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民
生活丑與藝術美
——從昆曲《十五貫》婁阿鼠人物的塑造說起
■朱惠民
在我國傳統的戲曲藝術中,丑角還扮演了大量的壞人或沾有嚴重惡習的人,這些人物都是人們譏諷、嘲笑的對象。為觀眾所熟悉的,如《連心店》中的店家、《望江亭》中的楊衙內、《群英會》中的蔣干、《法門寺》中的賈桂、《風箏誤》中的丑小姐詹愛娟、《做文章》中的徐子元……這些人物都是生活中的丑類,從外型到內心都是可惡的。但是,當他們一旦被藝術家深刻、真實而又生動地表現出來,成為滲透了藝術家的審美評價的反面典型時,卻又可以轉化為藝術美,給人以一種美的藝術享受。
接了錫劇《十五貫》中婁阿鼠扮演任務,我首先想到的是昆曲《十五貫》。昆曲《十五貫》由昆曲表演藝術家王傳淞先生演活了婁阿鼠這一人物形象。在生活中,誰都憎惡象婁阿鼠那樣的竊賊、無賴,但是,大家都很欣賞昆劇名丑王傳淞飾演的婁阿鼠的形象。這又是什么原因呢?這出戲當年曾有救活了一個劇種的贊譽,我想這肯定是有道理的,通過一次次的觀摩,推敲人物的唱念、身段,使我對扮演婁阿鼠的演出任務有了很大的信心。
首先,由于王傳淞在這個人物身上傾注了正確的審美判斷。他說:“婁阿鼠是舊社會的渣滓,是造禍、造罪惡的人”,“(我)極其痛恨婁阿鼠。我想我演婁阿鼠,不能使觀眾有一點原諒他的意思……”。因此,他一出場的亮相就活脫脫地勾畫出了這個貪吃懶做,嗜賭如命的市井之徒的一副窮形極相。在表演中,他還根據婁阿鼠這個竊賊的特征,大量運用了老鼠的形相姿態,活靈活現地、入木三分地塑造出了婁阿鼠這個丑的典型。
觀眾們稱贊他把婁阿鼠演活了,對舞臺上婁阿鼠的種種丑態發出了陣陣哄笑。笑是快樂和滿足的表現。人在否定了社會生活中的某些丑惡可笑的事情的時候,在精神上也是一種滿足,一種愉悅。
這種笑聲是對婁阿鼠之流“懶、饞、貪、殘”的丑惡思想行為的否定和批判。車爾尼日夫斯基說過:“我們既然嘲笑丑態,就比它高明……滑稽引起我們的自尊心。”
人們看了婁阿鼠的種種丑態后散出的笑聲,就是對這一類惡行喚起了“高貴的反感”的反應,同時,也是使從一對這些事物的反面——美麗崇高的事物產生了“明朗的喜歡”,這正是美感的兩個矛盾而又統一的方面。
所以丑角所塑造的一些從靈魂到外形都丑到了極點的藝術形象,也是具有高度的美學價值的。
美,是藝術的一個基本屬性。但是,藝術美不美,并不在于它所反映的是不是生活中美的東西,而在于它是怎樣反映的,在于藝術家是不是塑造了有美學價值的藝術形象。
丑角所塑造的許多丑到極點的反面人物形象,之所以能成為具有美學價值的藝術形象,正因為其中包含著藝術家對他們的深惡痛絕之情,并把這種感情通過高超的藝術技巧表現出來。
別林斯基在評論果戈理的幽默時說:“把幽默說成是創作中強有力的因素。詩人就是通過這因素而為一切崇高和美的事物服務的,甚至不必提到那些事物,只要把本質上的所崇高及美相反的事物復制出來就可以了,——換句話說:用否定的方法,能達到同樣的目的,而且有時詩人所達到的這種目的,要比他只用生活的理想面作為他作品對象的方法還更切實。”
別林斯基所指出的這個用否定的方法同樣能肯定美的意見,十分深刻。丑角藝術用否定的方法來肯定美,其重要表現手段是夸張。丑角所扮演的反面人物形象都具有漫畫的特點。
高爾基在《論藝術》中指出:“藝術的目的是夸張美好的東西,使它更加美好;夸大壞的——仇視人好丑化人的東西,使它引起厭惡,激發人的決心來消滅那庸俗貪婪的小市民習氣所造成的生活中可恥的卑鄙齷齪。”
在我國戲曲傳統的戲曲中,丑角的某些動作的夸張比其他行當更大些,因此對生活中的丑行嘲弄也更厲害。
《十五貫》中婁阿鼠是一個機敏鬼祟的藝術形象。丑行是一門聲、色、藝并重,很難駕馭的藝術。在很多情形下,丑角只是揭露諷刺生活中的丑人丑事,并不是一味粗糙淺薄地展覽丑態;而要以美的藝術、創新的形式,把這些丑的內容鮮明地表現出來。這是我在丑角表演中深刻的體會,也是我在藝術人生中不懈的追求。在塑造這一反面人物的時候,在表演中化丑為美,用極具感染力的藝術之美來展現創造人物的內心世界。“小生看手,小旦看扭,小丑看走”。是說行當不同,在表演藝術上難點、重點也各有側重。而丑角的主要基本功之一便是腿功。我在表演上注重腿功,身段步法大多是模擬農村生活中常見形象,并經藝術加工而形成。如走,有“挨窩走”“鱉爬走”“腳尖走”“膝蓋走”“拍腳走”“耍水走”“排水走”“彎腳走”“矮步”等。有的身腿相結合,這些身段步法,活躍詼諧,灑脫流暢,極富泥土氣息,舞臺表現力極強,令人賞心悅目,過目難忘。如“訪鼠”一場中,驚慌時從板凳上向后跌翻下去,一個筋斗又鉆過板凳的那個“老鼠偷油”的動作,就是一個極好的運用經過藝術夸張的形體身段來刻劃人物性格的例子。憑借多年的舞臺上摸爬滾打積累下的一些經驗,我在丑行的表演加入了許多生行的藝術因素,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大大拓展、挖掘了丑角這個行當的表現幅度和層次。既向傳統吸取營養,又發揮自身的藝術創造力,多年來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經驗所在。我演戲愛動腦子,總是力求以藝術形象的豐富內涵來打動觀眾、感染觀眾,給觀眾以美的享受和陶冶。
接這個角色時思想負擔還是有的,怕表演上跨越不了,把戲給演“砸”了,真正到了怕排練場上也確實遇到了許多的問題,一舉一動,一招一式都得切合角色。我只有緊緊抓住一條,即我就是婁阿鼠,婁阿鼠就是我。臺上臺下揣摩、深入角色,強制自己體驗角色的性格、思想、然后根據劇情的延伸和實際表演,塑造此人物完美的藝術形象,達到我心中的理想效果。
以上是我的一點心得。前輩們對于人物的把握與刻畫,對于我來說就是取之不竭的寶藏。通過這次扮演婁阿鼠這一人物,也得到了專家、同行、戲迷們的認可,這是我藝術道路上的一種鞭策,它將激勵我勇往直前,不斷地提高自己,為廣大的錫劇愛好者帶來更大的精神享受,是我藝術人生的最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