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全明
論兩漢碑額篆書對鄧石如篆書風格形成的影響
■唐全明
兩漢碑額篆書是秦小篆的延伸,是漢代歷史的產物,同時也是漢代一種特有的文化符號。它打破了秦小篆純中鋒用筆和筆畫均勻的創作格局,形成自由開放的用筆形態。兩漢碑額篆書保留了古文字的象形意味,在書寫過程中隨文字結構而自由發揮,或方、或圓、或扁、或長,呈現出形態各異的字體。
兩漢碑額篆書保存至今已不多,但它們擁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用線厚重雄強,節奏變化明顯。這類碑額以《袁安碑》《袁敞碑》《三公山碑》《西狹頌》等為代表。以《西狹頌》碑額中的“惠安西表”四個字為例,每一筆劃藏頭護尾,含蓄有度,行筆中的提、按、頓、挫,形成了凝練厚重的線條、蒼茫古樸的質感。
由于在先秦古文字中,仍保留著濃厚的象形意味,因而使兩漢碑額篆書極富有裝飾性。秦小篆,筆畫粗細均勻,字形呈長方形,字的重心偏上,線條圓轉呈全封閉的特征,使秦小篆表現為一種靜態的美。而兩漢碑額的篆書的字形大小、線條的粗細變化以及線條的穿插避讓,出現了夸張變形的體勢,因而產生了相對自由的動態美。這類碑額有《西狹頌》《白石神君碑》《韓仁銘》《三公山碑》《鮮于璜碑》《張遷碑》等。兩漢碑額篆書還是篆書向隸書轉變的一個中間書體,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兼具這兩種書體的某些共同特征。篆書用筆遵循平入平收,藏頭護尾,筆力在線中。而隸書橫畫用筆,則是蠶頭雁尾,用筆以逆鋒取勢。例如《祀三公山碑》《北海相景君碑》等。
兩漢碑額篆書藝術所具有的特征,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兼容的。某些碑額篆書中這種特點表現的明顯,如《張遷碑》《祀三公山碑》等;有的碑額對幾種特征兼而有之,如《西狹碑》《三公山碑》等。正因為如此,才使得兩漢碑額篆書呈現出極為豐富的多樣性。
鄧石如的篆書在清代極負盛名包世成在《國朝書品》中,把鄧石如隸及篆書列為第一人。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中,更直接指出:“鄧石如的篆書,比他的隸、楷、行、草都來得好,自從鄧石如一出,把過去幾百年中的作篆方法完全推翻,另用一種凝練舒暢之筆寫之,蔚然自成一家面目。”1
1、兩漢碑額篆書成就了鄧石如個性化篆書的形成
自李斯之后直到鄧石如的一千多年間,歷代書寫小篆的書法家很多,但基本不出“二李”范疇,他們所寫的有“玉箸篆”、“鐵線篆”,實際上也只是追求整齊工穩,藝術價值仍不大。宋、元、明時期雖有不少人寫小篆,但仍以“二李”為旨歸,筆劃均勻,肆意求工,日復一日。清初寫篆書的主要是一些小學家,比如王澍、錢坫、洪亮吉、孫星衍等人。他們都竭力描摹“二李”,不越雷池半步。為了追求整齊勻一的工藝美,不惜以違背書理為代價,甚至燒毫為之,荒唐可笑,篆學至此,可說已入絕境也。
直到鄧石如的出現,這種作篆方式才被打破。鄧石如的小篆雖然仍以“二李”為基礎,但他能沖破藩籬,排除積習,上探秦篆之源,并植根于流,參以隸境,隨手出變化,表現出渾樸茂密、剛健婀娜的特色,為歷代所未有。
侯鏡昶在《書學論集》中說:“到了清代,著名書法家鄧石如發現了漢碑額以分入篆的特色,由此推求李斯的書法遺意,漢碑額的書寫特色才逐步為人所重視。”2由于當時碑額篆書不被世人所重視,被視為可有可無的多余部分,加之拓制費時,因此流傳下來的便少之又少。在清代碑學興起的那個時代,能見到兩漢碑額拓片并非易事。那么對像鄧石如這樣的布衣書家來說,若想見到這些碑額拓片,簡直是件奢侈的事情。在《乾隆四十五年的鄧石如》一文中曾描述鄧石如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客居梅镠家研習篆書的經歷,發現鄧石如在“秦漢以來金石善本備在焉”的梅家才見到更多的漢碑額的拓片,并初步對漢碑額篆書做過深入的研究學習。鄧石如的高明之處在于以兩漢碑額篆書的筆法去改造“二李”小篆,取得了巨大成功,與王澍、錢坫等人有本質上的區別。
此外,鄧石如少時還對漢印下過一番功夫。我們都知道,漢印文字多為繆篆,漢碑額篆書在字法變化上與繆篆有很多相通之處,這種共美、大美,滋養了鄧石如篆書的變革。
2、鄧石如篆書的個性化特征
1.隸意用筆婉轉勁挺
對于鄧石如篆書用筆,包世臣說:山人篆法以二李為宗,而縱橫闔辟之妙,則得之史籀,稍參隸意,殺鋒以取勁折,故字體微方,與秦漢當額文為尤近。3可以看出,鄧石如篆書之所以突出,在于敢以側勢入筆,加入隸書的折法,而非純用圓轉,打破篆隸之間的界限。特別是對兩漢碑額篆書方筆的借鑒,使篆書寫得方圓兼備,不與類同。
另外,鄧石如將漢碑碑額篆書中的垂腳懸針寫法借鑒到自己的篆書創作中。文廷式說:“蔡伯喈《篆勢》云:‘紆體放尾,長短復身。’陳蘭甫云:‘二語,言垂腳長也。’又云:‘秦漢碑額篆書,多玉箸法。’《篆勢》所言:‘微本濃末’惟見《尹宙銘》碑額篆書。然此于紆體放尾,皆非篆書高格。”3當時許多書家認為垂腳懸針寫法是不入流的,其格調低下,非正統也。然而這種寫法在戰國簡牘、帛書中便早有體現,可以看出它把富有節奏變化的毛筆書碑額寫特性表現得淋漓盡致。鄧石如是用毛筆在“寫”篆,而非錢坫之流“描”篆,這也是鄧石如引漢碑額篆書書寫篆字的一種創造。
鄧石如吸收了漢碑額篆書中的諸多養分,將漢碑額垂腳懸針的方法融入到自己小篆的書寫中,彰顯其篆書在書寫形式上的與眾不同。由于鄧石如篆書書寫形式的創新使得小篆的用筆獲得了解放,用筆更加豐富化了。
2.方圓兼用奇趣乃出
錢泳說:“篆用圓筆,隸用方筆,破圓為方而為隸書”4。鄧石如用他那柔軟的長鋒羊毫和嫻熟的技巧將筆畫寫得方中帶圓,圓中有方,剛柔并濟,相得益彰。吳育在《完白山人篆書雙鉤記》中所引鄧石如自述道:“余初以少溫為歸,久而審其利病,于是以《國山石刻》《天發神讖文》《三公山碑》作其氣,《開母石闕》致其樸,《之罘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暢其致,彝器款識以盡其變,漢人碑額以博其體。舉秦漢之際零碑斷碣,靡不悉究。閉戶數年,不敢是也。暇輒求規之所以圜,與方之所以為矩者以摹之。”5從這段自述的文字中,我們不難看出鄧石如不僅吸收了漢碑額篆書的用筆,還利用漢碑額以“博其體”,其方法是“為矩者以摹之”。鄧石如用筆之創變,遠遠超過他沿襲二李篆書的結體的創變,但他對二李篆書結體的創變還是比較明顯的。鄧石如在書寫篆書時吸收了兩漢碑額篆書的用筆與體勢,化圓為方,方圓兼用。在結構空間的安排上,鄧石如主張:密不透風,疏能走馬,計白當黑,奇趣乃出。他的篆書結構體現出一種對比的美,這種結字方法,也是從兩漢碑額篆書借鑒而來的,同時,鄧石如也吸收了兩漢碑額篆書結字分布樸茂雄強、奇趣乃出的特點,使他的篆書藝術博大精深,超越古人。
兩漢碑額滋潤了鄧石如的篆書藝術,不僅豐富了他的用筆,同時也改變了小篆的結體,鄧石如的創變,為篆書的書寫提供了便利,沖破了舊有的寫小篆呆板的寫法,開創了篆書書寫的新時代。正是鄧石如的這種變化,才使得篆書的書寫恢復到自然的書寫狀態。
鄧石如的成功,打破了帖學的一統天下。他繞開二王以來的帖學領域,直接師法商周秦漢,為清代碑學的發展,提供了成功例證,這不僅推動了當時碑學的發展,也掀起了學習碑學的浪潮。
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鄧石如篆書的變革是在繼承傳統中進行的。他的繼承是一種批判的繼承,他是吸收了秦漢以來諸多碑額、瓦當、璽印文字加以融會貫通的,他用長鋒羊毫運筆,產生富有節奏感的蒼樸挺拔且不失圓潤的線條。敢于與“斯、冰”比美的勇氣,進行大膽的突破和創新,超越了古法,開啟了清代篆書的新格局。
清代碑學復興以來,大篆的書法創作愈來愈受到書家們的青睞。兩漢碑額的大篆書體是篆書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反映,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的精神面貌和審美情趣。由此,我們得出結論,兩漢碑額的篆書是我們研究漢代篆書極其重要的參考素材。甚至可以說,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大凡在大篆及篆刻上有所成就者,無不從兩漢碑額中或多或少地吸收到了營養。鄧石如的篆書正是借鑒了兩漢碑額的篆書營養,加上他自己的獨到理解與創造,從而形成具有個性面貌的篆書藝術。鄧石如的成功路徑成為一則經典案例,顯示出篆書藝術的教育學意義。鄧石如的篆書創作思想直接啟導了晚清篆書的繁榮,直至近代當代篆書的繁榮,對今后篆書藝術的發展仍將發揮無以估量的作用。
(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見《沙孟海論書叢稿》,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頁44。
[2]侯鏡昶,《書學論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年1版1印,頁143。
[3]包世臣,《鄧石如傳》,穆孝天,許佳瓊《鄧石如研究資料》,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頁212。
[4]錢泳《履園叢話 古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頁62。
[5]吳育《完白山人篆書雙鉤記》,載穆孝天,許佳瓊《鄧石如研究資料》,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頁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