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燕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將所學知識熟練應用于工作和生活?,F階段,高職教育課程重理論、輕實踐,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高職理論課程實踐化教改勢在必行。本文主要闡述了高職理論課程實踐化教學模式的要求及其具體實施過程。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將所學知識熟練應用于工作和生活。高職理論課程實踐化教學模式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
文學家韓愈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然而,在當前教育模式下,高職教育是典型的應試教育,課堂教學是以老師為主體的宣講式授課,學生在講與聽的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不能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習效果不理想,很難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因此,高職理論課程教學模式急需改革,向著實踐化的方向進行。高職理論課程實踐化教學模式具有下列要求:
(一)實踐化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實踐化教學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求標新立異,只求提高教學質量,多角度探索教學方式,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實踐化教學要著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傳統的授課方式以知識的灌輸為目的,忽略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古語有云“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實踐化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不僅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以后的職業發展也大有裨益。
(三)實踐化教學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化教學過程中,老師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更需注重實踐在教學中所起的作用,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試驗、實訓和演示等具體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論。
(四)實踐化教學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踐證明,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學習質量提高的重要保證,因此,在實踐化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有意識的督促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五)實踐化教學對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實踐化教學要求老師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在授課過程中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在積極活躍的氛圍中傳授知識,提高學生的領悟能力,開放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同時,老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為學生做榜樣。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老師普遍反映學生存在基礎差、自學能力和領悟能力不足,理論課學習困難等問題,導致高職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非常不理想。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們必須全面實施理論課程實踐化教學模式。
首先,高職理論課程實踐化教學模式的實施要以整合課程教學內容為基礎。高職理論課程的教材大都是本科教材的縮減版,有些知識的理論性很強,高職學生很難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一些理論性強、實用性差的內容進行刪減,從而更好地開展教學。另外,我們可以將一些試驗、實訓或演示等活動和項目納入到理論課程的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論。
其次,高職理論課程實踐化教學模式的實施要通過改進教學方式來實現。高等教育的性質決定了理論課程的進度非???,傳統的教學方式缺乏主動性,加之學生基礎較差,教學效果不佳。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們要在保證教學進度的基礎上改進教學方式,注重教與學的互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可以采用任務啟發的方式開展教學,以“小組展示+課堂討論+小組答疑+老師解惑+課堂練習”的方式進行,并根據具體授課內容進行相應調整。小組展示環節由小組成員輪流講授本節內容的重點、難點以及知識點的擴展延伸;在課堂討論環節,老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疑問并做好記錄;小組答疑環節以小組成員為主,回答討論環節提出的問題,檢驗小組學習效果;在老師解惑環節,老師將本節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全盤托出,從老師的角度分析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并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升華小組答疑;最后,通過課堂小練習檢驗全體同學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在整個過程中,老師通過觀察、鼓勵、指導、幫助等方法為學生提供知識框架的支持,學生的角色則由被動的接受者轉化為主動的知識建構者,從而可以積極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習效果。
另外,還要注重考核方式的改進。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考核只停留在學習成績上,因此缺乏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實踐化教學模式則要求學校對學生進行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的綜合測評,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效果。
最后,要注重課后意見反饋。課堂教學結束后,老師要及時和學生交流溝通,對課堂遺留問題進行解答,并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對本節課進行評價和意見反饋。此外,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也要加強對學生的監督及督促,提高教學效果。
高等職業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手段,高職理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在教學過程中,要秉承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進一步探索實踐,實現由重“結果”向重“過程”、由重“教”向重“學”、由重“傳授”向重“引導”的轉變,全面促進學生在態度、情感、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