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良
揭示文學創作的道與技
——讀《創作動機新論》
馬良
作為語言藝術,文學創作是人類充滿智慧與想象的一種創造活動,創作動機,對文學創作來說,具有源起性和繼發性,貫徹創作的全過程。《創作動機新論》是楊立元老師在《創作動機論》一書基礎上,廣泛吸取前人研究,結合當下的創作實踐,運用系統論的科學方法,從創作發生學和動力學的視域,多方面、簇群式、深入探討了創作動機的內外構成及其在創作中的地位、作用和動態流變。該書從“道”與“技”兩方面闡述了創作動機的學術命定與具體應用,許多觀點映襯出立元老師深厚的學術功底,閃耀著他智慧的靈光。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钡朗且环N形而上的東西。立元老師對于創作動機有著這樣的定義“創作動機就是表現創作主體審美情感的強烈愿望,或者說創作動機就是驅動創作主體進行藝術創作的一種情感動力。”這是他占有古今中外大量的研究資料,結合現實的創作實踐和個人的創作體驗,以開闊的學術視野,對創作動機所進行的學術命定。明確指出,只有審美情感才能成為創作動因,創作主體在一定審美理想指引下,與情感拉開一定的心理距離,對其進行靜觀默察的審美觀照,“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自然情感就轉化、提升為審美情感,從而實現藝術對人生的審美超越,使創作從生活真實躍入藝術真實。這可以看做是創作動機的道,指引著接下來各章節的依次展開。
技就是方法、途徑,法無定法,因時因勢因人而異,具有形而下的特點。在這里,立元老師把思想放在文字背后,深入淺出地為我們揭示出創作動機的真諦,指引我們如何在文學創作殿堂里進行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人格涵養和藝術歷練,進行文學創作。例如,立元老師把創作動機形成的階段分為三個,即準備階段、醞釀階段、豁朗階段和寫作階段,不僅進行了準確闡述,并以《東藏記》《八月桂花遍地開》《唐山大地震》《不周山》等著作寫作過程作為范例,進行了詳盡說明。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和思考力,領悟創作動機的獨特性與深刻性。
立元老師作為一名評論家,出版了眾多文學評論集,拿過不少文學獎項。同時作為一名大學教授,又是一名深受學生敬愛的名師。一邊寫作一邊教書,無論在哪個領域,他都是文學之路上充滿善意的領路人。
漢代劉向曾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醉心于文學創作,特別是在創作過程中存在疑惑與艱難的朋友,深讀此書,會對自身現實創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