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小學及初高中教育階段學生在校人數超過了2億人。
“雖然國家沒有行政規定在校學生必須穿著統一服裝,學校也沒有穿校服方面的強制性規定,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小學及中學階段學生在學校要穿校服,這在中國是個普遍現象。”一位長期奮斗在教學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說。
我們可以粗略地算一筆賬:以每個季度一個學生需要一套校服來算,春夏秋冬四季一個學生至少需要四套校服(而實際上,因為需要換洗,這個數字還會更高),全國學生一年將使用校服至少8億套。8億套校服的質量由誰來監管?誰來保證2億中小學生的健康權益呢?記者近日跟隨中國纖檢局的調研組來到了安徽省馬鞍山市,這里的一些做法依稀讓我們看到了問題的答案。
馬鞍山校服監管制度的來龍去脈
馬鞍山是一個位于安徽東部的南方小城,距離南京不到一個小時車程,比離合肥要近。在馬鞍山350公里之外,是中國的數一數二的現代化城市上海,兩年前這里發生了震驚全國的有毒校服事件。2013年,上海有關部門對學生校服進行專項監督抽查,22批次中檢驗出不合格的有6個批次,當次抽查的產品合格率僅為72.7%。其中一款搖粒絨冬裝被檢測出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
當時,這則新聞深深觸動了馬鞍山市纖檢所所長王平的內心。
“孩子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未來,學生校服安全問題關系到我們的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長。近年來,我們馬鞍山市也發生了幾起類似的校服安全質量問題,雖然沒有出現特別惡性的后果,但也足以引起我們的警覺。作為一個專業的紡織纖維質量監管部門,我覺得我們需要負起這個責任。”王平說。
幾經努力,通過爭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支持,王平反映的問題引起了馬鞍山市政府的高度重視。2013年,馬鞍山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校園紡織品服裝管理的實施意見》,在全國范圍內首次以地方性文件的形式將校園紡織品服裝監管制度化,并明確了專業纖檢機構在校園紡織品服裝質量監督與檢測中的作用和地位。
“通過《意見》的規定,校服產品必須接受我們纖檢所的檢測監管,從企業生產校服所用的面料開始,到最后的成衣,以及使用過程中的抽檢,都是強制性的。”王平說。
“多了這一道監督程序,就是上了一層保險。”馬鞍山市第七中學的尹校長告訴記者。
據他介紹,學校過去對校服安全的問題也一直關注,但是苦于沒有專業機構的監督指導。很多家長只能在校服領回家后采取開水洗、太陽暴曬的方式進行消毒,然而實際效果并不好。
“我們學校每個學生一年要訂11件校服,費用是400多塊錢,這個成本是相當低的,所以我們也很怕一些不法商販為了壓低成本以次充好,甚至使用含有有毒物質的面料。纖檢機構出面為我們把關,對我們學校方面是一個很大的幫助,而且不收取任何費用,不增加學校的負擔,我們非常希望這樣的監管能持續下去。”尹校長說。
不收取任何費用,不增加學校負擔,這是馬鞍山市校園紡織服裝監管工作能夠順利實施的一個重要原因。據王平介紹,市纖檢所所有的檢驗項目、收費標準都是公示公開的,而馬鞍山市政府出臺文件,以政府購買服務形式解決檢驗檢測費用,并規定根據學校屬地原則由各級財政負擔檢驗費用。政府財政經費保障檢測費用,既減輕了學生和企業的負擔,也保證了監管質量公正公平。
“財政支持是我們工作順利進行的極其重要的保障。過去上海也搞過類似的校服質量監管制度,但是最終不了了之,就是因為將檢驗費用分攤在了學校和家長身上,增加了學校和家長的負擔。”王平說。
馬鞍山校服監管流程
從最開始的確定具有校園紡織品生產資質和條件的企業開始,馬鞍山市纖檢所就開始參與到整個校服質量安全監管的鏈條中。
“我們會有一個信息公共平臺,社會可以在上面了解相關信息,家長也可以在上面反饋一些意見。這不算是監管,而是一種服務,目的就是為了做好校服質量的把關人。”王平說。
在學校與生產企業簽訂采購合同后,生產企業在每批次服裝出廠前,將一定數量的校服樣品送到馬鞍山市纖檢所進行檢驗,費用由企業承擔。
“其實在企業生產服裝之前,我們會對企業生產所用的面料進行一次檢驗。因為如果使用的面料不合格,最后的成衣肯定也是不合格產品。通過對面料的檢驗,及時發現問題,企業避免了浪費人力物力加工,同時也可以較早地向上游進貨廠商追責。”王平說。
據王平介紹,通過檢驗的校園紡織品服裝,質量標識應當完整齊全,并由檢驗部門出具本批次產品的質量檢驗合格報告。而各中小學校在接收時,也會以檢驗部門的質量檢驗合格報告作為依據。
“除此之外,每年我們還會協同市教育局制定一個校園紡織品服裝年度監督抽查計劃,對各個學校的校服進行不定期抽查,力求將校園紡織品的安全把控做到萬無一失。”王平說。
除了事先、事中的檢驗工作,事后出現問題的追責同樣重要。王平介紹,一旦檢驗機構檢測出校服質量出現問題,或者學校在采購過程中發現校服與合同要求及樣品不符、使用禁用原料等質量問題的,纖檢所將依照《產品質量法》等有關規定對相關企業進行處罰,并將產品不合格企業名單抄送市教育局,本市學校不得向產品不合格企業采購校園紡織品服裝。
“將產品不合格企業名單抄送教育部門,并由教育部門將相關信息通知到學校。這形成了一種事實上的黑名單制度,有過不良記錄的企業很難再在本地接到校園紡織品服裝的訂單。”王平說。
未來的路
馬鞍山總人口約250萬,其中中小學學生人數約30萬。目前,馬鞍山市市區范圍內的所有中小學校及公辦幼兒園已經納入到了校園紡織品服裝的監管體系之內。
“下一步,我們的目標就是把已有的制度化成果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尤其是要加大當涂縣等三個郊縣的校服質量監管,讓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孩子同樣能穿上安全放心的服裝。”王平說。
就在前不久,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馬鞍山市委書記張曉麟已經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建議:盡快在國家層面制定涉及校園紡織品服裝質量管理的法律、法規制度,切實加強校園紡織品服裝質量監管。地方政府必須以規范性文件對采購、價格、送檢及獎懲等各環節加以明確,各地質監部門要結合地方實際,制定相關校服的質量技術要求。實際上,這項建議正是馬鞍山市校園紡織品服裝監管制度的總結。而此次中纖局調研組來到馬鞍山,也是為了進一步摸清事實,學習經驗,總結當地先進的制度進而為制定全國性的校園紡織品監管規章做準備。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保證校服、床上用品的質量與安全,是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
隨著監管范圍向全市所有區縣的推進,王平和纖檢所的同志們也格外忙碌了起來,對于未來的工作,同志們充滿信心。
“希望一是能保證財政撥款,二是能加大對出現校服質量安全問題的生產企業的懲處力度,有了這兩點,我們未來的工作會順利許多。”王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