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寧
淳香濃郁回味無窮
——南京本土話劇《民生巷11號》賞析
■吳小寧
2014年,南京市話劇團推出了一出原創本土話劇《民生巷11號》,看了令人如飲了杯淳香濃郁的米酒,回味無窮。
南京是民國的首都,南京民國建筑在中國近代建筑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是南京的肌體,也是南京的靈魂;這是有形的資產,也是無形的財富;這是時代發展的標志,也是中國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在21世紀的今天,如何處理好“城市建設”和“保護性開發民國建筑”這一矛盾,是個十分棘手的難題,任重而道遠。中國話劇從誕生那一天起,就和現實聯系在一起,和中國歷史發展同步。《民生巷11號》演的就是這段歷史。這個戲沒有正面表現如何處理“城市建設”和“保護性開發民國建筑”這一難題的政策、過程和結果,而是用話劇形式講述了一個有關這方面的南京故事。該劇講述的是在南京城南一座國民黨高官遺留的老宅里,老馬、老肖、老于從小一起長大,一年四季周而復始,幾十年過去了,當老宅遭遇一輪又一輪拆與不拆的風波時,三個老頭又像童年時聚在一起商量對策。在體驗世間百態的同時,追憶并享受著過去的友情和歡樂。這是一出“接地氣、說人話”的話劇。劇中人物的舉止、喜怒哀樂和幾十年的記憶碎片中,折射出了城市文化底蘊與風土人情,再現了那些深入南京人骨髓的傳統與習慣。在劇中,這些已經融入了南京人血液之中的性格特征、談吐舉止,獨一無二,鮮明生動,老南京人固有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原汁原味、隨處可見。
現在,中國話劇舞臺表現力大大提升。21世紀初的話劇舞臺呈現出以主流戲劇為主,實驗戲劇與通俗戲劇多元并存、風格多樣的格局。要說《民生巷11號》這部戲,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話劇,是實驗話劇。這出話劇無起承轉合,無明確的戲劇沖突,無一個很動人的故事,無一個高潮點,不符合話劇三一律。那么,《民生巷11號》讓觀眾看什么?從頭到尾看的就是一個氛圍,一個南京的人世百態,一個發生在南京城南老宅里市井生活。《民生巷11號》流淌著南京的文化、南京的記憶、南京的元素;更多的是流淌著濃濃的情,老同學之間的情感,父女之間的情感,對社會的糾結和情感。情感是打動任何人最根本的元素,平平淡淡流淌在每個觀眾的心里。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文藝創作同樣要體現時代精神,體現創新精神。改革開放以后,文藝舞臺是以話劇驚春的。一批及時反映時代潮汛的作品誕生,在人民群眾中產生了巨大反響。然而,文藝創作需要創新,深化了的時代審美需求呼喚著話劇的本體發展和舞臺多樣化。隨著國門的打開、時代的發展,容納多樣戲劇觀的強烈呼聲沖擊著長期定于寫實一尊的話劇舞臺模式。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話劇實驗不斷創新。近些年,一大批話劇工作者,創作出許多富有探索精神的實驗話劇,以嶄新的結構樣式呈現在觀眾面前,讓人耳目一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地域有一方文化,文化越有地方特色,就越有生命力。我們經常會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搞地方話劇也是這樣。各地本土話劇,題材或緊扣本地意識特色,或貼切展現時代精神,在多方位探究該地歷史風情和人文精神中,集中凸顯本土的情趣與藝術風格。顧名思義,“南京本土話劇”它應該具有濃厚的南京特色,能體現南京地區特有的文化藝術價值。一座民國建筑,一口老井,幾個老物件,地道的南京話,糖粥藕、糖芋苗、鹽水鴨,豌豆糕、松子茶糕、馬蹄糕,用南京話敘述的旁白,將老城南居民的日常生活原汁原味地呈現在觀眾眼前,又讓觀眾倍感親切。可以說,《民生巷11號》就是近年來南京話劇舞臺新創的佳作精品,是一出散文式的具有鮮明南京本土特色、充滿“南京記憶、南京味道、南京基因”的原創話劇。
一出好話劇是一門綜合性美學工程。《民生巷11號》舞臺美術是大手筆,大氣勢。二層青磚瓦房,呈現在舞臺上的那座古樸精致的民國建筑也是該劇的一大看點。民國建筑是先人留給南京人“獨一份”的寶貴文化遺產。在這個戲中,舞美設計師創造性地把一幢古樸精致并經過藝術提煉的民國建筑搬上了舞臺,下面鋪設了直徑達十多米的轉盤,保證整幢房子能360度進行旋轉,在滿足劇情需要的同時還全景式展示了民國建筑的魅力。當今科技與藝術互相融合,很多科技進步成果也日益應用于話劇舞臺藝術,提高了這一藝術品中的科技含量和藝術效果。這座具有南京標記的民國建筑在舞臺上呈現,就像是我家旁邊一個屋子里發生的故事。這既是對南京民國文化遺產的一次“活態保護”,也是南京舞臺上從未出現的獨特的藝術造型,看過演出的觀眾無不感嘆“大手筆、大氣勢”。
《民生巷11號》這臺話劇五個演員都是名角,彼此配合默契,相得益彰。三個主演都五、六十歲了,是南京市話劇團老戲骨級的人物了,長期活躍在影視界和話劇舞臺。他們的出演,也為這部劇極大地增加了亮色,三大老戲骨精到的南京話、扎實的演技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故事跟這些演員年少時的故事是非常吻合的,所以他們演起來會非常地得心應手,就像在回憶自己的童年和少年。他們在舞臺上呈現給觀眾的也是那么地熟悉,那么地自然,那么地親切。演出中他們的談吐舉止,一言一行,都無一不具有南京色彩。馬國慶的飾演者、國家一級演員馬小寧,曾獲得山東國際小劇場戲劇節最佳男演員獎、2011年度中國戲劇家協會“文化獎”優秀表演金獎、第二第四屆江蘇省戲劇節表演獎。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他在江蘇電視臺“非常周末”中出演“馬大師”,就為廣大觀眾所熟悉和喜愛。于國慶的飾演者、國家一級演員于東江,出演數十部電影、電視劇。2004年,由他擔綱男一號的話劇《平頭百姓》榮獲了第十一屆“文華大獎”及“文華表演獎”。2013年,由他擔綱男一號的話劇 《楓樹林》又榮獲了第十四屆“文華大獎”及“文華表演獎”。肖國慶的飾演者、國家一級演員肖明,既是這個戲的編劇之一,也是本劇的藝術指導。他還自編自導的《我的第一次》在2002年全國小劇場戲劇節上榮獲了編劇、導演大獎。2013年他又導演了小劇場話劇《尋找張愛玲》,獲得“第五屆山東國際小劇場話劇節”最佳導演獎。兩位青年演員青春靚麗,才藝不俗,又顯現了話劇后繼有人。小川的飾演者常小川是該團副團長,當家花旦,2012年獲全國戲劇文化獎“金獅表演獎”,在2013年獲得第十四屆“文華大獎”的話劇《楓樹林》中飾演女一號。小李的飾演者李倩是該團優秀青年演員,參演過多部電影、電視劇。
人民需要文藝,文藝也需要人民。我們希望有更多更好的、改善文化民生和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質量的話劇呈現給廣大觀眾,繁榮南京的話劇舞臺,讓來源于人民、屬于人民的話劇文化藝術,最終回饋于人民、惠及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