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務主體的非營利性。非營利性,即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要以公益性為基礎。公共文化服務不同于市場文化服務,其服務主體是政府,而不是市場,其公共性決定了提供的文化服務的公共性。二、服務對象的非排他性。非排他性,即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要惠及全體公民,為全體公民普遍享有。文化生活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不應有任何地域、城鄉等的差別和種族、身份等的歧視。三、服務內容的非均衡性。非均衡性,即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因地域、發展水平和公民需求的差異,而呈現出的多樣化、多方面和多層次等非均衡的特點。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需要因地、因時、因人制宜,分類指導、梯次推進、特色化地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四、服務目標的非差異性。非差異性,即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其根本目標在于向全社會提供公平、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使全體公民平等享有基本文化權利的保障。人民既是文化的創造者,又是文化的享有者,公共文化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沒有差異的。(據陳祥東于《光明日報》2014/12/09)
一、向移動端遷移。移動互聯網更加注重用戶參與和場景化表達。隨著手機硬件水平的提升,手機既能生產內容也能處理內容,可以在手機上剪輯視頻、在圖片上涂鴉,這也進一步使得內容能夠承載更加豐富的信息。所以,下一代社交網絡的內容形式將更加多樣。二、從大平臺逃離到垂直社交。在現在沒有區分的大平臺社交媒體上,用戶被各種各樣的無效信息轟炸。隨著好友數的增多,處理信息變得疲勞而低效,成本劇增。這些都導致了人們對于社交大平臺的恐懼,人們希望通過垂直社交產品解決垂直社交的需求。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去中心化和去邊際化意味著垂直社交還將迎來更大的發展。三、匿名社交和閱后即焚興起。在微博等公開社交網絡盛行的環境下,隱私問題給人們造成困擾。自私密交友軟件Path 流行起來后,國內互聯網創業者和互聯網巨頭相繼在私密社交領域布局。“閱后即焚”(即內容被接收數秒后自動消失)的數據保存策略,在某種程度上重新恢復了社交媒體本應具備的趣味性和自發性。在中國,“友秘”的成功正說明了匿名社交的巨大市場潛力。四、社群化的社交媒體。從騰訊科技針對95 后的研究報告中可以看到,興趣化社交在互聯網新生代95 后的社交網絡中占據了極大的比重,興趣化社群將會是下一代社交網絡的一個趨勢。(據李 娜 胡泳于《新聞愛好者》2014 年第12 期)
第一,重塑監管理念,建立科學、合理、高效的監管體系。一是充分調研,兼顧廠商、視頻網站、集成運營商和電信運營商利益,形成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監管制度體系。二是建立由集成運營商、視頻網站、電視機生產廠商和電信運營商在內的內容生產與合作聯盟,匯聚各方優秀人才將互聯網視聽產業做大做強,參與國際競爭。三是充分研討,形成具有前瞻性的互聯網電視產業中國標準,以此促進產業發展與升級,實現互聯網電視產業的規模化、產業化和健康永續發展。第二,繁榮內容生產,強化版權保護。目前,優秀的視頻內容仍是稀缺資源。應當充分給予相關專業人員以創作自由,激發創作活力。同時,嚴厲打擊盜版和粗制濫造等行為,建立健全版權開發、保護與激勵制度,形成公平合理的定價機制,鼓勵人才發揮聰明才智,繁榮視頻內容生產。第三,加快技術研發,提升用戶體驗,構建產業生態鏈。要以技術創新帶動產業升級,致力于終端與平臺建設,提升用戶體驗;跟蹤客廳革命,同時關注“去客廳化”趨勢;加強產學研聯合攻關,建立完整的產業生態鏈,以此促使互聯網電視產業不斷優化升級。第四,注重學習借鑒國外成功經驗,促進我國互聯網電視產業發展繁榮。在互聯網產業發展上,一定要時刻關注國外最新動態,注重吸收借鑒其成功、成熟經驗,少走彎路,實現跨越式發展。(據劉逸帆于《傳媒》2014年12 月上)
互聯網不能顛覆“實物生產”。說千道萬,互聯網不過是網上運行的一片“虛擬云彩”而已。人們雖然可以從網上收看精彩紛呈的各種電影、電視劇,但這些“網”本身,并不能直接生產任何一部電影和電視劇。互聯網不能顛覆“規模經濟”。互聯網雖然可以通過網絡自動化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但產品生產的必要環節一個也不能少。煮一鍋餃子永遠比煮一個餃子“劃算”,這道理永不過時,大規模機械化生產仍然是現代工業生產的基本形態。互聯網不能顛覆“品質第一”。互聯網雖然可以在很多領域代替人工從而大大節約成本,但是,最終產品到底質量如何,仍然是企業競爭的基本要義所在。滿足受眾需求的優質內容,仍然起著決定性作用。互聯網確實方便了現代社會人與人溝通,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形態,但是,作為人類,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物質需求是不會改變的,娛樂、閱讀、交往等基本精神需求也是不會改變的。電影、電視、歌舞劇、音樂會等制作生產也是不會被顛覆的。(據詹國樞于《中國報業》2014 年第12 期)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2014年12 月29 日正式發布《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報告》,這是我國首次發布新聞事業整體發展情況的報告。《報告》共分為新聞事業概況、公共管理體制、傳統媒體發展、新興媒體發展、媒體融合發展、隊伍構成及權益保護、職業道德建設、對外交流合作等8 個部分,對我國新聞事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介紹。《報告》中概括,中國大陸新聞單位的采編、廣告、發行、經營、新媒體及行政服務等人員總數約有100 萬名。這么大的規模,意味著需要多元的管理方式,而隨著新聞媒體發展環境的開放,中國的媒體公共管理體制也逐漸完善。在中國媒體管理和服務的做法,主要包括依法管理、加強行業內部約束、加強權威信息發布、提高媒體服務水平和支持媒體開展輿論監督等措施。(消息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中央電視臺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日前在京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聯合建設4G 視頻傳播中心,全面開展4G 業務合作。中央電視臺臺長胡占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司長羅建輝,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董事長奚國華、總裁李躍等人出席簽約儀式。雙方表示,將聯合打造國內最大的新媒體傳播平臺,增強新媒體領域的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和輿論引導能力。(消息來源:央視網)
由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主辦的“2014 中國電視掌聲·噓聲”評選發布與對話論壇12 月19 日舉行。評委會將年度“特別致敬”獻給“電視人楊偉光”;四個“年度掌聲”分別給予《央視新聞頻道紀念曼德拉報道全天編排》《北平無戰事》《2014 年北京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和體現紀錄片專業精神的《互聯網時代》《五大道》《你所不知道的中國》;“年度噓聲”是對本年度電視與拓展領域中所呈現的違背媒介倫理或破壞電視生態的問題、現象,發出學界的警醒之聲。2014 年的“噓聲”,針對的是兩種令人擔憂的趨勢,一個是媒體融合之下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另一個是國際新聞評論的泛軍事化現象。
作為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的年度活動,自2011 年起,“中國電視掌聲·噓聲”論壇,每年都會對當年中國電視媒體關于當下公共事件的報道和節目傳播,以掌聲和噓聲的方式,表達自己獨立的立場和評論,發出學人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價值選擇、專業判斷與學術觀點。(消息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4 年全國電影票房已輕松突破270 億元人民幣,雖然達到一些業內人士期待的300 億元尚有難度,但已經遠遠超過了2013 年的217.69 億。有人說,盤點這一年的文化事件,首先映入人們腦海的恰是許多關于電影的話題。電影正在成為一個擁有巨大魔力的文化現象,將更多的人席卷進來,看電影、評電影甚至罵電影,成為最日常的文化消費。(消息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六屆中國網絡視聽產業論壇”12 月4 日在上海舉行。記者從會議上獲悉,2014 年是中國網絡視聽行業起步十周年,2014 年中國網絡視聽產業總產值預計達378.4 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網絡視頻作為網絡視聽業的核心業務占據半壁江山,市場規模同比增長44%,接近200 億元;網絡音樂接近80 億元;手機電視整體規模達到50 億元以上;OTT(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各種應用服務)業務年營收在15 億元左右:互聯網電視(IPTV)在2014 年用戶數字與雙向互動電視滲透用戶規模基本持平,二者的營收規模也旗鼓相當,為20 多億元。(消息來源:新華網)
中國最大的百貨零售企業之一大商集團12 月18 日在北京與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中國銀聯等單位簽署合作協議,欲借助新華社打造的“新華社發布”客戶端,及其遍布全國的黨政企客戶端集群優勢,更好地打造實體新電商020 模式。
大商集團在全國有200 多家實體百貨店鋪,為幫助其推出更多增值服務、增加銷售量,大商集團建立天狗網并于11 月8 日正式上線運營。作為國家通訊社的全媒體機構,新華社近年來在積極推進戰略轉型和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迅速占領新興媒體的發展高地。2014 年6 月,“新華社發布”客戶端正式上線,以其為龍頭,新華社在全國縣級行政單位推出黨政企客戶端集群,目前已在全國1000 多個縣建起互聯互通平臺,預計到2015 年下半年,可基本覆蓋全國縣級行政單位。大商集團此時與新華社合作,將其網上平臺嵌入新華社的黨政企客戶端集群,是為了借助國家主流媒體優勢,迅速占領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消息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