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慶元
就電視主持人而言,全媒體演播室的出現,表面上看是主持人工作空間的變革,但實質上,全媒體演播室的信息資源支持是由多媒體編輯部和媒資庫來支撐,技術支持涵蓋多媒體信息處理中心、高清大屏和三維虛擬技術等,這就意味著主持人在傳播內容制作流程中的角色功能和傳播語態發生了轉變。
傳統電視新聞直播間,不管是實景演播室還是虛擬演播室,演播間技術主要服務于電視畫面呈現及播出信號的輸出,電視新聞主持人身處其中,只是電視新聞發布過程中的一環。主持人坐在演播室中播報,觀眾坐在電視機前收看,新聞主持的風格趨向模式化。全媒體演播室的出現,在為電視觀眾提供更新、更全面的新聞信息的同時,也改變了演播廳、主持人、觀眾三者之間的簡單關系,形成了多向互動,擴展了外緣,在使演播室有了更多空間調度可能性的同時,為電視新聞主持人對節目內容的整合和操控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自由度。
在電視新聞主持人的表達從“播”發展到“說”以后,電視新聞節目也逐漸開始推崇主持人的個性化表達,使主持人表現得更像是節目的靈魂。進入全媒體新聞時代后,多媒體技術在新聞演播室的高度集成,將塑造電視新聞主持人成為真正的節目靈魂。主持人對節目結構和內容節奏的控制,將體現在對多路信息的調閱整合,以及對新技術手段的操控上,并將因此成為節目的核心。例如張斌在《豪門盛宴》中,打破了傳統的純資訊節目與專題節目的界限,以賽事為紐帶,以演播廳空間為載體,將資訊進行整合,拓寬了資訊的邊界,通過對現場多路信息流的操控,成為了整個節目的靈魂。
在全媒體演播室中,新聞主持人的表達會變得更像一位老師,通過流暢自如的信息調閱,讓節目的視覺感受符合大家平時對個人終端的操作感受,這種感受可以使觀眾產生一種親近感。以往的電視節目是線性的,而全媒體演播室能夠實現資料數據的實時更新,可以同步實現線性和非線性,主持人可以從多媒體編輯部和媒資庫中獲得大量的采編素材和實時信息流。如何把零散的內容通過ZAKER式①的編排集中說出來,就不僅需要主持人對突發事件、國內國際事件能準確、及時的整合描述,還需要主持人成為一位“主編”,為播出媒體考慮如何報道事件、用什么樣的媒介渠道、需要什么樣的報道形式和語言表達,通過對節目中信息流的架構、段落看點及交互內容的設計,在直播過程中把控節奏。例如,CBS的電視新聞雜志節目《60分鐘》的主持人,在節目中串聯多路記者采訪的新聞報道,如同一位主編在引導觀眾看多個主持人的新聞播報,節目主持人更多的作用發揮在新聞雜志節目的議程設置、點評和串聯。
全媒體時代客觀存在著兩個輿論場:以主流媒體為渠道的官方輿論場和以互聯網為渠道的民間輿論場。民間輿論場以UGC(用戶生產內容)為主要形式,其觀點通常要通過主流媒體的發布才能真正進入大眾視野。而今,由于觀眾(同時也是網民)已經習慣于直接參與現場或加入交流,并且全媒體演播室的技術結構也已經實現了滿足受眾參與的需求,主持人自然就不僅僅是個新聞播報者,而是成為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的一個 “交互點”。這個“交互點”的作用力越大,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就會越強。
“交互點”的作用力需要通過主持人與公眾輿論的聯動實現。現有的傳統電視新聞節目,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實現直播時話題的即時互動,這一類互動目前僅表現為淺層次的話題交流。全媒體互動演播中心則側重于主持人與實時數據的聯動。實時數據包括動態的平面、圖文、視頻等多媒體數據,也包括觀眾通過移動客戶端與電視節目發生關系產生的輿論走向數據流。當現場記者連線畫面、新聞資料畫面、現場觀眾微博畫面、網絡投票數據畫面等在全媒體演播室內一一呈現時,主持人就擔當起串聯多個信息點的引導者。這樣,在主流媒體議程設置的前提下,通過主持人用公眾喜歡的方式進行平實的表達,利用嘉賓、現場記者與受眾的交互影響,以及多路信息的印證和觀點碰撞,快速消解兩個輿論場的“信息差”,提高輿論引導的效率和質量。例如BBC在新聞專題直播節目中開展話題討論,觀眾的言論數據與嘉賓討論直接在屏幕上進行互動,熒屏內外的各個角色利用互聯網不斷關聯,牢牢將節目和觀眾粘連在一起。這種節目形式,已經成為西方新聞直播節目的主流。把控多路信息流的有效聯動,將成為全媒體電視新聞主持人面臨的最大挑戰。與此同時,也將是電視新聞節目得以重生的開始。
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的媒體融合之路從采編流程、多屏傳播、多平臺綜合評價體系建立等方面同步開展。全媒體演播室生產制作出的節目,只有進行多屏化傳播和推廣,才能實現全媒體節目內容的自身價值。例如,2006年12月,由法國政府扶持的被稱為“法國的CNN”的24小時全新聞頻道France24開播,其創新并不在于節目內容設計,也不在于播出方式上,而是在于它并不僅是一個新聞頻道,而是五個媒體的綜合體——三個互聯網站(分別使用法語、英語和阿拉伯語)和兩個電視頻道(一個100%法語頻道和一個雙語頻道:75%英語和25%法語)活躍互動,相輔相成,同時對外發布即時資訊。②這一現象表明:一方面,多屏化傳播和推廣,不僅需要節目制作的個性化訂制,還為主持人成為獨立的主持人媒體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新聞主持人除了電視角色外,還有延伸的社會角色,做好電視角色和社會角色,可以產生更好的社會傳播效果。高曉松、羅振宇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主持人,但是他們在自媒體領域中的實踐,使得《曉說》和《羅輯思維》成為主持人媒體實踐的范例。如果全媒體節目制作團隊能夠結合主持人的職業特點、行為特點和社會角色感,將主持人的作用力延展至全媒體,打造出一個與電視節目氣質相匹配的平民化、微型化、品牌化的媒體產品,而不只是讓主持人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寫寫微博,與節目特質相符的受眾粘度才會更強,才能實現主持人真正意義上的角色改造。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主持人媒體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具體來說有三個原因。其一,傳統電視平臺賦予主持人以品牌質感,使其在全媒體空間中與其他自媒體的競爭擁有更大的品牌認同感,為主持人媒體產品的市場開拓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其二,主持人經過科班培養以及采編播等崗位的長期實踐,在媒體產品(如APP、微博、微信訂閱號、網絡視頻專欄等)的使用和觀點的表達上更有技巧,從而使主持人媒體產品投放后的成功概率更高;其三,海量信息催生出了盲從的受眾,主持人對于新媒體傳播利與弊的認知程度更加深刻,因此他們在使用多媒體產品發表觀點言論的時候,會謹慎地進行多輪實證,主持人的立場也會成為引領受眾的一股有力的 “正能量”。這一點并不是高科技能創造出來的,不管科技如何發達,交互產品如何更迭,主持人媒體始終會有其存在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電視新聞主持人功能的變化與媒介平臺功能的變化密不可分。主持人作為信息傳播鏈條中的一環,存在著客觀價值和主觀意義:主持人既是信息的整合傳播者,又是信息流的引導者。從這一點來看,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會為主持人提供更大的傳播空間,還會讓主持人的“輿論領袖”價值被無限放大。
欄目責編:曾 鳴
注釋:①ZAKER,中文名扎客,是國內最受歡迎的互動分享和個性化定制的閱讀平臺,擁有iPad、iPhone等六大移動平臺版本。它將資訊、微博、博客、報紙、雜志、圖片、RSS、Google Reader等眾多內容,按照用戶意愿聚合到一起,實現深度個性化定制。它擁有強大的互動分享功能,打通多個社交媒體平臺,可將任何內容通過郵件、短信、微博等轉發分享。
②http://www.france-taipei.org/France-24-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