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恩德
(閩南師范大學,福建 漳州 363000)
“習馬會”背景下的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研究——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座談會綜述
連恩德
(閩南師范大學,福建 漳州 363000)
在舉世矚目的“習馬會”開啟新時期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篇章之際,閩南師范大學于2015年11月10日上午在逸夫樓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組織召開“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座談會,就“習馬會”后學校如何繼續發揮地方高校辦學優勢、深化推進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研究、更好地服務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等方面內容展開研討。閩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林曉峰,黨委副書記吳彬鏹,副校長肖慶偉,漳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黃江輝,市臺聯會長葉香雪,市電視臺臺長胡紅光,市圖書館館長張大偉,市政協文史委原主任涂志偉,市工商聯副主席蘇藝峰,閩南日報社主任編輯吳志潤,漳浦臺商聯誼會秘書長陳雄武,漳浦鴻群電器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永合,漳浦天福美食城經理李慶光,臺灣即時政治研究學科創始人張榮閩等特邀嘉賓,以及閩南師范大學辦公室、宣傳部、統戰部、閩南文化研究院、商學院、海外教育學院、學報編輯部、臺商研究中心等單位負責人、專家代表和部分媒體記者朋友共30余人出席了本次座談會。座談會由肖慶偉副校長主持。
座談會上,閩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林曉峰首先致辭感謝各位專家嘉賓撥冗參會,歡迎大家就“習馬會”后閩南師范大學如何繼續深化推進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研究多提寶貴意見和建議。會上,林曉峰也分享了自己的若干學術觀點。他表示,“習馬會”不僅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必將對新時期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他個人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習馬會”致辭中提到的“兩岸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讓人印象特別深刻,而兩岸之所以能夠維系和支撐著“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這種骨肉親情關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血緣、文化、經濟這三方面基本因素在兩岸交流中發揮的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建議,下一階段,地方高校、政府部門、專家學者以及大陸臺商應該攜起手來,共同努力促使兩岸同胞“骨肉情更深”、“一家親更親”。一是要積極推動兩岸青少年交流,特別是強化兩岸青少年在閩南文化研習、閩南方言學習等方面的交流力度;二是要積極推動臺商文化研究,要為廣大臺商對中華文化尤其是閩南文化的深入了解、對大陸出臺的相關政策的熱切關注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三是要積極主動為大陸臺商提供更多的經濟和科技方面的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撐,幫助大陸臺商實現自身發展和企業轉型發展;四是要繼續充分發揮閩南師范大學在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研究方面的先鋒引領和重要智囊團作用,切實將學校取得的系列學術科研成果積極轉化成各級政府部門制定出臺深化推進兩岸交流的有效舉措。
座談會上,與會嘉賓和專家學者也緊緊圍繞座談會主題內容積極發言、熱烈交流。閩南師范大學臺商研究中心講座教授、廈門大學兩岸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經濟平臺執行長唐永紅表示,此次“習馬會”對“九二共識”這個共同政治基礎進行了再確認,是對兩岸關系根本性質的明確界定,對深化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無論是維持兩岸關系現狀,還是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抑或是深化兩岸的制度化交流,都必須要有“九二共識”這一政治前提和政治基礎。在他個人看來,“習馬會”必將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方向、兩岸制度化合作交流、臺灣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產生重要影響。臺灣如果不認可“九二共識”,就不可能進一步拓展新的外部空間,而經濟也會被進一步邊緣化。此外,他建議,閩南師范大學在推動將學校的學術成果轉化為各級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措施的重要參考的過程中,要重視地方高校智庫建設,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對被各級政府部門采納的學術成果要有適當合理的配套獎勵。
漳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黃江輝認為,近年來兩岸交流的發展和取得的成效,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兩岸同胞在文化理念方面的默契,特別是在閩南文化接受方面的共同信念。在“習馬會”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一頁的背景下,必須繼續深化推進閩南文化研究,強化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合作,加大兩岸民間交流交往支持力度。他建議,閩南師范大學要繼續彰顯閩南文化辦學特色,充分發揮地方文化資源優勢,從學術角度進一步服務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特別是兩岸青少年閩南文化研習交流,在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中發揮出更加積極重要的作用。
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教授吳曉芳認為,臺灣民眾的統獨觀、國家認同、文化認同的變遷,與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的文化“臺獨”、教育“臺獨”緊密相連。正因為教育的力量很強大,所以必須高度重視清除文化“臺獨”、教育“臺獨”產生的負面影響,切實從源頭上杜絕“臺獨”。她也建議,閩南師范大學應該繼續積極開展有利于兩岸青少年交流的相關活動,既從中華文化俯瞰閩南文化,又從閩南文化透視中華文化,大力推廣家鄉文化、閩南文化,助力夯實兩岸文化基礎。
漳州市政協文史委原主任涂志偉認為,閩南師范大學在“習馬會”后及時組織召開座談會進行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相關內容的研討交流、在齊推共促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方面積極 “發聲發力”,很重要也很有意義。他建議,閩南師范大學應該繼續在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方面積極先行先試。一方面,可從感性角度著手,多多開展如兩岸青少年閩南文化研習營等系列感性活動,服務增進兩岸青少年之間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可從理性角度著手,組織兩岸專家學者共同撰寫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方面的著作,與此同時要統籌兼顧好相關著作的“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閩南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閩南民俗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鄭鏞教授,就深化推進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提出了六方面具體建議內容:一是聯合辦學;二是聯合研究;三是聯合舉辦學術研討會;四是聯合出版學術論著;五是聯合創辦文創產業;六是聯合申報傳承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此外,據鄭教授介紹,閩南師范大學目前正著手牽頭籌辦“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與閩南師范大學形成齊頭并進的閩南文化研究方面的“兩駕馬車”,形成既各自發揮積極作用、又相互配合齊推共促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研究事業發展的科學機制。
臺灣即時政治研究學科創始人張榮閩建議,閩南師范大學應該以閩南文化研究為基礎,積極嫁接時代前沿課題,如深入挖掘閩南文化對臺灣地方派系形成的影響作用等。
大陸臺商、漳浦天福美食城經理李慶光,分享了自己作為從大陸移居臺灣的第二代居民的切身成長經歷。他認為,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閩南文化傳承對于臺灣年輕人的教育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必須要用文化的思維來教導下一代子孫,使他們了解自己的血脈歷史傳承,懂得“飲水思源”。漳浦臺商聯誼會秘書長陳熊武在會上結合具體實例,闡述了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要從兩岸青少年抓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次座談會,充分彰顯了閩南師范大學積極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宗旨,進一步凝聚了專家學者深化推進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研究的學術共識,對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地方高校、政府部門、專家學者以及大陸臺商齊推共促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必將起到積極重要的促進作用。
〔責任編輯 鐘建華〕
連恩德(1980~),男,福建龍海人,閩南師范大學辦公室機要科科長,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