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文鋮
無道不立超越生命
——評趙德發長篇小說《乾道坤道》
■翟文鋮
上個世紀末,胡河清博士曾預言:“20世紀不過是中國文學對于西方文化帶來的大沖擊的初步回應階段;而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文學將在弘通西方文化的精要的基礎上復歸本宗,開創真正具有獨創性的文學流派。甚至有可能形成在世界文學之林中居于領導地位的文學流派,就像本世紀拉丁美洲出了魔幻現實主義流派一樣?!雹贂r間已經過去二十年了,果然如胡博士所料,當下中國文壇的“本土化”傾向已然蔚為大觀,莫言等作家還獲得了世界聲譽。在此方面,山東作家趙德發也做出了突出成就,他以民族化形式表現民族化題材,對儒、釋、道三大文化傳統的現代流脈做了全面清理:《君子夢》勾勒了儒家文化近百年來在農村傳承的狀貌,《雙手合十》描摹了漢傳佛教文化的現代景觀,而《乾道坤道》則表現了道教文化的當代傳播情形。十年辛苦不尋常,洋洋灑灑百萬字,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三部曲”這部煙云浩渺的大書?!叭跛В蝗∫黄帮嫛保疚闹痪汀肚览さ馈纷龃譁\介紹。
從中國思想文化流派在歷史上的地位看,一般認為盡管說儒道互補,但只有儒家文化是絕對的正統,道家文化處于從屬位置;單就道家思想而言,大都認為精義盡藏于《老子》、《莊子》等典籍之中,至于道教,那是道家文化的世俗化和迷信化,不登大雅之堂。但是,這就是歷史的真相嗎?魯迅先生曾有一個駭人聽聞的判斷:“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要知道他說此話是在“五四”時期,當時整個文化界的批判的鋒芒都指向儒家文化,認為儒家文化才是中國社會的基礎。盡管周作人說魯迅好做驚人語,但這句驚人語恐怕也不是隨隨便便說出來的。如果我們不是在書齋中簡單地通過閱讀典籍來了解中國社會的文化狀況,而是低下頭來放眼時間長河中廣闊無垠的民間社會,考察平民百姓的實際生存狀態,也許就會為魯迅先生的判斷所折服。張廣保有一段論述意味深長:“很長一段時期,我們談到明清時期的主流思想,于明代提得較多的是理學尤其是陽明心學,于清代主要注意乾盛學派的考據學,這種觀點有很大的片面性。其實王陽明本人以及其后學如泰州學派在很大程度上接納了內丹術的性命修煉方法及禪宗的心性理論,而清代樸學的影響也僅局限于士大夫階層。至于在廣大民眾中起實在作用的主流思想無疑是各種宗教修煉思想(道教內丹修煉思想居重要地位)……”②這和魯迅的觀點不謀而合!正統的文化傳統往往被命名為“大傳統”,而民間文化傳統通常被稱為“小傳統”,但是“道教”這個“小傳統”之“小”恐怕僅僅意味著地位的低下,并不代表信眾的稀少!這個浩浩湯湯的“小傳統”也許最能投射中國歷史上尋常百姓的真實生存狀況。在信仰匱乏的當今社會,無論在比例上還是在絕對數量上,道教教民都算不得社會主流。但是,來認真考察這個群體真實生活,并借此確證歷史長河中“被遺忘的大多數”的真實生命狀態,做一次“知識考古”式的巡禮,難道不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嗎?——這就是《乾道坤道》所做的工作:既是對當代道教信徒的生活做出詳盡描述,又是通過這個切片透視民間歷史的真實狀況。吉登斯曾說:“傳統使我們再次回到時間這一主題上。它是一種途徑,通過它,過去在現在中生活著,從而塑造著未來?!雹蹅鹘y并不僅僅指死去的生活,傳統就活在現實之中,也在某種程度上指示著我們的未來——一種重獲信仰、充滿靈性的生活!
中國道教在1800年前由張道陵創立,奉老子為道祖。宋代后道教分為兩支,一為正一,一為全真。全真派由12世紀的王重陽創立,其弟子邱處機發揚光大,創建龍門派,即為全真北宗;在南方,張伯端創立紫陽派,后歸于全真,被稱為全真南宗。《乾道坤道》的主人公石高靜,就是全真教龍門派第26代住持。道教在民間流傳即久,泥沙俱下,魚目混珠,假道士常常與江湖騙術聯系在一起,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抹黑了道教。面對這種狀況,趙德發先生在創作中特意把種種亂象與道教常態相對照,以期還原道教的本來面目:同是齋醮科儀,“七仙女”的色相表演和周道長步罡踏斗的“禹步”,有天壤之別;同是正一道士,盧美人的攀附權貴、貪財好色,與江道長則淡泊名利、專事修煉,判若云泥;任由靠賣六味地黃丸冒充“外丹”騙錢,而石高靜則專心帶領功友專習“內丹”,高下自見;阿暖和羅清灝投師石高靜的經歷亦即辨明道教真諦的過程,前者一度因專注于科儀而荒廢內功,后者則因認識到只練筋骨皮難得道教精髓……總之,或者是真偽對比,或者是優劣相較,相互參照中正本清源,不僅表明了養德在修煉中的重要性,而且明確了修煉內丹才是道教的根基。
《度人經》上說道教的宗旨是“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睂τ诘兰叶裕百F生”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落實切實的修煉之上。道家的修煉,絕不同于一般的體育鍛煉,它包蘊著中國古代的哲學精神。道教認為天地之氣是生命之根,因此特別講究導氣養性、保精安神。實際上,道教功力提升的過程伴隨著神秘的生命體驗和生理現象的改變,但是只有身在其中且具慧根的人才能真正感知,外人難以知曉。為了寫作本書,趙德發先生四處參訪,“去過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的一些道觀,去過泰山、嶗山、茅山、天臺山、青城山的‘洞天福地’,結交了不少道教界人士,領教了無量妙道玄理”。④這種種知識經驗都已融化在《乾道坤道》中高虛靜、露西等人的求道修煉過程了。修道的基本原則是“順則成人、逆則成仙”,乾道、坤道性別不同,修煉途徑亦有差異,“男子以精為本,女子以血為本,所以下手之處不同,男以煉氣為要,女以煉形為要,男子修成不漏精,女子修成不漏經”。趙德發先生真實地描摹出了練功中的種種體驗,也由此把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帶進了一個神秘世界。比如,石高靜入定后恍兮惚兮,達到“虛極靜篤”的境界,“不知過了多長時間,靜極生動,一陽來復。他的丹田躍躍跳動,元氣勃然,氤氳于他周身”。而功夫練到收放自如的境地時,他進入氣住脈停的閉息狀態,測出的心電圖都竟然是平直的。露西初到瓊頂山打坐,啟動的真氣奔涌而出,疏通經脈,“就覺得兩個乳房中間有一個點連連跳動,接著,那兒就像發生了爆炸,迸發出許多能量,輸送到全身,讓她感覺到非常舒服”。類似的練功體驗,作品中有多處描述。道家經典《悟真經》非常強調男女雙修,因為一陰一陽謂之道,陰無陽不長,陽無陰不生,陰陽和諧,故能趨近大道。但是,雙修不如盧美人那樣行獵艷之實,也不如民間傳聞的采陰補陽那般下作,而是在男女雙方共同建立的氣場中各自修煉,相得益彰。作品借寫石高靜與露西雙修經歷,描摹了他的神奇體驗:身體如沐春風,萬物生發,蓬蓬勃勃,如有水漫漶上漲,這水亦陰亦陽,滋汜漫溢,淹沒露西和自己,乃至整個宇宙,“這水溫溫柔柔,卻暗含無比的威力:它把人的身體溶化,把人的精神消解,與這彌天大水混為一體”。然后這彌天大水開始收縮,內斂,凝聚,成一個小小物件,這個物件就是自己,又似是露西兩人,“二人緊緊相擁,扭盤在一切,就像DNA雙螺旋結構。他倆形成一個共同體進一步收縮、收縮。最后,縮成一個點,一個微乎其微的點。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突然,這個微乎其微的點一下子爆炸了。響聲劇烈,烈焰熊熊,物質與能量向四面八方迸飛……”伴隨而來的是超常的愉悅和震顫。這既是對肉身秘密的洞察,也是精神穿透能力的提升,正是在這次修煉之后,石高靜功成丹就。依照唯物論的觀念,道教純屬封建迷信,何足道耳!但是問題遠沒有這么簡單,在近兩千年的漫長歲月中,無數人求道問仙,他們都不是白癡,如果修煉起來沒有任何感應,他們何以孜孜以求、前赴后繼?
梁漱溟曾說,“西人科學家一味以向外察物為事,不曾識得生命。生命——生生不息的活生命——唯在反躬體認以得之?!雹葸@是真知灼見,因為它指明與西方文化相比,中國文化不僅有儒家那樣的倫理文化,還有道家文化那樣的生命文化,而且后者更具特色。這種生命文化與西方的宗教文化或理性傳統大相徑庭,西方文化在天堂與塵世、精神與肉身、理性與感性等一系列二元對立中確立起了自己的價值觀念,其導致靈與肉的分裂幾乎是必然的。包括道教在內的道家文化,以生命為價值核心。全真教有禁欲傾向,乾道講究煉精化氣,坤道講究化血煉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從而使肉身得以優化。原本石高靜有家族性心臟病,現代醫學都無力拯救他,早逝的命運似乎已無可挽回,可是,通過修煉內丹,他出錯的基因得到了修復,病魔退得了無蹤影,這無疑是一個生命奇跡。關注生命還只是問題的表層,它還要由肉體通往精神,由小我通往天道。梁漱溟曾說:“洎乎功夫到家,自覺朗照之處意識可通,則又不難自為運用?!雹拊诘澜痰挠^念中,功力深厚的“真人”能獲得超常的感悟能力,作品中的江道長、翁大師、應高虛、石高靜,都獲得了某種跨越時空、超達主客的本領。所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等等,不過是對人生、宇宙所具有的深度洞察力的稱謂。道家通過精神修煉肉體,又通過肉體涵養精神,以達到個體和宇宙內外無間的境界,這是二元對立之外的另類思維方式。有人做如是評價:“李約瑟極其重視道家哲學中蘊涵的有機的思維方式,將其稱為有機哲學。認為這種哲學與近代自然科學分裂人與自然、物質與精神的機械思維有著根本不同,它注重世界的整體性、統一性,將整個宇宙看成一種有機的整體?!雹?/p>
《乾道坤道》之所以能抓住道教文化的精神核心,在于作家對道家典籍的廣博閱讀和精深研究,還在于他對道士日常起居和修煉生活的熟悉?!肚览さ馈匪愕蒙鲜且徊繉W者之書,專業水準極高。文本滿是道教“行話”,這些“專業術語”不是隨便可以獲得的,在某種程度上就反映了作家對道教文化的領悟深度。本書直接涉及的名章典籍的就有《悟真篇》《道德經》《周易》《莊子》《度人經》《老子想爾注》《早晚功課經》《無心頌》《抱樸子》《囊子》《消災護命經》《禳災渡厄經》《陰符經》《常清靜經》《我看〈參同契〉》《道藏》《正統道藏》《萬歷續道藏》《中華道藏》,等等,這些作品幾乎可以組成一張研修道教文化的完備書目。趙德發先生常以寫學術論文的方式行文,又因為小說畢竟是小說,于是引經據典和真切的體驗、曲折的情節奇妙地融合在一處,而這正是學者小說的敘事特色。古人歷來有“讀巻千書、行萬里路”的說法,把交游看成增長學問的有效途徑,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很多知識單靠閱讀是無從獲得的。為創作本書,趙德發遍訪道觀、廣結道友,由此他對各種軼聞掌故了然于心:秦末逃亡宮女深山吃松針、麻姑的撒米法術、陳復陽摸錢養心性、丘處機磨石澄心、紫陽真人入定揚州折瓊花、白玉蟾六讓山洞……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有了這樣知識儲備,創作起來自然能做到信手拈來,文章自然也會趣味盎然。
道教雖屬古老文化,但它依舊充滿了活力,因為它包孕著解決人類種種精神文化困境的思想資源。現代性賦予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能力,也勾起了人類永無止境的欲望,導致了整體生存環境惡化,按照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的觀點,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風險社會”?!帮L險社會”的根基還在不斷惡化,當代社會更是演化出了所謂的“消費文化”,“消費活動的靈魂不是一系列言明的需要,更不是一系列固定的需要,而是一系列的欲望——這是一個更加易逝的和短命的、無法理解的和反復無常的、本質上沒有所指的現象;這是一個自我產生和自我永恒的動機,以至于它不需要找一個目標或原因來證明自身的合理性,或者進行辯解。盡管欲望是一系列連續而短命的物質對象,它是‘自戀的’:它把自身視為首要的目標;由于這個原因,它注定是永遠無法滿足的——不管其他的(身體或精神)目標提升到什么樣的高度”。⑧這種無休止的欲望正把人類社會推向絕境。道家文化講究“道法自然”的觀念,追求“天人合一”,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樣要求“天合于人”,片面地強調人類對自然的征服,而是要求“人合于天”,主張人類和自然和諧共處,反對欲望膨脹,道教更帶有明顯的禁欲傾向——這種禁欲最終并不指向壓抑,因為修煉中的體驗伴隨著超常的愉悅和震顫。這種自覺的生態意識潛藏著治療現代文化困境的藥方,正如石高靜在美國的演講中所說的那樣:“道在宇宙中無處不在,引導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人類行為如果合乎大道,這個世界就會安寧、和諧;如果違背大道,這個世界就會變得十分糟糕,甚至連我們的地球家園都會毀滅!大家應該看得很清楚,今天在地球上許多地方充斥著的仇恨與貪婪,已經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后果,如果繼續發展下去,人類自己用核武器炸毀地球,或者用自己肆意排放的二氧化碳把地球變得不再適合生命存在,都是可能的。所以,擺在我們面前的最佳選擇,就是四句話:明乾坤大道,過自然生活,保人類健康,讓地球長生?!?/p>
一般認為,道家帶有一種消極避世的思想,“柔弱”、“守雌”、“無為”、“不爭”都反應了這一點。實際上這只是道家思想的一個側面,相傳老子是兵家,兵家怎么會一味逃避呢?在道家的原初精神中,退讓中不乏殺機,“無為”和“有為”是相互轉化的?!段蛘嫫分杏性娫疲骸笆贾凶鳠o人見,及至無為眾人始知。但見無為為要妙,豈知有作是根基?!闭f的是只有通過“有為”才能達到“無為”的境地;“無為”也絕不是無用,在特定情形下就會轉化成“有為”,阿城就通曉這一點,《棋王》中王一生能在以一搏十的對弈中大獲全勝,就說明“無為”中實則蘊含著驚人的力量。石高靜絕不一味消極避世,而是對“大道”孜孜以求,表現出“有為”的一面。石高靜回美國賣房子,遇到美國人聚會反對白宮對伊拉克開戰,他立刻走進游行的隊伍。對于他而言,這無疑是在踐行道家的反戰思想,老子就曾說:“兵者,不祥之物”。在翠屏山,地方政府引進的煉鉛工廠污染了環境,導致當地孩子智力退化的惡果卻置若罔聞,石高靜挺身而出,協助村民起來抗議,雖遭受囚禁侮辱而不悔,這是在踐行道家“助天生物、助地養形”價值觀念。道家雖然以生命為本,卻也講究以德養性,石高靜的“有為”是一種道德自我完善,是丹功之外的另一種修煉方式。道家“有為”的一面,為它適應現代社會、實現創造性轉化準備了條件。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趙德發先生雖然正面敘寫石高靜等人的修行經歷,但是真正的關注點卻在道教文化對現代文化的消毒和糾偏上。
道家文化是中國最為土生土長的文化,趙德發先生又刻意以本土化的敘述方式把它呈現出來,由此《乾道坤道》真正擁有了民族風格與民族氣派。表面看來《乾道坤道》在技術層面上過于老實,但仔細揣摩,卻發現實則深得中國古典小說奧義。中國古典小說慣于跨文體寫作,常于行文中點綴詩詞歌賦。《金瓶梅》對當時的流行小曲和劇目中的戲文常做引錄,《西游記》多處引用通俗曲藝中的詩詞,《水滸傳》穿插了各種詩詞,“《三國演義》則除詩詞之外,還引錄諸多其他文體,如表奏、詔書、書涵和諫詞等”,而《紅樓夢》更是常規性地采用“把詩詞韻文插入故事正文敘述中的寫法”。⑨趙德發先生的《乾道坤道》也慣于在行文中穿插詩詞章句,當然,這些章句多出自道教的名人名篇:陳摶老祖的《喜睡歌》、張三豐的《無根樹》、紫陽真人的《西江月》、唐代高道施肩吾的《訪松嶺徐煉師》、邱處機的詞等等,不僅文采沛然,而且很好地體現道教精神。書中的另一些詩句出自趙德發先生之手,這些詩作摻雜在古人的章句中也并無愧色。“白云漫漶仙家緲,碧草葳蕤古觀寒。夢里希夷生紫氣,瓊花似雪舞翩翩?!币饩成铄?,格律嚴謹,大有唐人之風,可見他古典文學修養之深厚?!都t樓夢》第五回“賈寶玉神游太虛境警幻仙曲演紅樓夢”之中詩詞篇目最多,有《金陵十二衩又副冊》中的系列詩作和“《紅樓夢》十二支曲”,這些詩歌和曲子分別預言了“金陵十二釵”的命運,而這些故事恰恰構成了《紅樓夢》的主導情節?!肚览さ馈穼Υ擞兴梃b,又有所發揮,它在每個情節的關節點上都設置一首江道長的卜辭,這卜辭就預示了此后的情節主干。應高虛到美國之前,江道長送給她的卜辭是:“廟不像廟,藍眼人笑。平曲試罷,簪子交掉?!睉咛摰膰庵信c此高度吻合:不像道觀的修行場所,碧眼黃發的弟子,兩次閉息實驗,最后的坐化交簪,迫使石高靜回國繼承道家南宗大業;石高靜的回國后的命運,江道長亦做卜算:“蜀犬喪家,三弄瓊花。水落石出,人小天大?!北R道長占據簡寥觀,被逼出走的石高靜到瓊頂山修行,兩年后丹成功就——石高靜的經歷與卜辭嚴絲合縫。而江道長的又一卜辭,劃定了石高靜此后的命運:“水兮至善,道兮恒存。瓊花再放,正好修真?!笔哽o接受師弟遺產,重修逸仙宮,修成之日卻又被盧道長鳩占鵲巢,但他并不消極,再度去希夷臺修行;而最為失意之時,左院長千里送還《悟真篇》,確認了他南宗嫡傳的地位……這三首卜辭,都起到預述作用,在不斷設置懸念又解除懸念的過程中勾勒出小說情節的主導情節。
中國傳統美學講究對稱,在小說技法中有“奇峰對插、錦屏對峙”的說法。在人物關系的設置上,《乾道坤道》就很好地遵循了這一對偶原則。翁道長有四個徒弟,祈高篤、盧高極走向旁門左道,應高虛、石高靜則潛心修行,二對二,取平衡之態。石高靜身邊有露西,乾坤互補,相得益彰;盧美人身邊有阿暖,雙修是假,欲行茍且之事是真;江道長修為深厚,而與之對照的邴道長則是江湖騙子。這樣的人物關系,實際上是在追求一種對稱感,暗合中國文化中陰陽對舉的觀念。八卦圖中陰陽魚相糾纏,呈現出螺旋狀,這種神秘的螺旋似乎是宇宙奧秘的一個原型:人類的DNA呈螺旋結構,宇宙中的若干恒星系呈螺旋結構,得道高人通過內視,發現人體內的之字脈也呈螺旋結構。這種螺旋承載著一種強大而神秘的力量,石高靜發現在自己與露西的雙修之時,兩股真氣構成雙螺旋,越收越緊,最后凝結為夢寐以求的內丹。本書在主導情節上也呈現螺旋狀:石高靜和盧美人,一胸懷坦蕩,一蠅營狗茍,相互對照;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然后是魔高一丈,道高十丈,在螺旋中故事不斷推進。如此往復,道魔共舞,貫穿時空,構成完美的雙螺旋。內容投射為形式,可以說本書的結構就呈現為一個完美的雙螺旋。
《乾道坤道》專寫道士生活,而道教是中國文化中最為土生土長的脈流;在形式上,本書亦主要繼承和借鑒了傳統小說的敘事方式,體現了漢語寫作的特色;本土化的內容和本土化的形式共同凝聚成了這部優秀之作濃重的“文化味”。本土化的作品能夠承載更多的民族原型,能夠激活更多的民族共同經驗,能夠喚起更深的藝術共鳴,因此也必將散發出更為持久的藝術魅力。《乾道坤道》或許會讓那句被征用無數次的名言再次煥發生命——“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注釋:
①胡河清:《靈地的緬想》,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第201-202頁。
②梁啟超胡樸安等:《道家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第214頁。
③[英]安東尼·吉登斯等:《現代性——吉登斯訪談錄》,尹宏毅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第105-106頁。
④趙德發:《乾道坤道》,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年,第323頁。
⑤梁啟超胡樸安等:《道家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第47頁。
⑥梁啟超胡樸安等:《道家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第45頁。
⑦梁啟超胡樸安等:《道家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第221頁。
⑧[英]齊格蒙特·鮑曼:《被圍困的社會》,郇建立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0-191頁。
⑨[美]浦安迪:《中國敘事學》陳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107頁。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湯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