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凱
探尋玻璃藝術的奧妙
■郭凱
在二十世紀,世界各地很多優秀的藝術家以及領先的創意,都被“玻璃工作室”這個獨特的藝術門類給吸引了。他們積極的參與了這個過程,提出了各種創意和設想。
“玻璃工作室運動Glass studio ovement”一詞,它代表了玻璃藝術這一項傳統藝術手工行業,日益向國際化發展的一種趨勢。
在二十世紀末,玻璃藝術已經成為藝術界一種顯著的現象,是世界物質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部分國家,例如:捷克、斯洛伐克、日本、中國等國家,玻璃藝術也是其民族傳統文化復興的一個重要象征。“玻璃工作室運動”擁有很多藝術現象的主要特征。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很多優秀的作品在車間或者工作室里,被巧妙地創造出來。西方的文學期刊,不斷致力于出版和研究這些藝術家們。在1980--1990年期間,很多出版物刊登了一些關于玻璃工作室運動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且專門的報道了當時的一些著名玻璃藝術家:D.Shufena;Mina;G.Fusi;Syaopina;G.Dunhaya;Ch.Tszyanlin等。最主要是,介紹了當年的國際藝術雙年展,國際玻璃材料藝術家協會,康寧玻璃廠(美國)舉行的年度會議等等。
然而,中歐和東歐,遠東和亞洲地區的藝術發展方面,玻璃藝術的這項運動,在許多方面還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影響了這些地區玻璃藝術的積極發展。
自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玻璃藝術逐漸融進了大型造型藝術的軌道,這個時期玻璃藝術家表現出的技術和創作方式產生了多元化。藝術家們還選擇了很多獨特的材料來表現自己的想法。新興的“玻璃工作者”們,獲得了迅速的發展,直到二十世紀結束。藝術品不光是來自工作室和工廠,還有他們的小作坊,以及民營企業。但是,這一時期的玻璃發展,主要離不開工廠這個重要因素,玻璃藝術家們更加傾向于大公司的創造力和自由的工作方式。
正是在二十世紀下半葉,奠定了玻璃藝術和視覺藝術之間必需形成更加廣泛的聯系,主要是通過雕塑和圖形繪畫藝術來表現。在這個時期,玻璃被稱為“塑料物體”,玻璃藝術出現了新的類別,紀念品和建筑上的一些三維表現方式,玻璃可以加以合成。在二十世紀下半葉還出現了很多杰出的大師,他們來自捷克、斯洛伐克、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德國、荷蘭、芬蘭,直到世紀末后期,才迎來了一批來自烏克蘭、俄羅斯、波蘭、日本、中國的有才華的藝術家。這一切,帶來了新世紀的玻璃視覺文化,以及新的審美價值觀。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來自當時杰出的雕塑家和畫家的呼吁。例如:畢加索、馬蒂斯、康定斯基、達利、R. Magriit、V.Vazarelli等
玻璃藝術引發了很多藝術家創作上的沖動,導致這一藝術現象被稱為了“玻璃工作室運動”,從此誕生了當代藝術的一種獨立的藝術現象。自由藝術家的創意,是自由創意從工業活動中的一種解脫,這是一種形式,使他們能夠超越傳統的規范。他們熟練的運用了視覺文化感知以及自給自足的現代藝術觀念。各自擁有藝術加工和自身特色,在世界范圍內相對同步。每一個國家的玻璃藝術學校,也采用了新的觀念和手法。
捷克斯洛伐克于1950年,在傳統的玻璃工藝基礎上,產生了新的審美觀。當時所有的玻璃制品及版權歸國有企業所有,但是高超的手工藝技術結合先進的機械化也是很重要的。在那個年代,還開設了一些藝術性的實驗中心,造就了很多熟練的藝術家們。R.Roubichek,P.Glava,L.Oliva,L.Smrchkova,A.Matura,V.Lishkova,Ya.Taraba等,特別是R.Roubichek,他的作品已經在某些程度上確定了很多藝術的發展方向。
德國在1965年展開了像大腸桿菌擴展一樣的玻璃工作室運動。通過一系列的玻璃窯爐創作了很多作品,在80年代,還制作了很多和“波普藝術”有關的玻璃作品。著名的作品有“藍佛”(1988),“父親的肖像”等。培養了很多雕塑藝術人才,他們結合自己的油畫創意進行吹制。
英國的玻璃工作室在1970年左右開始迅速發展。他們的藝術家更多的是遵循一種實用的原則,注重玻璃和光線的特性,他們很擅長用雕刻的方法,來實現玻璃的光源的折射。許多英國的藝術家,任教于其它的國家。倫敦的皇家學院,對藝術教學非常重視,設計中心和一些畫廊,為玻璃工作室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想法。
法國在這一時期積極的開發與鑄造玻璃相關的技術。法國玻璃藝術家Zorichak,自1976年起。不斷的以三角形椎體來創作他的作品,作品擁有復雜的內部結構。
意大利的玻璃藝術,是一個傳統的偉大傳承。在整個玻璃制造的世界里面,非常的顯著。早在1940年—1950年,著名的藝術家巴比尼在威尼斯舉辦了提高玻璃制造標準工藝的雙年展。早在1960年—1970年,就非常注重玻璃藝術的版權。在70年代末,在玻璃藝術創意領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這引發了美國和歐洲玻璃藝術的緊密接觸。威尼斯的工藝大師,用完美無暇的掐絲螺紋技術,制作了大量的螺旋圖案裝飾品。使裝飾性的線條得到了嶄新的生命。很多玻璃藝術的人才都工作在知名的企業以及酒店。
美國,依靠她的深刻的歷史根源,在藝術材料上的創作,更加的獨立。他們的創作結合了金屬、陶瓷、塑料、木材等。在玻璃工作室運動的早期階段,主要注重技術的發展和玻璃的性質,更多的是一種商品現象。技術和美學以原始的方法競爭出了優質的加工材料。在玻璃藝術的思想發展發面,美國的表現令人驚訝,一度蔓延到很多學校。美國藝術家利特爾頓,在1962年自己創建了私人公司,建了燒制爐,通過拋光和鑄造的形式,造出了很多有節奏彎曲的玻璃藝術品。玻璃行業為美國的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在開放的70年代初期,很多教研機構設立了玻璃工作室,最著名的要數威斯康星大學和肯特州立大學。
隨著玻璃工作室運動的推動,一些藝術院校建立了玻璃課程,培養出很多著名的藝術家,也催生出很多不同的玻璃藝術風格體系。從發起至今,工作室運動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在很多藝廊、博物館、歌劇院、會議中心以及很多公共場所,和私人府邸都可以看到手工玻璃雕塑作品。其中,美國玻璃藝術家奇胡利的玻璃裝置藝術作品則是工作室運動最顯著的例子。
美國當代玻璃的代表奇胡利(Chihly),代表了美國玻璃的一個嶄新的面貌。他的作品被視為吹制玻璃業界的獨樹一幟的風格類型。“帶領吹制玻璃界進入大規模雕塑的領域”(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盡管制作工藝的復雜程度非常驚人,但是奇胡利仍然將該種工藝應用在其主要的室內和室外藝術作品之中。
奇胡利由1941年出生于美國華盛頓州的塔科馬。當在華盛頓大學學習室內設計時,他開始接觸到玻璃藝術。1965年畢業后,奇胡利參加了當時在威斯康星大學開辦的全美第一個玻璃藝術課程,隨后繼續在羅德島藝術設計學院深造,在那里他開設了玻璃課程并從事教學工作。直至目前,奇胡利已經創作了十幾個著名的玻璃藝術系列,包括20世紀70年代的Cylinders系列和Baskets系列,20世紀80年代的Seaforms、Macchia、Venetians和Persians系列,90年代的NiijimaFloats和Chandeliers系列,以及2000年后的Fiori系列。同樣他的大型建筑玻璃裝置也非常有名。
1986年,他就曾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和裝飾藝術博物館舉辦了名為 “Dale Chihuly objet sdeverre”的個展。1995年,又開展了名為“Chihuly OverVenice”的項目,為此他在位于芬蘭、愛爾蘭和墨西哥等地的玻璃工廠創作玻璃雕塑,完成后將所有的作品安裝到了威尼斯各處的廣場和運河之中。
1999年,奇胡利舉辦了一次極具挑戰性的展覽“Chihuly in the light of Jerusalem”。有超過100萬的觀眾在耶路撒冷的大衛塔觀看了他的裝置藝術。2001年,維克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也為其策劃了展覽 “Chihuly at the V&A”。奇胡利本人對玻璃溫室的喜好也演變為一系列植物裝置展。他的花園系列展開始于2001年芝加哥的嘉菲室內植物園,2005年又在倫敦附近的皇家植物園展出,其他的主要展地包括了2008年舊金山狄楊博物館以及2011年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2014年,奇胡利與賓利慕尚夢想家合作并拍攝視頻。“慕尚夢想家”旨在通過與界內具有前瞻性觀點的各界精英合作,創新的未來主義者們用深入的洞察力和技術知識塑造著未來,他們獨自或集體定義著生活的世界。奇胡利的很多玻璃藝術作品,深受很多亞洲國家喜愛,在中國以及日本很多的高檔酒店博物館,都能看到他的作品。
說起玻璃工作室運動,就不能不提Harvey·Littleton(1922年6月生),他是一位美國玻璃藝術家和教育學家。在30年代時,他的父親在紐約康寧玻璃博物館工作,所以他從小就成長在玻璃制作的氛圍中。他父親希望他長大后會在物理學上有所建樹,但他卻選擇了藝術領域。最開始他從事的是陶瓷藝術,但在一次歐洲之旅中他無意中發現了玻璃在藝術工作室中運用的可能性,從而對玻璃的熱情一發不可收拾。他開始進行試驗和多方宣傳,至1962年終于在Toledo藝術博物館創建了玻璃工作室,并組織了第一次玻璃吹制研討會。他要讓玻璃這種材料從工廠的工業制造中走出來,為工作室的藝術家所應用。隨著Littleton不懈的宣傳工作,玻璃藝術工作室開始在各個大學生根發芽。
1964年,第一個玻璃工作室的成員之一Tom· McGlauchlin開始在愛荷華大學教授玻璃吹制。Marvin· Lipofsky則在美國西海岸將工作室玻璃引入到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3年后,他在加利福利亞藝術和工藝學院建立了玻璃科系。1965年,Schulman在羅德島設計學院開創了玻璃課程,在那他很快就得到了Littleton的學生奇胡利(Dale·Chiluly)的協助,奇胡利隨即也在西雅圖建立了皮爾查克玻璃學校。在工廠制造的玻璃藝術產品雖然也包括了技術和主題內容,但工廠的勞動分工卻是不夠靈活的。往往玻璃藝術設計師只是一個繪圖員,他們提出概念并繪出草圖,再交給吹制工人來實現造型。Littleton認為工廠的設計師由于對技術工藝的不夠了解,而且還不被允許參與到技術創新的小實驗中等等,無法發揮想象去設計出更好的作品。同樣,吹制工人在傳統的“學徒制”體系中也將自身限制在玻璃制造中。這種環境無法讓任何人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家,僅僅可能成為工業機械生產中的一顆螺絲釘。
1964年,Littleton來到曼哈頓進行宣傳活動。他在第一屆國際工藝研討會中展示其玻璃吹制雕塑并大受好評。他在紐約當代工藝博物館舉行了玻璃藝術個展,包括“Broken Open”系列等,這些作品徹底擺脫了功能的限制,都是以雕塑的形式出現
在當代中國,玻璃的歷史為何不受重視呢?歷史之眼總朝向當下的意義張開,而在 “國際玻璃工作室運動”之中,中國的確起步得較晚。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的藝術家便提出要“以玻璃為創作媒介”;六十年代以后,小型化的窯爐發展起來了,玻璃制作不再依賴于工廠、而是越來越適宜藝術家個人的操作,由此迅速風行;七十年代日本緊隨其后,八、九十年代影響韓國和臺灣;但在中國大陸,直到2000年1月才出現國內第一間藝術玻璃工作室——在清華美院。在部分先行的國家里,現代玻璃藝術的發展早已擁有了四、五十年的積累,擁有比較成熟的教育、創作和收藏系統,相比起來,中國的現代玻璃藝術還相對稚嫩,面向它的研究較少,但也充滿了可能。在中國現代玻璃藝術的領域里,清華美院玻璃藝術工作室是第一塊試驗田。在由設立至今的十四年間,它培養了一屆屆學生、創作了一批批作品。
玻璃工作室運動的發展日益區分為兩大趨勢,一個是尊崇玻璃天然本色,來進行創作的經典傳承作品;一個是以現代造型藝術為基礎的藝術形式來進行創作的。
玻璃工作室運動二十世紀下半葉的發展,至今對整個世界現代藝術的發展和提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