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龍
昆曲實景版《游園驚夢》與昆曲主笛
■施金龍
昆自2010年9月28日“蘇州昆曲會所”正式開幕之日起,昆曲實景版《游園驚夢》至今已經演出了一百多場,這種創新表演形式為沉淀了六百年昆曲藝術的演出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并得到昆曲前輩和社會各界人士的肯定和好評。昆曲《游園驚夢》的實景版演出,使昆曲與園林完美結合,燈光、倒影交相輝映,隨著悠揚的唱腔在耳邊響起,思緒仿佛穿越到了那個時代,隨劇情而跌宕起伏……如果說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是用青春的演員說青春的愛情故事來吸引青春的觀眾,那昆曲實景版《游園驚夢》則是在極具江南私家園林韻味的后花園,上演一出至情至性的人間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讓觀眾感知昆曲與蘇州園林的情景交融,同時又能體現到了現代時尚的空間設計、燈光舞臺效果、優美的現場音樂都融為一體,打造如夢如幻的劇目情境。
昆昆曲的劇場演出,舞臺比較簡單,可以隨時搭設,具有虛擬性:首先具有空間虛擬性,例如一張桌子能代表山坡或樓臺等,一張椅子能代表墓碑、井臺等,如昆曲《千里送京娘》中趙匡胤與京娘邊走邊唱,翻山越嶺一會兒就走過了千里路程,這種空間的虛擬性在不知不覺中引導觀眾進入一個又一個的場景。其次具有客觀物體的虛擬性,如同舞臺上演員手中只有一根馬鞭,卻可以表現策馬揚鞭的情景,客觀物體的虛擬性在戲曲舞臺上是經常用到的。再者就是時間的虛擬性,例如在戲中經常聽到模擬打更聲音的鼓敲三下,鑼接著三下,就代表進入三更時間了……而在實景版《游園驚夢》中,空間虛擬性不成立,實景版的空間不是虛擬的,是客觀存在,這一點就與普通劇場演出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觀眾在未觀賞之前就身臨其境已被眼前的實景所震撼,正應了“游園”中杜麗娘那句:“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實景版的演出承襲了最傳統的演出方式,實景現場沒有音響,演員全憑嗓子和身段真情演繹,復歸明代“家班式”戲劇傳統,山水之間、園林之內。實景版《游園驚夢》以曲笛為主的昆曲唱腔音樂伴奏在夜晚靜謐的的私家園林里格外重要。所有的樂器也是沒有音響,全部本音色演奏,對演奏者的要求很高。曲笛作為樂隊的主奏,為演員托好腔,并進一步充實、彌補唱腔的情感,努力與演員所唱的曲子構成一體,在普通的劇場演出中本就十分重要,在實景版《游園驚夢》的演出中,露天演奏加之是小樂隊配合,演員在山水園林中載歌載舞的行走穿梭,對樂隊音響效果的要求就更高,對曲笛為主的伴奏者的要求也就更高。在實景版《游園驚夢》中,對曲笛伴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竹笛是民族化的產物,能影響其音準的因素有:氣溫、笛膜、口型、氣息等。作為一個昆曲曲笛專業演奏者,音準的準確性無疑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實景版《游園驚夢》中,因為是實景演出,春夏秋冬天氣變化無常,氣溫也不同,與有音響設備的劇場相比實景版對曲笛演奏者的音準要求更高。要想很好地控制住音調的準確性,需要演奏員一定的經驗。笛子的構造看似簡單,一根竹管,再鉆上幾個眼兒,就可以發音。可事實并非如此,笛子的構造和制作都是極其復雜的,它的制作涉及到物理、數學和樂理等多方面的知識。在了解一些笛子的具體構造和制作的工藝流程之后,我們便可以探索如何去控制笛子的音準了。
要首先,注重對笛子調音孔的控制,它雖然不是笛子音階的組成部分,但對控制音色、音準起一定的作用,特別是與泛音及高音區的發音有著密切聯系。
其其次,要注意對笛子的笛膜的使用。笛膜可以對笛子的音色起調節作用,并能對音波的傳送速度起作用,通過對笛膜的正確使用,可以較為準確地調節發音的清晰度和明亮的效果。
可見,在戶外演出時,演奏員對笛子的調音孔的控制和笛膜的正確使用,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去調節笛子的音準。
昆曲的笛子演奏,在笛子的音色上是很講究的,也是很重要的。曲笛有魅力的音色是對“寬、厚、亮、圓、松”的追求,即:有寬度、有厚度、色彩明亮、圓潤飽滿、松弛的音色。就曲笛的音色而言,氣息作為激勵體是即將進入笛管的氣旋,氣旋的原始形態直接影響曲笛音色的飽滿程度,呼出的氣息較弱會產生綿軟無力的音色,呼出的氣息較強則會產生干燥嘈雜吵鬧的音色,上下唇的唇力和口腔擴大程度也直接影響曲笛音色的好壞。唇力過大,音色則會毫無彈性;唇力過小吹出來的音色會發虛。好的貼合人物性格的音色十分重要,無疑對演奏者的專業要求會很高。在昆曲伴奏中,相對演奏獨奏曲有所不同,要根據演員不同的行當,在伴奏上也是有區別的,例如:在伴奏旦角唱腔時,音色控制上應做到:細、水、潤,在伴奏老生、花臉唱腔時,音色控制上應做到:厚、透、亮……在實景版《游園驚夢》中,小姐杜麗娘與丫鬟春香游后花園及后來杜麗娘與秀才柳夢梅夢中相會的劇情,五旦、六旦與小生的行當不同,音色節奏各方面也有著些許差別,旦的潤、細,生的厚、亮等這要求曲笛演奏者在高水平的基礎上對昆曲有著相當的熟悉與把握才能做到音色的貼切性。
在音樂美學中,音的強弱是由發音時發音體振動幅度大小決定的,兩者成正比關系。曲笛聲音的強弱是由笛管內部的空氣柱的振幅決定的,氣柱振動幅度越大則音量越大,反之則越小。作為專業的昆曲主笛演奏者,在力度上能做到“強而不燥,弱而不虛”。在實景版《游園驚夢》中,演員與樂隊演奏者都沒有麥克風,全部本音演出。園林中的植物、山水、風向、以及客人多少等客觀存在因素都會影響聲音自然傳播的速度而大大影響音量,演奏者對音色音量的控制尤為重要。與能調節音色音量大小的劇場相比,實景版的音量控制全部在演奏者身上,尤其作為主奏的昆曲主笛演奏者更是責任重大。如果聲音過大,則會把演員的聲音壓住,破壞了幽靜的園林氛圍,觀眾欣賞起來美感全無;聲音太小,演員則聽不到,影響發揮,演出效果大打折扣。由此可見實景版《游園驚夢》中,昆曲主笛演奏者對音色音量的控制直接影響整場演出的美感,靜謐的園林月夜搭配悠揚的笛聲才能為杜麗娘、柳夢梅夢中相會錦上添花,這種“悠揚的笛聲”全部由主笛演奏者來拿捏揣摩。
主笛的演奏只有在其它樂器的配合下,才能完整地體現其樂隊伴奏的效果。笙吹出的和音旋律能使樂隊音色更豐滿悅耳,在實景版中還可以作為笛子音準的校正器;二胡、中胡音色較柔美,擅長演奏長弓、滑音等技法,是不可或缺的襯托;琵琶擅彈、挑,音色清脆明亮,在字寬腔緩的旋律中,可以彈出各種傳統的節奏套子,使曲調更具流動感;古箏擅琶音、刮奏等技法,音色優美,配合幽靜的私家園林更具意境……在實景版《游園驚夢》中,由于演員身處實景中,是真正的園林內的亭臺樓閣,不似劇場般虛擬,演員需要時間進出走動,往往在適合的劇情中用其它旋律來作配曲,例如在杜麗娘入夢時編配了入夢音樂,先是古箏與二胡的優美旋律配合杜麗娘游園后乏困入睡,接著空靈的編鐘響起畫風一轉仙境十足,隨后笛子弱奏帶領樂隊進入曲牌音樂襯托英俊小生的出現,此時音樂、舞臺與燈光的完美結合,觀眾跟隨劇情完全穿越到了杜麗娘的夢中……
實景版《游園驚夢》這種創新演出形式,與時俱進,是時代的產物、是當今社會戲曲文化發展的產物、也是六百年昆曲藝術沉淀的結果。實景版《游園驚夢》以新型的演出形式結合傳統的“家班式”演出形式,在天然的環境中、無擴音的實景前提下對音樂的效果要求比劇場更高。作為一個昆曲主笛演奏者,無論在什么環境什么場合,襯托出演員最美的唱腔,彌補唱腔的情感為昆曲事業做出最大的努力將是我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