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月飛
(華信咨詢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杭州310014)
所謂“互聯網+”,就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最直接的說法就是后互聯網時代或者互聯網2.0 時代。過去的十幾年是中國互聯網發展最為迅速的時代,全國網民數達6.49 億,互聯網普及率達47%左右,因此中國互聯網將由“規模增長”轉向“內涵發展”。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中國經濟也出現了很多新常態: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科技巨頭公司成為經濟發展的執牛耳;以智能設備為領頭的智能行業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以余額寶為代表的金融理財工具更是繁盛發展。因此,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結合越來越密切。“互聯網+零售業=電子商務”、“互聯網+批發業=在線產業帶”、“互聯網+制造業=C2B 模式”、“互聯網+外貿業=跨境電商”、“互聯網+農業=農產品電商”、“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互聯網+物流=電商物流”、“互聯網+教育=在線教育”、“互聯網+交通=智慧交通”等。互聯網既能改變我們個人的生活習慣,也能改變社會傳統思維下的經濟發展模式,更能帶來無窮無盡的數字經濟。
20 世紀90年代末,國內就有服務于交易的支付網關模式,這標志著中國互聯網金融1謝平教授是這個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曾在《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到:“在這種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非常低;資金供需雙方直接交易,銀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達到與現在直接和間接融資一樣的資源配置效率,并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大幅減少交易成本。”開始興起。但真正被業界、社會認同的時間應該是2010年起,特別是2013年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理財的大規模興起,2013年也因此被稱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元年”,之后金融業領域爆發了以銀行為首的“保守派”和以互聯網公司為支撐的“革新派”之間看不見的“戰爭”。自此,金融業領域的“互聯網+”行動才被傳統的金融機構所認同并積極參與。
互聯網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一種新興金融。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而是在實現安全、移動等網絡技術水平上,被用戶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對電子商務的接受),自然而然為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務。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區別不僅在于金融業務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參與者深諳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髓,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工具,使得傳統金融業務具備透明度更強、參與度更高、協作性更好、中間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理論上,任何涉及廣義金融的互聯網應用都應該是互聯網金融,包括但不限于第三方支付、在線理財產品的銷售、信用評價審核、金融中介、金融電子商務等模式。
互聯網金融是順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經歷多次打磨而碰撞出來的,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推陳出新。有些學者認為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已經進入2.0 時代了。不管是哪個時代,互聯網金融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并且部分人群已養成了依賴于互聯網金融的生活習慣、工作習慣。
“互聯網+金融”不僅提升了金融基礎設施水平,增加了國家金融競爭力,還填補了市場空缺,帶來了增量變革。從理論上看,市場在達到帕累托最優之前都有一個帕累托改進過程。“互聯網+金融”創新完全符合帕累托改進的情形——在不損害傳統金融機構及市場參與者利益的同時,至少給一個市場參與者帶來增量利益。“互聯網+金融”可以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從而挖掘市場潛力。
經過多年的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體系已經脫離技術性破產邊緣,銀行業整體資本充足率遠高于新巴塞爾協議的要求,壞賬率相對較低。但現有的大銀行體系、大保險體系和大基金體系的競爭活力有限、問題和矛盾突出、資源利用率低下、客戶需求得不到及時的響應等現象,都阻礙著行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有需求必有市場,互聯網金融將對提升傳統金融體系效率,改善金融生態,使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起到重要作用,激活現有金融體系下的參與者,整個行業的市場競爭力得到提升。
從用戶的角度來看,通過互聯網金融能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初始需求,并且隨著服務水平和標準的提升,用戶的需求會得到更大的挖掘,因此,不斷地在滿足與不滿足間無縫循環上升。這也印證了互聯網思維的本質,用戶需求是第一位的,只有迎合和挖掘用戶的需求,服務和產品才能會有市場價值和發展潛力,才能得到用戶和市場的認可,因此,變革就是在滿足和不滿足間慢慢衍生出來的。傳統的金融服務和產品已經過幾十年的熏陶,讓用戶變得既熟悉又厭煩,一成不變的產品、標準低下的服務、半死不活的流程、濃重不堪的土財主身份象征等“舊社會”的東西,已經無法讓用戶在體驗上得到滿足,更不會讓用戶對此表達好感。有需求必定會有回應,互聯網金融正是基于以上種種諸多問題和不滿而誕生的,雖然現在可能還沒有完全解決這些“舊社會”的東西,但這種思維和使命是不變的:滿足和提升用戶的金融需求。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最基本的功能是融通資金,滿足資金供需雙方的匹配(包括融資金額、期限和風險收益匹配)。以上需求可通過兩類中介進行:一類是商業銀行,對應著間接融資模式;另一類是股票和債券市場,對應著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模式。這兩類融資模式對資源配置和經濟增長有重要作用,但交易成本巨大,主要包括金融機構的利潤、稅收和薪酬。
因此,不管是金融提供者還是金融需求者,都渴望通過變革實現金融領域的大地震,讓金融秩序更加完善,讓金融產品更加齊全,讓金融服務更加高標準,讓金融行業更加有活力,這些都是需要互聯網金融去改變和創造的。
要分析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模式,可以從互聯網本質的互聯網思維來探尋該問題的結果。互聯網思維的一個關鍵要素,就是從用戶的需求出發去思考問題。那么不妨首先思考一下,用戶的金融需求是什么?
從用戶需求的角度出發,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滿足用戶的三大基本金融需求:投資、融資、支付。
投資需求:資金充裕的人想讓錢生錢(存款、保險也是投資的一種)。
融資需求:缺乏資金的人需要錢,融資則要付出成本(如借貸的利息和手續費),其實是用錢買錢。
支付需求:金錢的流動。
互聯網金融模式也是伴隨著最初的金融需求發展起來,根據現有的互聯網金融活動來看,主要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有五大類:支付結算、網絡融資、虛擬貨幣、渠道業務和資訊服務。根據具體的細分金融活動衍生出7 種類型產業集群,分別為第三方支付、P2P 貸款、眾籌融資、電商小貸、虛擬貨幣、金融網銷和周邊產業,具體見表1 所列。
從互聯網金融發展歷史時期來看,互聯網金融各主要模式處于不同的活躍時期,有處于萌芽期的眾籌,也有處于成熟期的支付結算,也有經歷大發展后處于調整期的P2P,如圖1 所示。
對于互聯網金融將走向何方這個問題的思考,需要借鑒先進國家——美國的經驗模式。從美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歷程來看,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是競爭與融合并存的關系,但融合是主流,也就是互聯網金融會伴隨著傳統金融的發展而相互依存、相互提升,最后兩者之間的界線將會被模糊化。但我們也看到美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歷程中對傳統金融機構產生了較大的沖擊,特別是加劇了金融脫媒2所謂金融脫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況下,資金供給繞開商業銀行體系,直接輸送給需求方和融資者,完成資金的體外循環。隨著經濟金融化、金融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商業銀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對降低,儲蓄資產在社會金融資產中所占比重持續下降及由此引發的社會融資方式由間接融資為主向直接、間接融資并重轉換的過程,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對商業銀行形成了一定的壓力。但是美國的大型商業銀行都能夠主動地通過基礎信息網絡的升級、有針對性地推出互聯網金融服務、開展具有競爭力的金融創新或者直接并購新興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等多種途徑,有效地化解互聯網金融模式對行業和自身的沖擊所帶來的負影響。以上這些其實在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也在不斷演化,很多模式也在越來越趨向更加合理和科學,也可以通過借鑒先進經驗實現更好的融合和創新。通過分析美國經驗可以發現,互聯網金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給傳統金融模式帶來沖擊和威脅,而程度的強弱主要還是取決于傳統金融機構是如何應對和變革的,傳統金融機構完全有能力在與互聯網金融的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畢竟它們具有先入為主和一脈相承的先天優勢。

表1 互聯網金融模式

圖1 互聯網金融各模式所處不同時期
隨著電子商務的大踏步發展,2012年開始大熱的大數據也得到了更大的進步和演化,圍繞大數據也做了很多創新,大數據的運用不斷被開發出來,學者、企業、政府等層級的相關人員也越來越關注大數據的經濟效應。
2015年CEBIT 展會(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的主題口號是:D! conomy。“移動性”、“社交化”、“大數據”、“云計算” 等這些曾經新潮時尚的詞語紛紛往后站,“數字為始,經濟為主”這個口號的內涵是:不是實體經濟要互聯網標志化,而是互聯網必須深入實體經濟內部。從這個口號可以看出,“互聯網+”要實現真正的回歸本源,必須要與實體經濟相契和,只有把數據轉化為生產力,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互聯網+”。
擴展到金融業領域,其實也是一樣的。互聯網企業促進金融和金融企業轉型升級,最后根本的目的還是需要回歸到實體經濟中,這樣的互聯網金融才能走得更遠,才能支撐企業和國家的數字經濟發展。因此,寄予厚望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更應該注重互聯網金融背后的數字經濟的價值:立足于金融服務,融合互聯網技術,挖掘數字經濟價值,推進金融業進步。
[1]王達.美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及中美互聯網金融的比較——基于網絡經濟學視角的研究與思考[J].國際金融研究,2014,(12).
[2]阿里研究院.阿里研究:“互聯網+”研究報告[R].2015.
[3]張明,楊曉晨.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現狀、緣起與風險[J].金融市場研究,2014,21(2).
[4]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
[5]謝平,鄒傳偉,劉海二.互聯網金融手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