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燦
文化烏鎮與商業烏鎮
■王冰燦
水鄉古鎮一直是國人旅游的首選,而最早開展古鎮旅游的烏鎮,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仍然位居全國門票收入第一位。在其他古鎮面臨同質化嚴重和經濟虧損的危機時,烏鎮旅游發展背后的產業開發和可持續發展策略值得探究。文章從烏鎮發展的三個階段——“觀光”“度假”“文化”來分析烏鎮模式的成功之道。
烏鎮 戲劇節 文化產業 商業模式
享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江南地處長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網地區,氣候溫和,湖河交錯,水網縱橫,形成了水運為主的交通體系。江南居民依水而生,孕育了“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韻味,烏鎮便是這眾多江南小鎮中的一個。在近百年的歷史中,古鎮經歷了戰爭及人為的破壞,早已傷痕累累。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浪潮,工業文明對農耕文明的沖擊,擴寬馬路、拆遷重建接踵而來,古鎮被現代發展急速吞噬。正如烏鎮的掌門人陳向宏回憶起烏鎮剛開發時的場景“一片新房子,一片老房子,還有一片破房子”。此時,人們從快速發展的步伐中緩過勁來,開始懷念起農耕時代的文化,越來越多的“城里人”到古鎮來尋古覓蹤,古鎮游應運而生。
1999年,烏鎮東柵景區開始開發。2001年后,烏鎮開始全國聞名,成為中國最早的一批旅游古鎮。烏鎮的東柵景區是典型的古鎮旅游模式,一條老街兩旁是典型的江南水鄉住宅;臨街的房子多半是些賣當地特產的店鋪,產品也大多雷同;原住民只剩下些老人還在老宅子里住著;幾個名人故居或老鋪子被改成了小景點或博物館;每天成群的游客被導游帶進來,講解的大喇叭里說著重復的典故。這些場景在周莊、同里、南潯、朱家角等古鎮都可以看到,古鎮旅游“克隆”發展,經營差異化不大,缺乏特色。游客大多只停留半天或一天,從短暫的觀光中找尋所剩不多的水鄉風味。[1]古鎮雖然在觀光旅游中獲利頗多,但是旅游業對古鎮的超負荷運營使得古鎮外殼尚在、內涵盡失。
2003年,烏鎮融資10億元,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對烏鎮西柵進行保護性開發,開辟了一條全新的古鎮發展之路。
經過四年的建造,烏鎮西柵景區自2007年開始正式對外開放,以商務旅游、休閑度假為定位。比東柵大三四倍的西柵景區,給人們帶來一番全新的古鎮體驗。這種新鮮感不僅在于白天觀光,更在于流光溢彩的夜游休閑,以及多樣化的個性住宿,讓人能真正住下來細品。
產權回收,統一管理。西柵景區開發的第一件事是將西柵原住民的房屋產權收回。由于東柵在開發之初沒有觸及到產權問題,造成了旅游區與生活區合一,每天巨大的人流量造成了當地居民生活上的困擾。東柵至今還有原住民居住,所以下午五點景區關閉,游客只能白天觀光,也造成了景區管理的混亂。由于政府沒有房屋產權,東柵的歷史風貌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也只能是一紙空文。所以在西柵的開發過程中,將原住民統一遷出,產權收回,整個景區重新規劃,在不破壞古跡的情況下,細致規劃古鎮布局。運用減法把不協調的建筑拆掉,去掉新房子,保留老房子。開展管線地埋、改廁工程、河道清淤、智能化管理、泛光工程。建造星級酒店、改建民宿房間公司化管理,民宿房東競爭上崗。烏鎮股份旅游有限公司下屬15個一級部門及3500余名員工共同維系著這個從頭走到尾不過兩公里左右的西柵景區。使得烏鎮西柵景區不僅還原了水鄉古鎮風貌,更有停車場、餐飲、酒店等設施完備,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高端度假休閑景區。
以舊修舊,保持特色。與東柵的原真性保護不同,西柵主在開發古鎮社區。貫穿西柵的西市河房屋分布不均勻,北岸房子密集,南岸則是一片野地。運用在周邊地區收購的老式民居的石料、磚瓦、木窗、木雕、匾額、家具等,在北岸修葺老房子,在南岸參照北岸房屋構造修建新房,使得西市河南北兩岸渾然一體。西柵加蓋的53座石橋連綴西市河南北兩岸的建筑,將兩岸的商鋪和民宿互相連接。西柵的改造使得人和環境、自然、建筑更為和諧。景區內保存著精美的明清建筑,三十余萬平方米,橫貫景區東西的西柵老街長度達1.8公里,兩岸臨河水閣綿延1.8公里余。形態各異的古石橋72座,河流密度和石橋數量均為全國古鎮之最。
一店一品,差異發展。西柵景區內有上百家店鋪與民宿交錯分布。民宿由精心挑選的本地夫婦作為“房東”管理,旅客由“游客中心”統一分配,住宿費用收歸烏鎮旅游公司;房東可在店內經營餐飲,餐飲收支自己掌控。但是每家民宿餐飲的菜單、價格統一,同一時間只可招待兩桌客人,即避免了惡性競爭,又營造出到當地居民家中做客的親切感。西柵的商鋪不允許有雷同的商品出售,商品價格要向烏鎮旅游公司招商辦報批。商戶要裝潢店鋪,亦需報批。
西柵的人性化更體現在細節之處,景區內所有商店禁止出售口香糖以保持環境整潔;導游不可使用擴音設備進行講解;景區夜晚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個便服保安保證安全等等,這些細微之處造就了烏鎮西柵商業模式的成功,也保護了烏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烏鎮發展已經有了成功的商業模式,而在文化特色發展的道路上,烏鎮并沒有選擇主流的“印象系列”駐場演出和舉辦節慶活動。2013年,一年一度的烏鎮戲劇節正式開始。烏鎮地處二省三市交界處,交通較為閉塞,雖然旅游業發達,但是仍然沒有直達的交通,距離高鐵站和機場較遠。正是由于封閉的小鎮環境保留了稀缺的農耕文化旅游資源,也更加適合“文藝復興”。觀察一下國際上的文化盛事,例如戛納國際電影節、愛丁堡戲劇節、阿維尼翁戲劇節等,不難發現其舉辦地都是小城鎮。當人們的感官被現代快餐文化塞滿,戲劇的價值就更加得到凸顯。
強大的資金支持。文化的盛宴更需要財力的支持,5個億的投資給我們帶來了一場文化的盛宴——烏鎮戲劇節。僅烏鎮大劇院就花費三年時間,由臺灣知名建筑師姚仁喜設計,耗資4億多建成。其他的幾個劇場也各具特色,國樂劇院由六百多年的老戲臺改造;秀水廊戲園和蚌灣劇場原來是倉庫;水劇場前身是甲魚塘;沈家戲院則藏身于小巷之中。烏鎮斥巨資將西柵改造成戲劇節的舞臺,邀請劇目、青年競演、活動花費的成本短期內雖然很難收回,但卻是一個長線的投資。
全面的資源整合。烏鎮戲劇節的主席團成員包括賴聲川、黃磊、孟京輝、田沁鑫、丁乃竺,以上幾位都是中國戲劇屆的領軍人物,并且有豐富的國際戲劇節參與經驗。每年的戲劇節期間,烏鎮都是眾星云集,各路明星齊聚烏鎮,發揮強大的明星效應。不僅是明星的加盟,數十家媒體的合作和線上線下的宣傳也在擴大戲劇節的影響力。將烏鎮自身的資源與外界資源相融合才能將戲劇節的影響最大化。
多元的互動版塊。烏鎮戲劇節主要由特邀劇目、青年競演、古鎮嘉年華、小鎮對話及今年新加的戲劇小課堂組成。國內外特邀展示戲劇魅力;十二部青年競演培養戲劇新人;上千部古鎮嘉年華全民狂歡;小鎮對話和戲劇小課堂與大師零距離。其中除去特邀劇目需購票觀看、戲劇小課堂需繳納學費,其余單元都是免費的,推廣了戲劇的普及,也讓更多不了解戲劇的人參與其中,營造良好的戲劇氛圍。
2013年5月,首屆烏鎮戲劇節以“映”為主題的新鶯初啼;2014年,第二屆烏鎮戲劇節“化”入佳境;2015年,第三屆烏鎮戲劇節“承”上啟下;即將到來的第四屆戲劇節“眺”望未來,戲劇節為1300多年的烏鎮注入新生機。除了戲劇節,烏鎮還是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木心美術館也即將開館,這種“多脈相承”的木心風格在烏鎮的發展中也有所體現。值得驚喜的是烏鎮的北柵景區也在規劃開發中,與東西兩柵不同,北柵以舉辦雙年展為亮點。
我們不排斥商業化,優秀的商業化反而可以防止過度商業化。烏鎮是文化與商業的完美融合,烏鎮的模式也一直在被其他景區學習。現在烏鎮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已經走出烏鎮,在北京開發古北水鎮,在貴州發展遵義縣旅游產業。烏鎮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品牌,愿它能給我們帶來更多新意。 (南京藝術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
[1]王云才.江南六鎮旅游發展模式的比較及持續利用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1)。
[2]張益嘉,宋俊華.從旅游開發角度淺談烏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文化遺產,2014(06)。
[3]仇向洋,周曉梅.烏鎮文化旅游發展之路——木心故鄉探秘[J].現代城市研究,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