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饒曉陽
抽屜待遇
◎ 饒曉陽
一位深諳時尚之道的朋友曾講過這么一回事:她不否認自己喜歡愛瑪仕的圍巾,但與跟風消費的人不同,她深知愛瑪仕的文化精髓,熟知愛瑪仕的圖案特點,知道哪個年份出過什么經典款型,永遠只選擇適合自己的兩種色系。她說,香港愛瑪仕店里擺出來的品種永遠是單調的,款型不多,最好的單品很難看得到,如果你不會說韓語、日語或英語,便很難享受到“抽屜待遇”。
這個“抽屜待遇”讓我很感興趣,原來最好的都藏在抽屜里了。懂行的人不喜歡那種什么都不懂的有錢人。有些人一進愛瑪仕店就說:“什么是最流行的,這個我全要了,還有嗎?”那是不受歡迎的客人。如果你懂行,即使不買,也沒人瞧不起你。
任何一個事物,都是有門檻的,錢不是門檻,與之配套的、你的心性才是。有沒有配得起大牌的內涵?有沒有自己的品位、堅持和發自內心的熱愛?然后才是選擇。朋友能享受到“抽屜待遇”,不是因為她會英語或是日語,而是因為她熟知愛瑪仕的尺寸和絲巾的名稱,熟知適合自己的色系。愛瑪仕的每款絲巾都有名稱,而她能準確地說出她要的款式在哪一年出過,她還可以在店員面前嫻熟地表演絲巾的多種系法。她就這樣通過了資格驗證,享受到了“抽屜待遇”,找到了一款最適合自己的愛瑪仕。懂行的店家需要你懂得產品的美——真正好的商品,都希望有知音的。
旅行也是一樣,如果我出國一趟,一定是某個地方非常吸引我。比如我曾去過的胡志明市、京都就是如此。去胡志明市,是因為電影,我被熱帶殖民風情所吸引,被舊西貢的濃艷欲滴的色彩、中西交匯的神秘感所陶醉,被雨滴在樹葉上的聲音,吊扇的光影盤旋,越南女性沉靜的女人味所震撼。在2010年,我終于成行。我不是個很有勇氣的人,也不是說走就走的人,可是,當看到心中的舊西貢在腦海里一一印證,當我站在胡志明市的街頭,在光影里停留,在街角埃及藍的房檐下喝一杯滴露咖啡,看著皮膚黝黑的越南女人沉默地忙碌時,我仿佛身處在影片《垂直日光》的場景里。胡志明市之行,點燃了我無數平淡的日子……
去京都,是因為我喜歡日本文學——《枕草子》《源氏物語》,還有《伊豆的舞女》……我被日本的溫泉文化、居酒屋文化、庭院文化,還有極至的傳統古典所吸引,但也是多年以后才得以成行。去之前的兩個月,我每天晚上都會把日本文學里的經典著作重溫一遍。當踏上京都時,我對這一切早已熟悉——在一個陌生的國度,我每天步行六七個小時,沒有恐懼,只有靜靜觀賞中的細細回味。在京都,我碰到一位懂英文的老板娘,當我說起日本的庭院、町屋、小街巷時,她夸贊道,你比我都了解。讓我感到奇怪的是:一些去京都旅行的人,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京都這個地方,只是因為要購物,所以來了。我在心里悶悶地想:那何必來這里,在香港購物更省錢……
旅行也是要有門檻的,這個門檻同樣不是錢,而是真正的深度熱愛,不然,去哪里都不過是“到此一游”。(天階雨 摘自《深圳青年·創業版》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