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振國
“掌上移動文化館”
——數字化時代群眾文化工作開展形式探究
■馮振國
群眾文化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提供群眾文娛場所、為群眾傳播文化藝術知識的群眾文化事業單位,文化館必須與時俱進,適應群眾的文化需求,在新時期發揮更大的作用,提高文化知識在群眾中的傳播力。如今是一個數字化的時代,更需要文化館全面適應數字化生活,將文化工作通過“數字化傳播”滲透到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打造“掌上移動文化館”。
如何在數字化時代開展好群眾文化工作,首先要了解群眾文化的內涵與特點。群眾文化,廣義上指人類在社會進程中,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總和;狹義上則指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具體而言,群眾文化是以文藝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以現代大眾傳媒為手段、以市場為依托,向人們提供文化消費產品、場所、服務等文化現象。它是廣大群眾按美的規律自我完善的客觀需要,是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在文化方面得到徹底解放的體現。
民間文藝是群眾文化的源頭,由于客觀環境和條件的限制,早期的民間文化表現形式較為簡單,傳播方式多為街頭巷尾的叫賣,傳承方式多為深街小巷內的手口相傳。其結果是導致年輕一代對傳統民間文藝的忽視,造成民間文藝的“斷層”現象。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民間文藝涵蓋的內容逐步廣泛起來,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民間文藝成為大眾愿望和審美情趣的載體,體現著民族情感和理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生活。實踐證明,群眾文化利用當地的民間文藝形式開展活動是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可以為群眾提供健康的活動內容,民間文藝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也最為群眾所歡迎。
群眾文化是傳承民間文化藝術的載體。所以,文化館作為為群眾傳播文化藝術知識的群眾文化事業單位,必須主動擔負起傳承和發揚民間文藝的責任。如何更好地傳播民間文藝,杜絕民間文藝的“斷層”現象,做好傳統文化的“傳”“幫”“帶”?掌握數字化時代特點,探索利用現代化的傳播手段,既可以有效提起年輕人了解民間文藝的興趣,也可以吸引一批年輕人學習、傳承民間文藝。用新科技“增強”傳播力度,應該成為文化館眼下的第一要務。
當今世界是數字化時代,是高科技和網絡信息時代,信息領域的數字技術向人類生活各個領域全面推進。網絡開放、快捷、交互的特性,推動著信息平等化、低成本化傳播的提速。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必然也為群眾文化發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和途徑。
普華永道發布的《2014-2018年全球娛樂及媒體行業展望》中稱,互聯網接入支出(包括固定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3.7%。移動互聯網接入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7.7%,到2018年,其滲透率將增至65%,而4G技術將提升消費者通過移動設備購買消費內容的熱情。同時,固定互聯網的滲透率將達到60%。互聯網正推動消費者注意力向網絡世界展現的所有事物轉移,中國將迎來一個重大轉折。
在與傳統群眾文化背景迥異的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必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處理和安排工作,才能更好地發揮群眾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曾經,能否積極利用和有效管理網絡,是群眾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在個人電腦、局域網已經普及的時代,文化館已經通過建立官方網站,有了一些較為成熟的經驗。以揚州市文化館為例,其官方網站主頁風格為傳統中國風,分類清晰,網民可以輕松查閱最新活動信息、視頻教學資料、查詢文化輔導課程等等,圖片、文字、視頻并茂。但是,網頁傳播的缺陷也不可否認。網站在傳播方面依舊存在“被動性”,必須經過網民的被動搜索才會發現。其次,這種“被動性”也會反作用到網站本身,用戶黏著度較低會影響網站更新的動力,導致網站信息的滯后。
現代俗語說得好:“酒香也怕巷子深”。文化館要在數字化時代積極發揮文藝與群眾間的紐帶作用,必須順應新時代的新傳播方式。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新途徑、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人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關系到群眾文化內容和活動的創新。“磨刀不誤砍柴工”,因此,探究文化館群眾文化工作的新途徑,是一項勢在必行的前瞻性工作。
文化館工作的新途徑必須與數字化時代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相符合。據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5月底,中國手機用戶數量已達12.56億人,相較4月份增長了0.36%,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82%,相當于中國90.8%的人都在使用手機。據稱,在所有使用手機的人中,使用3G網絡的用戶有4.64億人(占比36.94%),所有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數量為8.57億人,占總數量的68.24%,所有手機訪問網絡產生的總流量達到155643TB。在國內,手機已經覆蓋了絕大部分人群,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產品。
以上事實表明,國內的數字化生活已經從局域網搭配個人電腦的時代,轉向了移動信號搭配移動終端的時代。互聯網用戶基于個人電腦的各種需求已經在慢慢向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設備等移動終端轉移。尤其是智能手機的發展,已經打破了技術壁壘。4G移動網絡的趨勢中涵蓋著桌面互聯網和WAP內容的整合,其在中國的發展正在讓手機不斷超越個人電腦。這種超越主要體現在3個層面:搜索內容、用戶體驗和應用軟件。
首先,在搜索內容方面,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面臨著互聯網內容和手機上網內容的融合,未來手機上網不僅可以訪問到原有的WAP內容,還可以訪問互聯網內容。其次,在用戶體驗方面,手機終端擁有較個人電腦更為全面的用戶體驗,它可以同時具備通話、視頻、照相、隨身攜帶以及個人電腦所不具有的手機定位等功能。最后,在應用軟件方面,蘋果系統和安卓系統讓手機能夠安裝大量軟件,享受各種服務。
具體而言,隨著無線網絡的普及、智能手機的發展以及移動網絡4G的誕生,人們已經越來越依賴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式移動終端獲取信息。移動終端軟件的后臺推送功能,也彌補了傳統網站“被動式”傳播信息的缺陷,可以主動推送用戶信息,反讓用戶被動的獲取我們想要傳遞的信息,擴大影響。其次,移動終端軟件讓用戶更加方便互動,可以與用戶及時交流,便于更好的調整傳播方式與傳遞信息,讓群眾文化工作更加有效。譬如國家博物館就通過打造手機客戶端,讓更多民眾了解到最新的展覽信息,并且在手機客戶端分享部分展覽圖片,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覽。介于此,文化館未來的轉播方式,重點在手機移動客戶端上,即打造“掌上移動文化館”。
在數字化時代,文化館應該積極打造移動客戶端,設計相應的蘋果、安卓系統的應用軟件,供用戶下載使用。移動客戶端不應該僅僅是手機網頁版的文化館官方網站,而應該真正做到成為“移動”的文化館,實現文化館的各項功能。
技術上,“掌上移動文化館”客戶端是一次投入,長期維護。文化館推出客戶端的主要花費,就在于軟件開發上,這一點可以通過外包給專業軟件開發公司來完成:前期一次性投入,建立比較完善的客戶端軟件;在軟件公測期,收集用戶反饋,與軟件公司協商改進,推出客戶端正式版;之后,軟件公司只需要提供定期的維護服務,根據用戶的實際使用反饋,對客戶端的功能進行微調。在此后長期的客戶端運營中,文化館就只需有專人負責客戶端內容的更新及日常信息維護即可。
內容上,可以群眾感興趣的民間文藝為重要特色內容。客戶端除了文化館公告、文化活動預告、藝術培訓輔導等常規內容外,可以開設小欄目,介紹傳統民間文藝,順勢推出相關民間文藝的培訓課程,增設用戶問答功能,增加用戶的互動性和黏著度。
總而言之,“掌上移動文化館”客戶端要不斷滿足廣大用戶多樣化、個性化的文化信息需求,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利用、整合各類文化資源,改變原有群眾文化活動模式,客戶端常規內容與特色內容并舉,把其作為推進先進文化建設的新平臺,實現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把分散的資源集中起來傳播出去,開創一套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少花錢、多辦事,激活群眾文化工作的新模式。
【1】潘宇.新形勢下加快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的幾點思考.大眾文藝.2011年01期;188.[J].
【2】李建國.談群眾文化在網絡時代的歷史使命.戲劇之家.2011年02期;89.[J].
【3】陳志文.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改革與開放,2011,(20):138.[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