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石
城市性格
◎ 王 石
2008 年初的冬天,中國南方遭遇了一場百年一遇的嚴重雪災。
其間,我特意前往災情嚴重的武漢了解萬科小區的應對情況。結果發現,小區里的一切井井有條,礦泉水、沙袋、手電、蠟燭等物資儲備豐富。我有點納悶兒:“怎么準備得這么好?”同事說:“武漢常常發大水,所以政府和民眾應對災害很有經驗。”
事后,我了解到武漢應對冰災的一些做法:1.不封閉高速公路,讓車輛慢速通行,輪胎摩擦產生熱量,防止路面封凍;2.上午氣溫最高的10時至下午4時左右,在少量撒鹽的主干道上用高壓水流將積雪沖到路邊,快速清除;3.采用自行設計的除雪機械,掛件于專用車輛前段進行鏟冰除雪;4.與氣象部門密切配合,選擇最佳時機,進行撒布除雪,防止形成凝凍。
面對災害,武漢的表現令人稱贊!
一直以來,我對武漢這座城市性格的認識和傳統習慣的評價是很不同的。人們對武漢人的評價是: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意思是武漢人刁蠻、狡猾、潑辣、不好打交道。曾有武漢的媒體記者問我,我說,我的印象恰恰相反,因為萬科在武漢的發展一直挺順利。
為什么?
首先,因為武漢依靠長江腹地,是九省通衢,城市的碼頭文化講究實用。其次,武漢還是中國較早發展現代工業的城市,是我國城市早期現代化的一個樣板。武漢在那個時代已經接受了西方的商業文明,這種現代文明講究的是童叟無欺,按合同辦事。武漢人的兩面性也產生于此:你和我講文明,我比你更文明;你奸詐,我比你更奸詐。“九頭鳥”做生意不乏奸詐,像油抹布——打不濕、擰不干。
為什么很多公司在武漢待不下去?因為他們玩奸詐,結果玩不過武漢人。
相對而言,北京原本是萬科最不適應的城市:初期拿不到地,后來則是拿不到好地。為什么?北京是權力核心,文化上崇尚權力、重圈子。一家公司要想發展好,需要有千絲萬縷的社會關系。不少很規范的企業在北京發展得很好,但萬科就沒能做到。在2005 年之前,北京萬科不斷更換總經理,直到周衛軍調任北京之后,才打開一些局面,而土生土長的毛大慶來了之后,北京萬科才如魚得水。
東北則是另一種風貌。我曾對遼寧的政府官員說,萬科是在遼寧復興的。因為遼寧出干部,在萬科集團內部,很多一線公司的干部都是從遼寧派來的。
說起深圳、廣州,一般人都覺得這是比較開放、包容的兩座城市,我卻不這么認為。
每個城市都會有些排外,但這一點在廣州尤其明顯。直到現在,能在廣州生存的外地房地產商也屈指可數。2002年,萬科在廣州拿地,本地開發商曾公開宣稱要聯手阻止萬科進入廣州市場。深圳也有非常排外的一面。比如富力、恒大這幾家大開發商,那么大老遠地從北京跑過去投資,卻進不了深圳。深圳幾家大的本地開發商都有自己的勢力范圍,那里的土地是基本瓜分完了,只有萬科,早期憑著高價拿地進入了房地產市場。
中國的城市化和城市性格很有意思,搞懂了這些,進入當地市場也就易如反掌了。
(摘自《大道當然》中信出版社 圖/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