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根榮
對增強笛曲《姑蘇行》的音樂表現力的思考
■馮根榮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唐代大詩人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讓世人從此便對人間天堂——“姑蘇”充滿了無限向往。描寫蘇州的音樂很多,但是笛子獨奏曲《姑蘇行》是其中一首家喻戶曉的經典名曲,亦是每一個習笛者的必修曲目。此曲曲調悠揚委婉,具有濃郁的江南絲竹韻味,是南派曲笛的經典代表作,樂曲寧靜舒緩的引子似一幅華彩的丹青長卷徐徐鋪開,閉上眼你就能隨著悠揚清亮的笛聲走進那精巧的園林,幽深的雨巷,聆聽到滄浪亭的泠泠清波,觀賞到虎丘山的巍巍塔影,還有古城里的熱鬧城廂,七里山塘,花香陣陣,鳥語聲聲……聽這支膾炙人口的笛子曲,真的可以將在俗世里奔走得倦怠的一顆心掏出來在清澈的笛聲里洗滌一番,直洗得通泰而舒適,輕快無比。那舒緩纏綿的笛聲,充滿江南的風味、江南的神韻。抒情的行板、清秀瑰麗的曲調里分明是一幅古城蘇州的水墨風景畫:裊裊的晨霧,通幽的曲徑,亭臺樓閣深巷,小橋流水人家,還有啾啾的鳥鳴……。演奏者如僅僅按照樂譜機械演奏,便缺少了特有的昆曲神韻,表現則會過于平淡、枯燥。如何給觀眾帶去身臨其境的聽覺體驗和無限的美好遐想,使樂曲的演奏更富音樂感染的表現力,筆者認為學習此曲要加強以下幾點:
了解《姑蘇行》創作的時代背景。《姑蘇行》是著名笛子演奏家江先渭的代表作。江先謂先生1924年出生于山東威海。12歲起即跟哥哥學藝,民族樂器中的吹拉彈打他都能演奏。14歲隨全家赴大連賣藝維持生活。1949年參加革命,并考入解放軍前線歌舞團獨奏演員。他在民族樂器演奏方面是位多面手,竹笛專業主要是靠自學,江南絲竹音樂演奏風格的掌握尤其地道。《姑蘇行》創作于60年代處,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真正翻身作主人,整個國家在各個領域都沉浸在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中;另一方面,當時中國正處于三年自然災害,中國人越是在苦難的時候越不會被打垮,也越需要樂觀精神。江先渭先生窮苦人出生,苦難的經歷告訴他,既要堅強樂觀地面對新生活,也要對新生的中國充滿希望。江老正是把這種美好的愿望投射到作品中,并奠定了此曲積極向上,樂觀奮進的情感基調。
熟悉《姑蘇行》創作的人文背景。江先渭先生在歌舞團工作期間,當時的文化環境下,并沒有成熟的科學系統的笛子練習曲,他偶然在戰友處得到一段不到三十小節的昆曲片段,甚是喜愛,便用來訓練氣息;通過反復的練習,竟吹奏的越發有韻味。某日靈感忽現,便構思了樂曲的框架,后來發展成完整的獨奏曲。江老常去蘇州,特別偏好蘇州園林,有戰友提出此名叫《姑蘇行》,畫龍點睛便一錘定音,風靡半個多世紀的名曲應運而生。
學習《姑蘇行》編曲的創新手法。此曲在旋律創作手法上采用了昆曲音調素材和富有民族調聲的音階,在曲式結構上又吸收了西洋音樂所采用的復三部曲式(即A+B+A’)的創作方法,展開方式也帶有西方的主題發展手法特征,樂曲結構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多段連綴的結構原則,旋律運用音調衍變的手法,這在當時的民族器樂作品中頗具新意,結構簡練完整,比以往從民間音樂、戲曲音樂等移植加花發展的獨奏曲結構更為工整,因此,《姑蘇行》一面世便大獲好評。
全曲由一段寧靜的引子作開頭,悠揚抒情。簡單的長音、長線條的樂句表現,弱奏的音響效果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如何做到弱而不虛?筆者認為演奏時要注意口風與腹部氣息的配合,通過對氣流速度的控制實現弱而不虛的效果。其次,要處理好推進樂句行進的裝飾音。在引子中有著一長串的虛顫和長顫的裝飾音。這要求演奏者在保留長音的同時,手指快速顫動,但需注意各音的聯接緊密不拖沓。再者,處理各樂句的聯接可放慢呼吸的速度,在自然舒適的吸換氣過程中,實現松散綿長的聽覺效果。最后,末尾處的“do”音既是樂句的小結亦承接起第二樂段,因此在音響效果上作漸弱處理會更添韻味。但需注意在演奏中保持音準,建議演奏者可變化氣流角度、加快氣流速度以防止音準偏低。
呈示部A段是抒情優美的行板,建議速度不要太快。本段充分展現了演奏者對各種裝飾音的運用,波音、疊音、打音相互穿插融合,但需注意裝飾音只是豐富樂曲的表現,不能占據主音的時值。此外,樂曲的層次可以通過樂句之間明顯的強弱對比實現。因此在第二樂段的16小節處,高音re和mi的起音要極為輕,力度為pp。本段的最后兩個小節從中音轉入低音,相應可做漸弱、漸慢的處理。中音do亦是呼應了全曲開頭的引子,同時也為音樂行進到下一樂段起了先抑后揚的作用。
擴展部的B段是全曲的精華所在,由一段起伏較大的快板構成。在此樂段中,十六分音符與附點八分音符相呼應,要求節奏穩健統一工整。后十六音符的起拍給了演奏者呼吸的氣口,建議演奏者在此處換氣,既是樂句的停頓也給自己時間喘息。快板中的反復樂句更加強了音樂的表現。第一遍吹奏時應用強吹的表現手法,重復演奏時應立即弱下,從而形成鮮明對比。本段末尾處的樂句建議采用f的音量演奏,將本曲的情緒推向高潮,同時,最后一樂句的漸慢、漸弱處理也與前一樂句形成呼應。
最后部分為呈示部A主題的再現,速度比A部更趨舒緩。慢板的速度要求演奏者氣息更為綿長,有種放飛思緒,回味無窮之感。尾聲區別于第一段的行板,高音“do”的三個打音堅決精準有力度。中弱的演奏力度更考驗了演奏者對弱奏的把控。最后一個樂句是漸慢、再慢的速度推開,“do”音結尾的長度可以由演奏者自己把控,可適當延長。
要給聽眾帶來愉悅的享受,不單追求技法的靈活,更是一種“情”的表達。作為演奏者,除了在技巧上精雕細琢,如何更好的提高演奏的感染力?筆者認為,要依靠想象。《姑蘇行》全曲樂曲歡快優美,但是各段的情緒表現是不一樣的。引子部分抒情甜美,吹奏時應有一種朦朧之感。筆者心里給引子幻化成這樣一幅畫面:晨曦之中,遠眺蘇州園林,云霧繚繞,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假山噴泉,錯落有致。給人一種美妙的遐想,也表達人們對美好自由的向往。呈示部A段描繪的是進入園林,悠閑散步的景象。可以想象在園林中,看到了各種假山,抬頭有亭臺樓閣,低頭花花草草,漫步石子路,好不閑適愉悅?表達的是一種輕松愜意,以及看到美景心中無限的暢快與欣喜。發展部B段給人一種豪放之感,或是游玩的激動、或是與友人的嬉戲,或者人山人海的景象……在活潑富有動感的音樂中將全曲的情緒推向高潮。最后的呈示部A段將情緒漸漸歸為平靜,描繪了夕陽西下,人們戀戀不舍的場景,讓人意猶未盡、回味無窮。
《姑蘇行》是我們民族音樂海洋里的一首精品,猶如一幅水墨丹青、一蠱雨前清茗,沁人心脾,令人回味。除了要注意以上幾點,《姑蘇行》特別要奏出“昆曲”的特色,所以演奏者在學習時還要多聽昆曲,學唱昆曲的唱腔,則對把握樂曲韻味幫助更大,另外還要多聽多看各種版本笛子名家的示范,模仿及哼唱曲譜細節,不斷揣摩領悟和刻苦練習,不斷增強樂曲演奏的感染力和表現力。總之音樂的感染力、表現力技巧是保證,更重要是在技外,所謂“功夫在詩外”,透過技巧,演奏者用心,用情才能真正打動人心,感動聽眾,感染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