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世洵
某公司生產的微型汽車右前支柱活塞桿(以下簡稱活塞桿)采用45鋼制造。其主要工藝流程為:來料確認→荒磨→淬火+回火→粗磨→車端面→滾螺紋→校直→精磨→成品。
本次送檢的一件活塞桿,裝車進行6k m路試過程中,在搓衣板狀路面以24km/h行駛時,聽到斷裂聲,檢查發現右前支柱總成變形,經拆解后查看到活塞桿斷裂(見圖1箭頭所指處),按設計使用要求,不允許出現這種斷裂現象。
(1)宏觀檢查 對斷裂活塞桿斷口面觀察可發現(見圖2),圓周縱深約1mm的區域斷面齊平,而其他區域表現為巖石狀的多面體外形,有較強的立體感,這是由于金屬晶粒是多面體所致;另外從斷面的撕裂棱走向及磨損情況看,可確定活塞桿斷裂自左上端開始,并向下端擴展,直至完全破斷。由于斷口附近無縮頸現象,邊緣無剪切唇,故宏觀顯現為彎曲脆性斷口特征。
(2)化學成分 對斷裂活塞桿進行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見表1??芍?,所檢元素含量與GB/T699—1999標準比對,元素含量符合標準規定的45鋼化學成分范圍。
(3)金相檢驗 軸向剖開斷裂活塞桿(見圖2),制備金相試樣。試樣先在未侵蝕情況下進行顯微組織觀察,試塊中的夾雜物含量按標準GB/T10561—2005評定夾雜物為:硫化物類A0級、氧化鋁類B0 級、硅酸鹽類C1級、環狀氧化物類D1級,故斷裂活塞桿的夾雜物級別較低。

圖1 斷裂活塞桿的宏觀狀態

圖2 斷裂活塞桿的斷口形貌

圖3 斷口處外圓周區裂紋特征(50×)

圖4 斷口處外圓周區基體組織(50×)

圖5 斷口處原始組織區裂紋特征(50×)

表1 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質量分數) (%)
接著觀察對比經4%硝酸酒精浸蝕前后的形貌組織特征發現,活塞桿外圓周部位裂紋擴展的相對平緩(見圖3箭頭所指處),裂紋擴展平緩區屬感應淬火區(見圖4);過了感應淬火區是4 5鋼的原始組織區,此時裂紋擴展起伏變化較大,表現以沿晶斷裂為主(見圖5),且看到的原始組織區組織為珠光體+網狀鐵素體,此種組織約占活塞桿截面面積的80%。另依據GB/T13299—1991標準評定魏氏組織為1級;同時可見裂紋沿網狀鐵素體擴展的痕跡(見圖6)。
再對斷裂活塞桿外表層淬回火組織區域察看(見圖7),組織按JB/T9204—2008標準評定為較細馬氏體4級,屬標準規定的合格級別范圍。盡管此處的淬回火組織合格,但僅占活塞桿截面面積較小部分,因此對增強活塞桿承載強度只起到極為有限的作用,而活塞桿外表層經淬回火處理主要是為提高表面硬度,從而改善耐磨性能。
(4)性能檢測 在斷裂活塞桿上截取試塊,實測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見,所檢斷裂活塞桿淬火表面硬度在技術參數值規定范圍,而硬化層深度略低于技術參數規定的下限值。
(5)斷口微觀檢查 用掃描電鏡對活塞桿斷裂部位進行觀察,圓周縱深約1mm的淬火區域斷面平緩且有顯微孔洞,過渡到原始組織區時,可見明顯的晶粒多面體外形及其晶粒剝離后形成的孔洞(見圖8);繼續提高放大倍數觀察可發現,圓周平緩區也出現沿晶斷裂形貌,這說明原始網狀組織雖經淬回火處理,但對晶間弱化的作用還未能消除,仍保留網狀組織的遺傳性,且此斷面間存在相互摩擦的痕跡(見圖9箭頭所指處),也表明該區域為先斷裂區。
而除圓周平緩區外的原始組織區,沿晶分離斷裂破壞呈現的更加明顯(見圖10),局部還出現河流花樣的解理斷裂形貌及二次裂紋(見圖11箭頭所指處),故活塞桿斷裂屬沿晶+解理微觀斷裂機理。

圖6 斷口處原始組織區基體組織(100×)

圖7 活塞桿外表層淬火回組織(400×)

圖8 斷裂活塞桿微觀組織(100×)

圖9 斷裂活塞桿微觀組織(3000×)

圖10 除平緩區外斷裂活塞桿微觀組織(100×)

圖11 斷裂活塞桿微觀組織(1000×)

表2 表面硬度及硬化層深度
宏觀檢查斷裂活塞桿表現為彎曲脆性斷裂特征。
所檢元素含量與標準比對,符合標準規定的45鋼化學成分范圍。
金相檢驗表明,經淬火+回火后圓周表層基體組織為較細馬氏體4級,說明活塞桿淬火+回火工藝合適;除表層淬火+回火區域外,其余區域的原始組織區為珠光體+網狀鐵素體;活塞桿斷裂自圓周外表面應力集中起裂,并以較快的速度迅速擴展至整個斷面而破斷。
性能檢測顯示,所檢斷裂活塞桿淬火表面硬度,屬技術參數值規定范圍,而硬化層深度略低于技術參數規定的下限值。
用掃描電鏡檢測活塞桿斷裂部位,可見明顯的晶粒多面體沿晶形貌及其晶粒剝離后形成的孔洞,并出現河流花樣的解理斷裂形貌,因此活塞桿斷裂屬沿晶斷裂為主,并結合解理斷裂的混合脆性斷裂機理。
根據以上檢驗結果,活塞桿基體組織中約80%截面區域出現沿晶界析出的網狀鐵素體組織,分離基體界面,降低活塞桿的有效承載強度,導致活塞桿承受彎曲載荷時,在活塞桿表層的應力集中區起裂,然后裂紋迅速擴展直至完全破斷。
加強對活塞桿熱處理工藝的嚴格控制和對材料組織進行監控,及早發現異常組織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