北淪陷區文學史綱[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

[13]劉慧娟.東北淪陷時期文學史料[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14]李彬.1931-1945:東北淪陷區文學與“外來”文學關系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15]黑龍江日報社新聞志編輯室.東北新聞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

[16]曾韶翔.郭沫若書法藝術的美學特征探析[J].郭沫若學刊,201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亚洲美女久久|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在线看片国产|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丝袜国产一区| 欧美区一区| 欧美日韩动态图|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四虎永久在线| 久久精品91麻豆|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91国内在线视频|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高清无码|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欧美69视频在线|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制服无码网站|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a级高清毛片| 一级爆乳无码av|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日韩毛片基地|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亚洲有码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特级毛片|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日本午夜影院|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国产精品青青|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91九色国产在线| 日韩视频福利| 88av在线|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香蕉在线|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制服丝袜 91视频|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