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真+梅園
背景資料: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應該包含四條古通道:一為“沙漠絲綢之路”;二為北方草原地帶“草原絲綢之路”;三為東南沿海“海上絲綢之路”;四為西南地區通往印度的絲綢之路。另外,還有一條古商貿通道是自福建武夷山起,從二連浩特貫穿蒙古、經西伯利亞通往歐亞大陸腹地的“茶葉之路”,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提到的“萬里茶道”。
國家提出“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其核心是要進一步深化沿線區域合作共贏、推動沿線地區共同繁榮發展。內蒙古作為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省區、向北開放的橋頭堡和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節點省份,在加快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時代背景下,站在新的起點上,內蒙古的地位和作用也被賦予更多的含義和任務。通過構建“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更好地發揮內蒙古獨特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將會對內蒙古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一、“草原絲綢之路”的內涵與地位
(一)歷史沿革。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應該包含四條古通道:一為“沙漠絲綢之路”;二為北方草原地帶“草原絲綢之路”;三為東南沿海“海上絲綢之路”;四為西南地區通往印度的絲綢之路。另外,還有一條古商貿通道是自福建武夷山起,從二連浩特貫穿蒙古、經西伯利亞通往歐亞大陸腹地的“茶葉之路”,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提到的“萬里茶道”。
從歷史發展過程看,各條絲綢之路形成、發展的客觀條件存在明顯的差異,貿易對象、貿易內容也具有不同的特點,對外輸出的商品以絲綢、瓷器、茶葉等為大宗,相沿成習,以“絲綢之路”命名。這其中,草原絲綢之路是重要組成部分。蒙元時期是草原絲綢之路最為鼎盛的時期,歐洲、阿拉伯、波斯、中亞的商人通過草原絲綢之路往來中國,商隊不絕于途。而草原絲綢之路則因其特點還有“皮毛路”“茶馬路”的稱謂。草原絲綢之路以多條南北向、東西向通道呈網絡狀展開,覆蓋了極其廣闊的地域,而且在歷史上屢有變遷,在不同的朝代形成了不同的格局。而其他絲綢之路基本上都是一條主要通道,相對穩定。
結合習總書記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初衷和國際合作大背景,絲綢之路經濟帶主要以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地區為主。按照國家有關規劃,內蒙古已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范疇。為此,在歷史上“草原絲綢之路”的基礎上,提出構建當代內蒙古“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在整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越來越顯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構建“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意義。“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域遼闊,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土地資源,這對于中國的地緣安全和能源安全至關重要。構建橫跨亞歐的經濟帶,將對當前中俄蒙三國的經貿合作及國際關系產生重要影響,可以有效促進區域互動,有利于拓展我國的戰略發展空間。構建“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對于內蒙古來說,能夠更好地發揮區位、資源優勢,有利于自治區進一步統籌發展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市場資源配置,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深化經濟技術合作、推動經濟社會加速發展。
(三)“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基本范圍。從區域和走向上來區分,“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分為西部草原絲綢之路部分和東部草原絲綢之路部分。西部草原絲綢之路的基本定位依然是傳統絲綢之路,也就是沙漠絲綢之路的有力分支。以呼和浩特、包頭、臨河為重要支點,向西經寧夏、青海與新疆絲綢之路相連。東部絲綢之路的定位是服務于亞歐大通道的重要平臺和通道組成部分,以滿洲里、阿爾山、二連浩特等重要節點為依托,以連接內地和俄羅斯、蒙古及歐洲腹地為戰略定位,從全新的角度構建起草原絲綢之路在新時期所承擔的重要內容。
二、“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構建的現實基礎
(一)重要節點。呼和浩特在歷史上是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城市,發揮著極其關鍵的作用。拓跋鮮卑把盛樂作為早期的都城后,這里的政治、經濟地位得到提高;至北魏時期,坐落于今天呼和浩特地區的盛樂城,在貫通南北、東西的經濟文化交流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學者稱其為當時是“中國草原第一城”;唐朝時,今天呼和浩特地區的地位更為重要,當時的勝州、豐州轄境就包括今天的呼和浩特地區,起著連接今包頭往西、二連浩特、滿洲里、俄羅斯、蒙古國等地區和國家的商業大通道作用;元明清時期,作為“世界茶葉之路草原第一城”,呼和浩特主要體現在豐州城、庫庫和屯城、歸化城、綏遠城等時期。元朝開始,歷經明朝、清朝,這里成為“世界茶葉之路草原第一城”。明朝建立“庫庫和屯”、“召城”也就是今日舊城。而到清朝康熙時期才正式啟動了“茶葉之路”。無論從南方的哪一個城市開始,過了張家口或殺虎口后,進入草原的第一座“茶城”則是呼和浩特。“世界茶葉之路”正是“絲綢之路”的升級版、轉型版,而呼和浩特始終是“世界茶葉之路草原第一城”。改革開放以來,呼和浩特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科技興市試點城市和北方沿邊開放城市,是我國陸上、空中通往蒙古、俄羅斯以及東歐國家的重要橋梁并與之進行貿易往來的重要窗口。
滿洲里作為中國第一大陸路口岸,扮演亞歐大陸經濟帶“橋頭堡”的角色。“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建將為滿洲里提供新的發展機遇。2013年10月3日,“蘇滿歐”專列的正式開通,使這條新的國際聯運通道成了中國當前運行速度最快、運輸價格最低、通關服務最優的歐亞貨運大通道。借助“蘇滿歐”這條新的物流通道,蘇州周邊生產的大量電子產品經滿洲里口岸直達歐洲。未來將會有更多地區借助滿洲里的口岸通道打開歐洲市場。滿洲里未來通過環境的打造、人氣的提升、基礎設施的完善,將建設成為面向東北亞的區域性國際貿易基地、跨境旅游基地、進出口加工制造基地、能源開發轉化基地、國際物流中心、科技孵化合作平臺,成為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城市。
阿爾山有可能是未來連接內蒙古東部和蒙古國的重要鐵路樞紐。目前,蒙古國與內蒙古東部地區并無直接的鐵路線連接,蒙古國境內東側的鐵路從喬巴山需先進入俄羅斯境內再通向中國的滿洲里。蒙古國的出海方案包括從三山建設鐵路和公路到中國的阿爾山,然后從那里通向中國的大連港和俄羅斯遠東濱海邊疆區的港口。修建中蒙“兩山”鐵路(中國阿爾山—蒙古國喬巴山)的倡議最早來自于聯合國計劃署,在中國國家發改委已經印發的《東北振興“十二五”規劃》中,中蒙俄國際大通道被列為鐵路重點項目,喬巴山(蒙古)-阿爾山口岸(內蒙古)-烏蘭浩特-白城(吉林省)-長春-琿春是這條新國際大通道的具體線路。
二連浩特是中蒙間最大的口岸,在歷史和今天都扮演著中國向北開放重要基地的角色。2014年6月5日,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中國二連浩特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并明確其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這也是國家層面首次下發文件將“絲綢之路經濟帶”落實到具體省區,也是二連浩特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特殊地緣優勢,充當著中國和蒙古國、俄羅斯以及亞歐橋梁作用的體現。
(二)現實需求。從周邊國家來看,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離不開俄羅斯的支持和參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索契表示,俄方積極響應中方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愿將俄方跨歐亞鐵路與“一帶一路”對接,創造出更大效益。蒙古國總理阿勒坦呼亞格提出要參加“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態度十分積極。從國內來看,廣大內陸及沿海省區對通過內蒙古建設“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快融入亞歐大市場表現出了強烈興趣,除了已經開通的“蘇滿歐”鐵路專線以外,廣州、鄭州等地區紛紛表示要著手共建通過我區直達亞歐腹地的鐵路集裝箱專線。從內蒙古自身來看,通過近些年來較為快速的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較大飛躍,其經濟總量、增長速度均實現了快速增長。但內蒙古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短板就是對外開放進程緩慢,多年來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性的進展。通過對“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打造,內蒙古有望重新定位與周邊相鄰國家以及國內其他省區在經貿往來中的角色分工,實現對外開放的新突破。
三、加快建設“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對策建議
(一)全力做好通道建設。“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實質是通道經濟帶。內蒙古作為“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起點和重要節點,必須加快完善通道功能。一是加快哈密至額濟納鐵路的建設進度。這條鐵路的建設,為內蒙古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增加了新的重要通道。其與既有的臨策鐵路組成新疆與華北、東北地區的大通道,讓進疆與出疆的物資更順暢,讓往來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內的物資與人員交流更便捷。二是積極培育滿洲里鐵路集裝箱專列大通道。“蘇滿歐”班列在中國版圖內運行路線與傳統歐亞大陸橋幾乎重合,并都是由國內最大陸路口岸滿洲里口岸直通俄羅斯腹地,將對在新時期進一步激發傳統大陸橋的活力,充分發揮其經濟輻射帶動作用具有重要意義。未來要全力爭取開通“鄭滿歐”、“廣滿歐”專列,爭取將“鐵路新絲綢之路”(長三角、珠三角及內陸地區經滿洲里口岸對接俄羅斯和歐洲市場的跨國貿易大通道)納入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規劃。三是加快推進“兩山”鐵路建設進度。內蒙古要與周邊省區,尤其是吉林省合作,加快推進“兩山”鐵路前期工作。要盡快將修建“兩山”鐵路提升到中蒙兩國國家間合作重要載體的高度,協調國家有關部委,把“兩山”鐵路納入兩國政府會晤內容,與蒙古國開展多層次交流,選擇具有較強實力的企業作為投資主體,做好項目前期考察、洽談、設計等準備工作,爭取盡早啟動建設。
(二)切實推動文化先行。內蒙古與蒙古、俄羅斯遠東及西伯利亞地區在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相同、相近之處。通過文化展演、文化交流、學術會議等活動,推動內蒙古和蒙古、俄羅斯之間的文化交流,能夠為進一步的交流和經貿往來打下良好基礎。在文化交流中,不僅要“走出去”,還要“請進來”,要增加相互的交流。通過有效的文化思想交流,能夠使周邊國家打消疑慮,共同投入“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中來。
要大力建設“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性文化交流中心。內蒙古要充分利用地理便利、民族團結、文化資源豐厚、“草原絲綢之路歷史悠久”等眾多優勢,加快實施文化產業“走出去”發展戰略。要充分發揮內蒙古草原文化的優勢,以文化、教育、科技、醫療、旅游等為重點,開展與周邊國家政府間的文化交流活動,推動更多廣播電視節目落地周邊國家等,并充分依托口岸優勢開展跨境旅游。
(三)穩步建設能源大通道。要著重抓好能源通道建設,鞏固提升內蒙古能源資源戰略基地地位。俄羅斯、蒙古均為能源富集區,做好境外能源包括礦產等資源的引進、利用是建設“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不應回避的問題,也是其應該承擔的戰略性任務。但在具體操作中,要高度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與蒙古國總統會面時強調的“中方本著互利共贏原則參與對蒙合作”,摒棄短期行為,加大對蒙古國當地社會事業的投入,最大限度地爭取當地居民的支持。
(四)竭力打造區域性商貿中心。依托已初步建成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和國際商貿物流體系,盡快建設和形成面向周邊國家和國內的現代商貿物流網絡,在呼和浩特、包頭、臨河、通遼、海拉爾和滿洲里、二連浩特等地建設區域性國際商貿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發展適應國際采購、國際中轉、國際配送要求的國際物流。
充分發揮內蒙古現有的國際經貿合作交流平臺作用,積極搭建新的國際經貿合作交流平臺,辦好面向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境外展會。加快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和各專業市場交易信息平臺,促進電子商務發展,建成覆蓋俄蒙和內地、功能齊全的物流信息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