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真 胡凡剛
生活在社會轉型期的人們在創造新生活的同時,同樣體味著由之引發的諸如道德滑坡、親情淡化、價值迷失等生命情感,具有強烈責任感和文化自覺意識的電視人通過藝術作品予以表現和回應。電視劇《老有所依》直面社會養老問題,真實地反映普通百姓的現實生活狀態,以建構時代的、民族的中國電視劇文化價值取向為己任,傳播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該部電視劇的創作追求的是一種真、善、美的文化品格,擔負著引領時代風氣之先的文化責任。
選題求真。電視劇和其他任何藝術一樣,都植根于歷史和現實生活當中,在時代背景下,電視作為一種負載著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識形態的文化載體,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而在選題上,電視劇創作本著求“真”的態度,秉持堅定的文化立場,緊隨科學的時代精神,傳承民族的傳統文化,弘揚時代的主旋律。
《老有所依》在選題上聚焦老年話題,直擊時代發展中的養老困局,展現當下社會發展中不得不面對的焦慮和問題。在劇中,沒有極端戲劇化的故事情節,也沒有刻意制造的矛盾沖突,全劇舉重若輕地描繪著百姓的日常生活,講述三組家庭在面對養老問題時各自不同的處理方式,還原了生活的本質,更加平實地敘述生活的細節,在真實的生活節奏中傳遞了創作者的態度。而且這種題材內容與人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能讓觀眾置身其中思考自己的行為方式,選題具有貼近性和求真的特點。難能可貴的是電視劇沒有過多展示在困局中的挫折和消沉,而是倡導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溫暖的親情觀念,弘揚社會正能量。
視角求真。《老有所依》以一種現實主義的視角講述故事,真實呈現在社會轉型狀態下社會普通成員個體的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用寫實的風格、生動的細節來表現百姓的生活體驗,真切地反映了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歡愉和痛苦,體現了一種充滿關懷的人文視角。在故事的敘事主線上展現平民話語,貼近時代脈搏,顯示其敏銳的洞察力和現實精神,與觀眾心靈產生高度契合。
人物求真。該劇呼喚人間真情,倡導家庭成員之間互相關愛、和諧融洽的相處氛圍,傳遞一種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坦然應對的樂觀人生態度,用理解與寬容的心態在作品中呈現了一幅幅相敬如賓、父慈子孝、母女情深的美好畫面。
電視劇《老有所依》中設置的人物角色,都是我們身邊觸手可及的人。他可能是我們的鄰居也可能是我們的朋友,比如劉濤飾演的江木蘭是一位普通的超市經理,張鐸飾演的呂希是一名普通的公務員,劉蓓飾演的雷頌華是一位超市的主管,喬振宇飾演的余淼和王倩一飾演的田咪,是一對游手好閑小夫妻,這些人物就像是我們身邊最最普通的一群人。他們的喜怒哀樂都與觀眾生活中的歡愉和悲傷緊密相關,他們面臨的問題也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正在面對或者即將面對的問題,所以這種普通人物的角色設置更能拉近電視劇與觀眾的心理距離,這些人物身上發生的事情使觀眾更容易產生強烈的情感認同。
電視劇文化的“真”,是主客體在觀念形態上的統一,也就是說文化凝結著對事物的規律性的認識。從形式上看“真”是理性通過概念的抽象活動超越感性所達到的結果,人類獲得的真實越多,表明主客體在觀念形態中的距離越小,文化的價值就越大。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實話實說、實實在在、反對虛假浮夸、反對形式主義等這都體現追求一個“真”字。求“真”應該是國產電視劇所追求的文化價值趨向,這樣的電視劇才能使觀眾正確認識自然社會、正確認識主體自我,也能使觀眾從電視劇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歸宿,體味生活的真諦。
創作求善。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文化具有無根性的特點,滋生了一些善惡顛倒的現象,在面對“不善”的時候,一些人會選擇視而不見,形成精神上的麻木不仁、行為上的見義不為、結果上的助紂為虐,傳統道德被拋之腦后。而功利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思想有露頭的趨勢,嚴重腐蝕著人們的心靈,迷惑著人們對善惡的區分。電視劇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理應在現實充斥不善的現狀下,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以較高的文化自覺,在電視劇的創作中求“善”。
在媚俗電視劇充斥熒屏的當下,電視劇《老有所依》宣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勤勞善良、無私奉獻、尊老愛幼、母慈子孝等,使整部劇都散發著濃郁的傳統文化的氣息。在這部劇中,我們看到了普通人的生活故事,也看到了普通人的情緒起伏和心靈世界。在對普通人的人文關懷中,《老有所依》熱情歌頌了人性的美好,人性本真的“善”,弘揚了傳統美德,在彰顯真善美的同時,向觀眾傳遞著正能量,引導社會對美好的向往。借劇中人物之口,創作者給出了面對養老困局最好的解決:老人是寶,有老人的家才算一個完整的家。圓滿的大團圓結局,不僅給觀眾留下了回味的空間,更留下了親情的溫暖和美好的信念。
角色求善。“善”是道德的價值,它使人與人能和平友好地相處。實踐活動總是受著“善”的尺度、人的價值尺度的規定和制約,人們總在一定價值尺度衡量下進行改造世界的活動,以價值尺度為坐標,選擇實踐的對象和實踐方式,影響規定著實踐內容和效果,進而在質量上滿足著自身的價值需求。
在電視劇《老有所依》中,在超市供職的女主角江木蘭與丈夫呂希在緊張工作之余,要承擔起照顧老人和子女的重任。呂希的母親癱瘓在床,江木蘭的父親江開國和爺爺江多福留在桐城老家,但父親因白內障視力受阻,在尋找走失的兒子過程中遭遇車禍,接下來的一系列變故迫使這個美麗而孝順的女子下定決心,將父親和爺爺接到北京。在共同相處的過程中,江木蘭和呂希這一對孝順懂事的夫妻,與父親和爺爺上演了一幕幕敬老孝老的溫情畫面,感情真摯讓人動容。劇中江木蘭處處為家人著想,她是一個典型的好兒媳、好妻子、好女兒、好媽媽,在她身上濃縮了中國傳統社會中女人所具備的所有優秀品德,凝聚了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價值觀所要求的美好品質。對于這個家庭來說是小善,但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是大善。這種中國傳統家庭倫理觀念的表現以及傳統文化的弘揚正是此類題材電視劇創作的成功之處,也是其深受觀眾喜愛的重要原因。通過這組家庭在養老問題上的表現,熱情歌頌了人性的美好,弘揚了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彰顯了人性中的“善”,促使了觀眾精神價值的提升,向觀眾傳遞著正能量。
電視劇文化的“善”是電視劇文化價值的實現,也就是主客體在實踐形態上達到的統一。人類運用電視劇這一文化成果滿足人類的物質精神生活對于“善”的需求,凡符合文化與人相統一的本性之物必然是善的。時代在變,但傳統價值觀中永恒的東西會歷久彌新,那就是中華民族善良、正直、孝順、敬老、愛老的核心價值。所以該類型電視劇所承擔的文化使命即呼喚美好人性與道德良知,以現實的力量對全社會的情感心理予以正確導向,引導全民向善。
人性求美。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論語學而》篇中,孔子的弟子有子認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句話就是強調人性求美的基本態度,其核心是孝悌,從現在來看即是對家庭生活的重視。家庭是人們性格養成的第一場所,所以只有在家里面孝悌,在社會上才能守節盡忠。孝悌文化是我國人倫道德的基石,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文化,培養了我們淳樸善良的性格。
電視劇 《老有所依》以堅守傳統孝道和品味平凡生活構筑美學意義。劇中,不論是面對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孱弱的身體狀況,還是面對家庭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事業上的諸多變故,主人公都以樂觀的心態去看待生活中的困境,用滿腔溫情去詮釋養老困局,令觀眾對劇中人物的情感變化感同身受,既能感受到家人間的羈絆,更能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在處理與父母養老關系的問題時,讓他們更加深刻的感受彼此感情的深厚。觀眾會從電視劇中得到這樣的信息:堅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堅守孝道,好好相愛,好好生活,好好珍惜彼此。這是傳統文化價值觀中對孝道的最佳詮釋,也是電視劇向我們傳遞的孝悌價值。
孝悌踐行中求美。數千年的“孝悌”文化傳統,從某種意義上說其最直接的后果是解決了社會的一大難題,即養老問題。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孝悌”所倡導的孝敬父母、敬老愛幼等禮儀文明,有利于社會更加和諧有序穩定的發展。“孝悌”之道,作為家庭倫理規范,充滿了中國倫理所蘊涵的和睦精神。它以家庭模式為本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體現了中國傳統倫理始于家庭而擴向社會的基本特點,它在調節親情、維持家庭、穩定社會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這部電視劇及相關類型的電視劇,倡導兩代人之間的親情關愛,以積極健康、鼓舞人心的熒屏影像來勸導世人向善向美,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觀眾。
電視劇《老有所依》通過劇情的演繹,弘揚了主流價值觀中“孝”的真切,倡導了家庭成員之間團結關愛、孝順和睦、父慈子孝等觀念,是對于人性“善”的美好的熱情歌頌,在孝悌踐行中傳遞“美”的訴求,體現了創作者自覺的文化追求。電視劇以其鮮活生動的故事情節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在傳播主流價值觀念、推動社會和諧、引領社會正確觀念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優秀電視作品既要能在技術表現上吸引觀眾,更應該在歷史追憶、文化傳承、價值追思、生命體味、現實叩問等題材元素中蘊含崇高的文化品格,優秀的電視作品即便樸直無華,也因散射的思想光輝和文化涵養,同樣會流露出攝人心魄的內在誘惑力。因此,電視作品應在追求生活真、善、美的過程中,在主旋律與多樣化的結合中創作出弘揚主旋律,蘊含求真、向善、致美文化品格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