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娟
曾經意氣風發的少年
16歲那年,夏海波以全鎮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湖北四大重點高中之一的天門中學,被老師譽為“北大清華準學子”,但這喜悅很快就被一場疾病打散了。
1999年春天,已經上高中的夏海波每天早晨起來,都會發現自己的手指很僵硬,一碰冷水就鉆心的疼;雙腿膝蓋骨里常常像插了一根針,疼得不能蹲下來。到后來,他上樓梯越來越費力,不得不扶著護欄一步步挪,雙腳腫得像饅頭。最終,夏海波被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越來越嚴重,最后只得輟學回家。
為了給他治病,8年間,那個貧窮的家負債累累。為了不拖累家人,2006年的一天,夏海波悄悄離開家。走投無路的夏海波只得來到武漢街頭乞討。有媒體注意到他,并得知他在乞討的同時還在堅持寫文章、學英文,便稱他為“史上最牛乞丐”。
乞討的經歷成了夏海波最大的財富,他不再相信眼淚,熱愛文學的他萌生了把親身經歷寫成書的念頭。夏海波放棄乞討,一邊賣報紙,一邊開始寫作。經過無數個日夜的不懈努力,他完成了第一本自傳體小說《乞討日記》,于2008年9月在出版商的資助下出版發行。
《乞討日記》出版后,夏海波開始以賣書為生。“一個月的賣書收入,還沒有當乞丐時賺得多,但我更愿意以這樣的方式生活。”
梁二玲就是在這個時候認識夏海波的,那一年是2009年,梁二玲18歲,夏海波28歲。
只想和你在一起
一天,梁二玲捅開了兩人之間那層用編織袋做的窗戶紙,從小洞里扔給夏海波一張字條:“海波,你和我同住一條巷,同隔一扇窗,這也許是緣分。你是一個堅強的男孩,我會永遠支持和關注你……”
從那之后,梁二玲每天都會從窗戶上的小洞給夏海波扔小字條,不是叮囑他賣書早點回來,就是叮囑他要穿得暖和些,梁二玲還讓夏海波把衣服拿給她洗。夏海波每次賣書回來,都會給梁二玲捎些水果。朝夕相處中,兩人的心越走越近。
那年圣誕節過后,武漢下了一場大雪。梁二玲去上夜班時,由于路滑,一只腳被路過的三輪車碾軋,腫脹得走不了路。夏海波為了照顧她,不再出門賣書,而是守在她身邊,陪她說話,給她端茶倒水。那天,當夏海波把一杯熱水遞到梁二玲面前時,梁二玲流著淚說出了自己的身世。親生父母因為家里女孩太多,把她送給了養父母,但在養父母家的這十幾年,她很少體會過愛和溫暖,是夏海波讓她知道了被人關心和呵護的滋味。
一年后,夏海波憑借頑強的毅力寫完了20余萬字《愛在人間》的書稿,他想去南京尋找出版商,同時試著到南京賣書。可剛到南京不久,夏海波就病倒了。一聽說夏海波病了,梁二玲立刻辭職去了南京。
那段日子,梁二玲除了要照顧夏海波,還要替夏海波賣書。每天,梁二玲都會拿著一個寫有“賣書——本人作品《乞討日記》”的牌子出門,那是夏海波以前賣書時常掛在自己身上的牌子,梁二玲如今掛在了自己身上,她還對牌子上的內容進行了補充:“這是我男朋友的牌子,他病了。”
2010年,梁二玲不顧養父母反對,堅持跟夏海波回老家訂婚。訂婚之后,梁二玲回了趟老家,那時她已經懷孕。當她跪倒在地,乞求家人能成全她和夏海波時,換來的卻是一記耳光。幾個月后,梁二玲終于從家里逃了出來,坐上了尋找愛人的列車。一見到夏海波,梁二玲就哭了:“孩子沒了。”家人讓梁二玲去做了流產。夏海波鼻子一酸,緊緊摟住了梁二玲。
有一種走下去的理由
2012年1月16日,夏海波和梁二玲領取了結婚證,之前一直沒有上戶口的梁二玲給自己改了名字,叫“夏曉惠”。
這一年,梁二玲再次懷孕。兒子出生后,夏海波給他取名夏一一,用他的話說:“一是一無所有,一是從頭開始。”兒子的出生帶給夏海波許多快樂和對生命新的體驗。
夏海波總想替梁二玲分擔些什么,可他什么也分擔不了。有一次,梁二玲有事出門,一一哭著要找媽媽,夏海波實在哄不住,就帶著一一出了門。可剛出巷子,一一就開始亂跑,夏海波拄著雙拐怎么都追不上。突然,一輛摩托車開過來,把著一一撞倒了。夏海波一瘸一拐地奔過去,可因為無法彎腰怎么都夠不到孩子,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一一在地上哭。最終,是好心人把一一抱到夏海波的身邊,一一抱著爸爸的腿大哭起來,夏海波也哭了。
如今,一一已經兩歲了,夏海波決定帶著妻子繼續出來賣書,他們從廈門到福州,如今又到了紹興。父母也跟著他們一起賣書。每天下午5點,是梁二玲出門賣書的時間。出門賣書的時候,梁二玲都要帶上一一,在夜晚的街頭,一一經常熟睡在小車里。
不是日子不苦不艱難,而是兩個人已經誰都離不開誰,有一種走下去的理由叫相依為命。
(惜茹摘自《戀愛婚姻家庭·下半月》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