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韜 趙宋文
發展中國家在中國的對外關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關學者認為:“維護國家安全就必須與周邊國家保持良好的外交關系”。新時期,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外交任務有所轉變,而其中中國對外關系中的首要任務就是同周邊國家建立友好合作關系[1]。在獲得發展中國家信賴和支持的過程中,公共外交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公共外交中,孔子學院作為一個重要平臺,也必須跟上外交任務的轉變步伐,重視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有學者針對東南亞現狀指出:“中國應加大對東南亞地區的公共外交力度,應在當地創辦孔子學院,加強雙方雙方學生的交流互換活動。但也有學者表示,由于受到來自不同立場對中國態度的限制,中國在孔子學院項目中并沒有獲得理想中的利益。比如:孔子學院在越南就遭遇了“冷熱”的尷尬境地。因為當地人民對漢語非常感興趣,在當地的教育體系中也有使用漢語,導致在當地一度出現“漢語熱”的想象。而另一方面,當地的孔子學院卻是門可羅雀,備受冷落。究其原因皆是因為其和傳統文化交流比較,有所不同,沒有正確區分“孔子學院”和“孔教學院”。
現目前,孔子學院建設進程逐漸加快,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相關管理制度的缺失以及質量標準體系同建設規劃不夠完善[2]。雖然制定了諸如《孔子學院章程》、《孔子學院項目》等制度性文件,但在管理制度上仍然存在較大缺陷,迫切需要重新對海外布局進行考證、評估。比如:多多馬大學孔子學院、達累斯薩拉大學孔子學院和桑給巴爾孔子學堂是坦桑尼亞現有的教授孔子學說,傳播中國文化的地方。達累斯薩拉姆市在多多馬大學孔院成立之初就在當地興辦了一個漢語教學與一個武術基地,而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孔子學院又在此基礎上建立創辦起來,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兩所學院的發展,浪費了資源。除此之外,孔院內部管理缺乏一套統一的管理制度,院長負責制仍然是其執行的標準。通常情況下都是采用聽取院長匯報的方式對孔院實施監管,沒有對財務管理進行實地考察和監管。
隨著孔院漢語教學與文化推介互動活動的日益增多,逐漸暴露出漢語教師缺乏的情況,這種缺乏不只是在教師數量上有所體現,更是教師質量的匱乏。現在的一些孔院中的漢語教師由于只經過簡單的培訓,加之本身的對外漢語教育的理論知識有限,缺乏豐富的教育經驗,這也就使得發展中國家的孔院的師資水平普遍不高,導致“你好”、“太極拳”等這些基礎層面的教學仍然存在于許多的孔子學院中。
從孔子學院創建開始階段,其主要職能就是“攜手發展多元文化,促進文化交流”[3]。西方國家進入中國,最先就是將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在中國傳播,因而我們也應將我們的社會理念通過孔子學院在其它國家傳播。但是通過我們調查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孔子學院,發現這些孔院的教學水平仍然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其日常教學還是圍繞在教授簡單漢語以及太極拳上。這就將孔子學院定位于一所漢語推廣機構,其存在的意義也僅僅是推廣漢語,這也就把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了辦學內容和辦學目標,自然也就不能將中華文明弘揚出去,進而也就不能提升各發展中國家的軟實力。
孔子學院過快的發展趨勢,模糊了其發展目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確定因素。而教學效果也因為定位的不合理導致事倍功半。我們拿坦桑尼亞來說,由于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使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國際影響力也不斷增強,加之中國同坦桑尼亞深切的友誼,因而坦桑尼亞有許多想了解中國,學習中國文化的學生,但最終堅持到學期末并順利結業的學生卻寥寥無幾,經統計學生流失比例高達50%以上。雖然在這之中存在許多原因,但主要原因還是沒有與當地的教育國情相結合,沒有將坦桑尼亞的文化融入其中。這也就讓漢語課程不被當地學校的課程體系所接受,往往只能采取短期課程的教學方式,雖然在安排課程時已經盡量滿足大多數學生的時間表,但當學生的主要課程和漢語課程發生沖突時,學生大多都會選擇放棄學習漢語。
創辦孔子學院作為一項新的工作,需要在機制上探索創新,各孔院應結合《孔子學院章程》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以加強學院的領導與管理。應建立一個管理層次清晰、權責明確且具有較強針對性和操作性的專門機構對孔子學院進行管理,可依托政府支持,成立孔子學院工作處,負責平時人員的聯絡以及相關的選拔、培訓和管理工作。針對學院的財務情況,可建立網絡交流平臺,策劃各孔子學院的集體項目,借鑒其它孔子學院好的辦學經驗。比如:孔敬大學孔子學院為進一步明確職責,規范日常運行,保證孔院健康持續發展,先后制定了《財務管理制度》、《中泰院長的職責與分工規定》等管理規章制度,這些制度也為其學院高效率的運轉提供了根本保障。
若不能保證辦學質量,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孔子學院的聲譽造成影響,從而也會導致孔院的后續發展受到制約。因而,在數量和質量上保持均衡將會對漢語文化的傳播有著直接關系。首先要重新明確辦學理念,要知道孔子學院不只是教授漢語的合作結構,也是將中華文化藝術推向世界的傳播者,立足長遠要知道孔子學院的競爭力應主要在質量上體現出來而不是在數量上。
1、加強教材建設,擬定大綱
相關機構應組織專家和優秀教師應加大對教材和教輔資料編寫力度,教材內容要與當地的國情民風相契合,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一定的特色,更好的在漢語教學中傳播中國文化,展開中外文化交流。
2、加強對師資力量的跨文化培訓
許多老師沒有深入認識中外文化的差異,沒有深刻認識對外漢語教育的特殊性,針對這種情況可開展跨文化的師資培訓:首先學習漢語知識,讓每個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能正確解釋漢語的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律;其次提高其語言互動交際能力,增強其互動交際的得體性與有效性,促使其在以后的教學中能與外國學生順利交流;同時提升其跨文化適應能力,讓教師在國外文化背景積極下展開自我認識和調整,探索文化休克理論,讓漢語教師適應海外漢語教學。
3、高校聯盟,整合教學資源
從對外漢語教師供給教材和其輔助教學用品等方面發展對外漢語教育產業,進而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使其成為拉動發展中國家經濟新的增長點。當前孔子學院也逐漸成為我國同其它發展中國家學校展開全面交流合作的杠杠,國內高校也常與其它發展中國家的大學一起研究科研項目,比如:編寫與孔子學院所在國相適應的地域性教材、輔助教學用書和音像用品等,并結合孔子學院的區域特點,商討如何合理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交流教學方法與經驗。
4、建立合作辦學質量保證體系
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規范,對孔子學院的質量進行指導、協調。與此同時,在辦學管理上要對教育主權進行正確把握,在對漢語教科書、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的評估上,要充分聯系各國的實際需求與政策的不同,對漢語教師的教學質量檢查評估進一步加大力度。
現如今,我國關于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步伐日益加快,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然而國外孔子學院對外漢語教學的狀況卻與國內留學生教學相差甚遠,一味地照搬中國式教學體系與方法,外國學生接受困難,進而使得教學效果差強人意[4]。因此,孔子學院漢語言教學必須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基于該地區學生學習習慣、個性特點及文化背景,開展針對性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漢語言的積極性,形成穩定的生源。另外,應該善于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改革創新傳統的教學模式,基于該地區實際需求,開展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教學,使得教學更加生動活潑。
隨著日益明顯的經濟全球化趨勢,世界文化在今后也必定會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作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要成員,發展中國家也應該自覺承擔起促進世界文化多元化建設的責任。基于此,孔子學院在創辦過程中不僅僅要堅持將文化“走出去”,更要“走進去”。然而,作為一種語言文化教育機構,無論是日常的教活動、文化宣傳活動以及與社會媒體的交往中,孔子學院都應將跨文化的交流視作立足點與歸結點,以此來有效增進雙方互相理解的同時,逐步取得廣大人民的理解。同時,這樣的做法也將讓孔子學院得到國家、社會以及廣大人民的充分肯定。在這樣的基礎上,倘若孔子學院實現了當地文化與漢語言文化的溝融與融合,必然就將收獲到巨大的社會支持。眾所周知,要想與廣大人民保持密切的聯系,就必須實現與當地社會的充分融合,不僅要釋放出文化的活力、體現出文化的外交(美譽度、知曉度以及認同度),同時也要正確認識中外文化和話語體系的差異,進一步提升與世界各國人民交流與溝通的意識與能力。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再將中國文化的價值在現實生活中傳播出去,最終實現中國文化的傳播目標(本土化、可持續化)。顯然,只有這樣,孔子學院的綜合效益才能夠得到充分的體現。
目前,孔子學院發展到現在已經有10多年的歷史,通過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文化推廣和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諸如日常管理,師資力量等此類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而各種針對批評控制學院的聲音也隨之而來。這也就要求我們要與時代發展的要求保持一致,對發展中國家創辦孔子學院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展開深入研究與科學分析,做到揚長避短,努力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盡力將其中存在的異樣聲音消除。同時,我們應積極鼓勵發展中國家創辦孔子學院,并給與充分的支持。在此過程中,還應對孔子學院的布點引起重視,做到適可為止,避免讓當地群眾產生反感。真正實現孔院由重數量到重質量的轉變,切實把其作為一個良好平臺,讓更多的人了 解中國文化,使漢語遍布全世界。
[1]馮韜.孔子學院對發展中國家公共外交的意義—以柬埔寨王家學院孔子學院為例[J].人民論壇,2015(02):254-255.
[2]梁焱,焦健.中亞孔子學院發展現狀、問題與策略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2011(02):97-100.
[3]魏建立.孔子學院快速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坦桑尼亞為例[J].科技文匯,2014(07):197-198.
[4]唐淑宏.孔子學院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