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赴美留學百年變遷:從精英化轉向平民化

從清代120位留美幼童到20多萬留美大軍,中國學生赴美求學歷經160多年,已從精英化留學轉為平民化留學。
“我們一定要贏!因為我們有閎!”19世紀50年代,美國耶魯大學的校園里流傳著這樣一句加油口號。
“閎”即指容閎(粵語發音YungWing),“中國留學第一人”。1847年,容閎與同學黃勝、黃寬赴美求學。7年后容閎學成歸來,并從此致力于西學東漸,開創了最早的中國留美教育事業。
如今160多年過去,昔日“篳路藍縷”的求學之路已經成為了一條開闊大道。當人們正在為今日留美學生低齡化趨勢擔憂和探討時,那些中國留美學習的“先驅們”彼時也不過是孩童模樣。
中國近代史上首次大批官派留學潮發生在洋務運動時期。1871年,清廷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聯名上奏清政府:“挑選聰穎幼童赴美國書院,學習軍政、船政、步算、制造諸學”,“師夷長技以制夷”。次年起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選派了120名10歲至16歲的幼童,分四批赴美留學,留學計劃長達15年。
當時,美國還是國人眼中的“蠻夷之地”。因此這些留美幼童,包括帶隊的容閎在內,大多出身貧苦。臨行前,幼童赴美需要家長簽字畫押。其中幼童詹天佑的父親就在保證書上寫道:“茲有子天佑,情愿送赴憲局帶往花旗國肄業學習技藝,回來之日聽從差遣,不得在國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p>
這句“生死各安天命”并非徒來的悲情。據記載,留美幼童個個學習用功,成績優良。但他們因為用功過度,加之身體單薄,常常病倒。其中就有3人積勞成疾,客死美國。
早期的留美選拔遵循“少而精”的原則,用李鴻章的話說,需選拔“志趣遠大、品質樸實、不牽于家累、不役于紛紜者”。這些幼童被選出后,還要再經考試選入預備學校學習中西文化至少一年才能赴美。到了美國后,他們每周都需要用文言文寫一篇作文,如果寫不出來,就會被先生打屁股。
但即便學業緊張,留美幼童中亦有能文能武者。一位耶魯大學教授曾在自傳中記述了他的中國同學:“這些男孩子穿著打扮和我們一樣,只是頭上留著長長的辮子。他們玩橄欖球的時候,會把辮子藏在襯衣里,或盤在頭上……我們玩的所有游戲對他們來說都是陌生的;但他們很快就成了棒球、橄欖球、冰球的好手,在花式滑冰場上技術更是超群……”
可惜的是,由于清政府唯恐這些留美幼童全盤接受西方文化,對儒學孔教失去興趣,1881年夏,清政府將這些留美學生全部撤回。留美幼童計劃隨之夭折。
留美幼童回國后,逐漸在外交、教育、礦業、鐵路等各領域顯現出非凡的才能。他們中出現了“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華大學最早的校長唐國安、民國第一位總理唐紹儀……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批留美學生中,許多人還在對外抗擊侵略戰爭中奮勇當先,表現出了極大的愛國熱情。據學者統計,在各類反侵略戰爭中,殉國的留學生有8人之多。
留美幼童之后,美國由于經濟危機出現了一股排斥華工、華人的逆流,中國學生留美教育此后十幾年間陷入沉寂。
直到20世紀初,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采納了國內傳教士和學者有關“造就親美人才,控制中國發展”的建議,將部分庚子賠款“退還”中國,用于遣派學生赴美留學。中美雙方約定:從1909年起,頭四年中國每年選派留學生赴美,人數不少于100名,第五年起每年選派50名,直至1940年“退款”用完為止。
這促成了中國學生留美的第二次風潮。
史料記載,“庚款生”都必須進行嚴格的考試。以1909年8月的選拔為例,本有630人準備前往美國留學,但經過初試和復試之后,只選拔了包括梅貽琦(后來的清華大學校長)在內的47人。
兩年后,作為留美預備學校的帝國清華學堂正式建立。從此,庚款留美人員的選派和培養便進入了正規階段。但不變的是,對官費留學生的資格要求依然嚴格,甚至越來越嚴格。
不過民國時期,隨著官費留學生的競爭日益激烈,自費留美人數大大增加,因此留美學生家庭出身較好尤其是來自中上層文化富裕家庭的比例逐漸上升。
在當時“學習科技,實業救國”思想的推動下,庚款留美學生大多選擇了學習理工農醫,以及工程技術,他們歸國后對中國的教育和科學事業影響十分深遠。例如他們中涌現了經濟學家馬寅初、氣象學家竺可楨、橋梁專家茅以升等杰出人才。
中國留美教育的第三次高潮始于八年抗戰結束后。數據顯示,1948年在美國大學的中國學生總計2710人,分布于全美45個州。翌年,留美學生又增加了40%,學生多達3797人。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批戰后留美學生較之以前留美學生,有一些明顯的特點:受教育程度大為提高,研究生人數占全體留美學生的半數以上;年齡從17歲到41歲不等,來自社會各行各業;選擇文科類的留美學生增加等。
但戰后留美學習熱也只持續了較為短暫的時期。隨后而至的東西方“冷戰”和“文革”幾乎切斷了中國人與外界的聯系。
時間蹉跎而去,留美教育的轉機與中國轉型同步:1978年改革開放。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留美政策逐漸放寬。1982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公安部等部門《關于自費出國留學的規定》,打開了人們自費留學的渠道。1986年,國務院批轉了國家教委《關于出國留學人員工作的若干暫行規定》,對公派留學做了制度化、系統化規定的同時,又對自費留學再次做了肯定。這時的自費留美已經可以不受學歷、年齡和工作年限的限制。
上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劉亞偉選擇于1986年赴美留學,直到被美國夏威夷大學錄取后才恍然大悟:原來美國大學錄取沒有體檢這回事。而當時在國內高考中,由于劉亞偉眼睛近視,被所有外語類院校拒之門外。
近30年來,赴美留學的門檻再次被降低,如2003年國家又提高了公派留學資助金,并廢除了自費出國留學資格審核政策。

與此同時,美國對中國留學生的青睞也通過各種優惠政策顯現出來,尤其是近些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高校對中國學生招生力度不斷加大,以前的簽證難等問題逐漸變得容易起來。
從2010年起,中國留美學生超過15萬人,占到了美國全部留學生的18.5%,從此成為美國接收海外留學生的最大來源地,而留美人數連年來還在激增,現已突破了27萬。這其中,自美國2010年開放中國的中學生到本國讀9-11年級(相當于中國的初三、高一、高二)的簽證后,次年便有6000多名小留學生涌入美國。
美國《紐約時報》比較后發現,2013年至2014學年,中國學生在美國高校留學生增量中的比例已接近60%。這意味著,“每3名留學生當中就有1人持中國護照”。同時,中國留學生變得“更年輕”還有一明證:十年前,超過八成在美中國留學生為獲得研究生學歷而來,時至今日,本科生與研究生的比例接近1:1。
一位曾經的“老”留學生認為,年輕學子赴美求學具有天然的優勢,比如語言學習能力整體更強,生活條件更好使得學習壓力小,性格較之上一代人更活潑開朗。
“我1985年到美國時,政府資助的公費生,都是挑選出來的優秀人才。自費生則必須有美國公民的‘經濟擔?!赜小M怅P系’,就像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中所描繪的,都需要自己打工謀求生活和支付學費,相當艱辛?!彼貞浀馈?/p>
當然,也有人擔憂,由于缺乏申請獎學金的壓力,一些中國留美學生勢必不會如之前的留學生般勤奮刻苦,學術成績表現也就自然良莠不齊了。
但在一些教育學研究學者眼中,中國留美教育從精英化轉向平民化,體現了中美民間交往的深入,未來赴美留學只會“更便利化”。而經歷了30年飛速發展的留美教育后,國人對留學美國的認知也相對成熟起來。其中的一個表現是,中國留美學生如今在專業選擇、發展選擇上呈現更加“多元化”的趨勢,表現出理性和務實。
編輯: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