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磊
樊鐘秀與北伐戰爭
王正磊
【摘要】樊鐘秀是民國時期河南的一位愛國將領。他早年曾追隨孫中山,參加其領導的國民革命運動,是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積極投入國民革命行列。特別是在北伐戰爭時期,積極響應孫中山的反直北伐號召,鼓舞了北伐士氣,傳播了北伐革命思想;駐河南時期與地方軍閥特別是直系吳佩孚作英勇地斗爭;廣州國民政府正式北伐后積極響應,為北伐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可以說,樊鐘秀在北伐時期是位頗具影響的革命將領。
【關鍵詞】國民革命樊鐘秀愛國將領
樊鐘秀(1888—1930),出身于農民家庭。護法戰爭期間,參加了國民黨人于右任、張鈁組織的陜西靖國軍,被任命為第二路司令。靖國軍解體后,返回河南,受到直系軍閥吳佩孚節制。1923年,在進攻東南軍閥途中受孫中山影響而起義歸順廣州軍政府率部馳援廣州,擊退陳炯明叛軍,援救廣州革命政府轉危為安。孫中山委任為建國豫軍總司令,誓師北伐,孤軍奮戰,最終地道河南。開始了他在北伐事業中的英勇斗爭。
1924年江浙戰爭爆發。孫中山在廣州積極籌備北伐。9月12日,孫中山親臨韶關誓師北伐。命令以程潛為接鄂總司令,假道湖南北伐;以譚延闿為接贛總司令,直攻江西。樊的建國豫軍原曾駐防過江西,樊被任命為第一路軍攻贛先鋒總指揮,率所部進攻江西,與正面部隊以遙相呼應,主要配合正面部隊的北進。
譚延閣率部進至大庾嶺時,受阻不能前進。主要原因是這次北伐比較倉促,北伐軍尚未完全準備就緒,所以只能由曾駐防過江西的建國豫軍擔任進攻。側翼的樊部連續突破防線。10月20日,在吉安附近成功突破蔡成勛的設防,成為第一個突破防線的北伐軍隊。孫中山得知后,立即發電嘉獎,電稱“北伐連捷,至感欣慰,將士勞苦,尤所懸念。不惜重賞,以竟全功”。然而后續部隊受阻,樊鐘秀變成孤軍深入,被迫折回廣東,然而樊鐘秀并沒有放棄,休整后率沿湘贛邊界前進。12月6日,樊部順利地渡過了長江,進入河南。
樊鐘秀率領建國豫軍經過近兩個月的長途跋涉與戰斗,終于抵達河南境內。雖然這次反直北伐并沒有完成軍事任務。但是樊鐘秀和他的建國豫軍卻贏得了各方的贊賞。首先就是孫中山對樊鐘秀所做的嘉獎。孫中山感嘆地說:“各將若能皆如樊鐘秀,何愁革命不能成功”。23日,復電樊鐘秀,給予嘉獎,孫中山對樊鐘秀的革命精神和氣魄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而執掌北京政權的皖系軍閥段祺瑞認為樊鐘秀能“振起西南討逆大勢,甚嘉其英邁壯毅”,他縱橫戰斗于四省之時,更是“張討逆大勢”。廣州的民國日報上海申報,甚至北京晨報對建國豫軍的情況都有不同程度的報道,可見樊鐘秀帶領這支隊伍為這次討伐北洋軍閥的斗爭所做的重要影響,段祺瑞甚至認為:浙盧戰于東南,奉張應與東北,豫樊攻于西南,為討曹軍犄角勢之三戰斗員。
1924年12月,胡景翼率領國民二軍進駐河南,主政河南。他是一位積極擁護孫中山的愛國將領。“他倆本是靖國軍時代的老戰友,政治思想本為一致,因而合作的頗好。”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失敗后,吳佩孚輾轉在鄭州隱蔽。樊鐘秀進入河南后,隨即得到孫中山“吳逆敗逃雞公山,我兄若率所部殲渠魁,以伸公憤,尤所欣盼”的指示,于是樊即刻帶部前去追殲,昊又倉惶逃往湖北。
此時控制豫西的劉鎮華受到段祺瑞的暗中指使,命令部下憨玉琨率兵由洛陽沿隴海鐵路向東進攻鄭州,要與胡景翼搶占河南。1925年下旬,胡憨之戰在滎陽、鞏縣爆發。樊鐘秀在胡景翼的安排下積極協助國民二軍作戰,率部從禹縣、登封進攻憨玉琨部,憨腹背受敵,駐扎在偃師的馬志敏和李有才兩個旅倒戈向樊部輸誠,因為這兩部的官兵大多數都是樊的舊部,所以一經接觸就多數投樊,樊鐘秀部占領偃師后立即與岳維峻東西夾擊,大敗憨部于黑石關。憨玉琨本人兵敗自殺。這次戰役的勝利,打擊了劉鎮華的軍閥勢力,暫時穩定了河南的局勢,樊鐘秀部的有力配合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樊部在此役中繳獲頗豐,實力不斷發展,奠定了河南革命事業的基礎。
1926年7月,廣東國民政府決心北伐,得到消息的樊鐘秀積極相應。廣東國民政府派凌鉞、李道源去南陽聯絡樊鐘秀,希望他出兵武勝關,以便策應北伐。樊鐘秀全力以赴地籌劃準備策應北伐之事。當北伐軍在汀泗橋與吳軍血戰時,樊鐘秀又收到鄭耀午送來蔣介石、譚延闿的親筆信。蔣介石希望樊鐘秀能和進入湖南的北伐軍相呼應,“希推誠相示,共策進行”。樊于8月28日接信后,當夜命令部隊由南陽、鄧縣、浙川等地出發,突破敵人的包圍圈,兩路分別向湖北、信陽京漢鐵路挺進。“樊軍將領,尚重紀律,信仰中山主義,近曾通電宣言,與革命軍一致行動,以期達到會師武漢之目的。”由樊鐘秀率軍繞到敵人背后,潛伏武勝關附近。攻占京漢錢戰上東雙河車站,后又克柳林,打亂了吳佩孚援助武漢與北伐軍對抗的計劃。
樊鐘秀在豫西南繼續同吳佩孚戰斗,策應北伐戰爭。當時報紙盛贊他“樊氏自十三年奉命北伐,幾將三載于茲,中間雖曾經無數挫折,而建國豫軍及青天白日旗幟,今則仍然高樹中州,其堅忍卓絕之精神,尤令人欽仰不止”吳
佩孚敗退鄭州后,希冀反攻奪回湖北,這對武漢是一個威脅。但樊鐘秀對他是一個牽制。吳佩孚決心對掉樊鐘秀派兵進行剪除。樊鐘秀率軍遏住了吳軍的攻勢。樊部用1.4萬多人的兵力,成功阻止住了吳佩孚組織的近八萬人的圍剿部隊,也分散了他反攻北伐軍的兵力。12月3日,南陽各界群眾舉行歡迎樊鐘秀凱旋大會,樊鐘秀在大會上號召全城軍民團結,趕走吳佩孚的軍隊,擁護孫中山領導的國民政府,他說:“國內大亂,生民涂炭,完全是吳佩孚的罪惡。兄弟始終信仰三民主義,按照三民主義方法救國,要先打倒賣國賊吳佩孚”,不要使國家“永久沉淪”。1927年馮玉祥在西北宣布參加北伐,吳佩孚離開鄭州。6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任命馮玉祥為河南省主席。6月25日,任命樊鐘秀為國民政府委員。
樊鐘秀在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下,成長為一位忠貞的民主主義革命戰士。“篤守三民主義,實行建國方略”,樊鐘秀在以后的生涯里,忠實地履行了孫中山的這一教導和自己的誓言。無論是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還是在河南與吳佩孚的艱苦斗爭,最后積極配合廣州國民政府的北伐事業,樊鐘秀都沒有忘記中山先生對他的寄托的厚望。雖然他出身于土匪,在革命斗爭中難免會有各種舊軍閥的影響,但這并不能夠掩蓋住他對中國革命事業所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鈁.文史資料選輯(第38輯)[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60.
[2]中國社科院近代史.孫中山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歷史學院)
作者簡介:王正磊(1989—),男,江蘇淮安人,鄭州大學歷史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研究方向:近現代社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