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安
應急廣播是指在面臨突發公共事件時,通過廣播向公眾傳遞緊急信息服務的一種應急手段,它在抗擊疫情、洪災,應對緊急突發事件中的作用極為重要,日益成為基層黨委、政府團結群眾、凝聚力量、戰勝災害的輿論陣地和指揮中心,是基層組織有效動員群眾應對突發事件和抵御自然災害的好幫手和有效工具。
應急廣播具有區別于其他傳播媒介的獨特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應對一些特定類型的突發事件時,廣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一些重大的自然災害當中,受災地區基礎設施常常遭到嚴重破壞、交通中斷、電力中斷、通信中斷。一些重災區甚至成了信息的孤島,人們看不到電視,上不了網,也用不了手機。這個時候,只有廣播的聲音可以覆蓋到災區,能夠在第一時間告知預警的信息,提示次生災害的防范;能夠讓災區的群眾第一時間知曉外界救援的信息和來自黨和政府的聲音,起到穩定情緒、安撫人心的重要作用。適應搶險救災工作爭分奪妙的迫切需要,廣播在前方的電臺如果架設得快捷,接收設備的投放及時,就可以在第一時間溝通災區同外界的聯系,充當連接災區內外互動的橋梁與載體。
二、在服務災區百姓方面更具有貼近性。我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而且大部分是發生在山區。地方應急廣播開播,主持人使用當地方言播報的信息更具區域性針對性、貼近性。在大災來臨的時候,親切的語言更容易拉近人們的情感。這樣的廣播不僅成為災區百姓獲取相關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他們的朋友和親人。
三、應急廣播在協助搶險救災方面具有優勢。廣播覆蓋范圍廣、傳播面積大,可以迅速進行動員組織,成為匯集搶險救災資訊、協調抗震救災行動的平臺。蘆山抗震救災期間,除了當地政府利用應急廣播電臺來發布動員組織信息之外,當地的老百姓還能來到電臺,到帳篷里面對著話筒直接表達,這也幫助他們解決了很多實際的問題。
四、應急廣播適合在災害期間各類應急信息的聚合和流動。大災過后,各類信息蜂擁而至,信息的整合非常重要。通過前方有效的銜接,后方各個部委提供信息支撐,當地政府進行積極配合,加上各方面專家的廣泛參與,多級聯動、順暢啟動,能有效地對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包括心理重建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在抗震救災最初的時刻、信息不明朗的狀態下,應急廣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目前,一些地方臺對應急廣播體系創建工作還不是很重視,應急廣播發展步伐較慢。要真正發揮應急廣播的作用,市縣兩級廣播電視臺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及時準確地報道事件。在突發事件發生后,地方媒體,必須要及時告訴公眾發生災害的真相,第一時間客觀地把真實情況告知公眾,這是一個基本的要求。第一時間發布信息,就可以避免謠言或者傳言滿天飛造成的恐慌。媒體是社會發展的催化劑,是在危難時刻聚集力量的有力載體,真正起到輿論引導作用。
其次,完善突發事件的應急報道機制。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定,建立一套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工作預案或者形成規范性的文件。建立優良的應急廣播報道隊伍。
第三、不斷地發展、壯大和完善應急廣播系統。從事廣播報道工作是一種腦力和體力勞動的疊加,非常辛苦。市縣兩級廣播電視臺要加大應急廣播系統的建設,改善應急廣播的軟硬件設施。有條件的地方要建立一些標準化的體系工作,添置一批比如應急廣播車等設備。
應急廣播應該是一種“頂天立地”式的關聯通訊方式。所謂頂天,就是強調它的權威性,它傳遞了政府部門的工作部署和情況通報,并權威解讀相關信息。所謂立地,就是要站在災情、救災及災民需求的角度來構建基本內容。這樣的一種內容構建,要跟兩個技術手段聯系在一起。一是民意測驗手段的使用。要了解災情,尤其是總體的情況,這可以利用通常的一種組織性信息匯集的手段。而更大程度上,災民的情緒、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則需要用一種相對比較有技術含量、有程序規格要求的信息采集方式來采集,以便讓應急廣播更有針對性,更能反映災區的需求。二是應急廣播可以成為應急傳播中的骨干媒介,同時使用其他傳播手段,比如手機、微信、微博等這些新手段。在應急廣播體系整個上中下游通訊的聯絡和內容的構成及傳播網絡的構建中,應該充分考慮各種媒介的互聯互通以及彼此間的角色分工。這樣,才能使應急廣播的核心主流作用以最大的效率擴散出去,同時,又會成為各種傳播最大的信息節點。市縣要建設好廣播公共服務體系和應急廣播系統,必須注意以下幾個策略。
一、法律保障,部門協作。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部分,廣播公共服務體系與很多部門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廣播電視、文化、出版、報業、互聯網、通信等部門。廣播公共服務體系首先是一個公共文化信息傳播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傳送文化產品、信息廣播,使聽眾獲得相關信息、享受公共文化產品。只有這些部門相互合作,信息互通,才能為廣大聽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應急廣播系統則是涉及應急管理、地震、氣象、海事、軍事、公安、廣播電視、通信等社會多個行業和部門的綜合性公益服務,需要各部門的通力配合、互相合作,才能確保順利實施。要達到確保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互聯互通和應急廣播系統的順利實施,需要將其上升到政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應急管理的層面,通過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使應急廣播系統的建設過程具備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作為保障,采用必要的強制手段和政令方式推動各部門的共同參與和配合,確保廣播公共服務體系和應急廣播系統的盡快實施,服務政府,服務人民。就市縣兩級而言,只有通過政府主導,制定出相關政策,才能確保各方面通力協作、上下聯動、多部門協作,實現資源共享。
二、立足長遠、統一標準。考慮到市縣廣播覆蓋的難度,作為公共服務體系和應急廣播系統的基礎平臺,必須立足長遠,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首先必須有統一的建設標準,統一的管理標準。這一標準必須遵循可拓展性、可開發性,全面實現數字化、模塊化。其次、要確保公益性的主頻率無縫覆蓋,還必須構建切實可行的多樣性公共服務平臺,特別是建設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平臺,有機地將無線廣播、數字廣播、有線廣播、甚至村級廣播的建設結合起來。
三、建章立制,提高素質。應急廣播體系難建成,建成后如何確保 “優質響”“長期響”更難,關鍵是要建立起一套長期有效的運行機制。對于廣播公共服務體系來說,公共服務是這一體系根本不變的目的。不管采取什么樣的服務模式,公共服務的公益性質不能模糊。這就要求我們深化改革,轉換機制,將經營和宣傳分離,公益性事業和經營性產業分離,切實提高員工素質,努力做到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讓人民滿意。一是要建立規章制度,對應急廣播體系工程要實行制度化、規范化管理。二是要加大管理力度,要進一步明確責任,在充分發揮農村廣播作用的同時,確保廣播電視的安全播出。三是要健全組織機構,要建立健全應急廣播體系工作管理機構和服務機構,必須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四是要加強對維護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其工作能力和責任意識,保障應急廣播工程維護管理質量。只有這樣,才能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