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傳芝
(山東省沂水縣龍家圈鎮畜牧獸醫站,山東沂水276400)
大群養雞,特別是高密度飼養,往往會出現雞相互啄羽、啄肛、啄趾、啄蛋等惡癖。在開產前后,經常會發生啄肛。啄癖會導致雞著羽不良,體熱散失,采食量增加和飼料轉化率降低。在肉用仔雞中,互啄可導致肉仔雞皮炎及組織損傷,嚴重還可導致死亡,造成大量的經濟損失。
這是最常見的互啄類型,指雞啄食其他雞的羽毛,特別易啄食背部尾尖的羽毛,有時拔出并吞食。主要是進攻性的雞,啄怯弱的雞,羽毛脫落并導致組織出血,誘發啄食組織使雞受傷被淘汰或死亡。有時,互啄羽毛或啄脫落的羽毛,啄的皮肉暴露出血后,可發展為啄肉癖。
啄羽不利于雞的福利和飼養成本,啄羽后形成的“裸雞”需要多采食20%的飼料來保暖。有資料顯示,每減少10%的羽毛,雞每天需要多采食4 克的飼料。好動或者戶外散養的“裸雞”需要更多的飼料。
在育成雞群中的啄羽常被低估。在成年雞身上,經常可以看到光禿的區域,但是,對于成年雞,只能在雞后背觀察到一些覆羽,可以通過突出的絨羽與濃密的尾羽來識別。褐殼蛋雞比白殼蛋雞明顯,因為白色的絨羽在褐色覆羽的下面。真正的光禿區域在育成階段比較少見,如16 周齡時有20%的母雞的絨羽可以看見,到30 周齡時,雞群中的大部分雞會出現光禿區域。

常見于高產小母雞群,往往始于雞尾連接處,繼續啄食直到出血。對于小母雞,通常在小母雞開始產蛋不幾天后發生,大概與其體內的激素變化有關,產蛋后子宮脫垂或產大蛋使肛門撕裂,導致啄肛。
啄羽和啄肛相殘是雞福利降低的主要信號,啄羽導致采食量增加,啄肛相殘導致損失。一旦啄羽和啄肛相殘在雞群中發生,很難被消除,因此預防是主要的手段。啄羽首先發生在雞后背和尾基部,“裸雞”更容易造成損傷和感染。相殘是指啄食其他死雞或活雞的皮膚、組織或器官,泄殖腔區域和腹部器官是雞傾向于啄食的主要部位。
主要是飼養管理不當造成,鈣磷不足等因素亦會導致啄蛋癖。
常見于家養小雞,因饑餓導致。小雞會因料槽太高而無法采食,膽小的雞,因害怕進攻性強的雞而無法接近食物,會導致啄趾。采食擁擠或小雞找不著食物會啄自己的或相鄰雞的腳趾。
雞的天性喜歡在地上覓食,如果地面上沒有它們感興趣的東西,如飼料、墊料,將尋找可供它們啄食的東西。
育成階段缺乏墊料;日糧中缺乏纖維素、礦物質或氨基酸;被紅螨引起的慢性胃腸道刺激;雞舍環境差,明亮的日光;煩躁和應激;太強的光照強度都會引起啄羽。
母雞產蛋時,部分泄殖腔同時翻出。有大量腹脂的母雞產蛋時把泄殖腔翻出更多一些;產窩外蛋的雞翻出泄殖腔,容易被其他雞啄肛;產蛋箱中的光線太強,產蛋時泄殖腔翻出,成為啄肛的目標;飼料中缺乏營養(蛋白質、維生素或礦物質);受傷雞成為相殘的目標;雞群整齊度差,體重太輕的雞是首先的受害者。
3.1.1 斷喙前
時間恰當:雛雞斷喙可在1~12 周齡進行,但最晚不能超過14 周齡。對蛋用型雞來說,最佳斷喙時間是6~10日齡。炎熱的夏季,應盡量選擇在涼爽的時間切喙。
用具合適:用于斷喙的工具,主要有感應式電烙鐵、剪子與烙鐵,最合適的工具首選電熱式斷喙器,方便、實用,但要注意調節好孔徑,6~10日齡使用4.4 毫米孔徑,10日齡以上,使用4.8 毫米孔徑。
減少應激:為減少應激,加快血液凝固,斷喙前3~5 天,應在飲水中添加0.1%維生素C 及適量抗生素,在每千克飼料中添加2 毫克維生素K。同時,斷喙應與接種疫苗、轉群等工作錯開,避免給雛雞造成大的刺激。
器械消毒:斷喙器在使用前,必須認真清洗消毒,防止斷喙時造成交叉感染。
3.1.2 斷喙時
適當訓練:參加斷喙的工作人員,一定要認真負責、耐心細致。對于斷喙的操作程序,要進行適當的訓練、安排和調節,讓抓雞、送雞、斷喙形成流暢的程序。
動作輕柔:捉拿雛雞時,不能粗暴操作,防止造成損傷。斷喙時,左手抓住雛雞的腿部,右手將雛雞握在手心中,大拇指頂住雞頭后部,食指置于雛雞的喉部,輕壓雛雞喉部使其縮回舌頭,將關閉的喙部插入斷喙器孔,當雛雞喙部碰到觸發器后,熱刀片就會自動落下將喙切斷。
操作準確:斷喙時,要求上喙切除1/2,下喙切除1/3。但一般情況下,對6~10日齡的雛雞,多采用直切法,較大日齡的雛雞,則采用上喙斜切、下喙直切法,直切斜切都可通過控制雛雞頭部位置達到目的。斷喙后,喙的斷面應與刀片接觸2 秒鐘,以達到灼燒止血的目的。
避免傷害:主要注意四點:一是不要烙傷雛雞的眼睛,二是不要切斷雛雞的舌頭,三是不要切偏、壓劈喙部,四是斷喙達到一定數量后應更換刀片。
3.1.3 斷喙后
注意觀察:斷喙后要保持環境安靜,注意觀察雞群,發現有雛雞喙部流血時,應重新燒烙止血。
防止感染:斷喙容易誘發呼吸道疾病,故斷喙后應在飲水中加入適量抗生素進行預防,可選用青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等,平均每只雛雞1 萬單位,連續給藥3~5 天。也可飲用0.01%高錳酸鉀溶液,連用2~3 天。
加強管理:斷喙后要立即給水。斷喙造成的傷口,會使雛雞產生疼痛感,采食時碰到較硬的料槽底上,更容易引發疼痛。因此,斷喙后的2~3天內,要在料槽中增加一些飼料,防止緣部觸及料槽底部碰疼切口。
及時修整:12 周齡左右,要對第一次斷喙不成功或重新長出的喙,進行第二次切除或修整
3.2.1 移出被啄的雞
把被啄的雞移走,在雞身上噴灑一些難聞的物質,如機油、煤油等,使其他的雞不愿再啄它,這是最簡單的辦法。如果不快速有效的干涉,啄羽將發展成一個嚴重的問題。
3.2.2 降低飼養密度
這是許多啄羽的主要誘因,建議土雞、黃雜雞、蛋雞在0~4 周齡,每平方米最多不能超過50只,5~8 周齡每平方米不能超過30 只,9~18 周齡每平方米不能超過15 只,18 周齡上產蛋雞籠養,應按籠養規格飼養密度。
3.2.3 籠養飼喂
雛雞階段,盡可能的讓雞在紙上或料盤里吃料。要提供干燥和疏松的墊料或可供挖刨的干草,以轉移母雞的注意力。定期撒谷粒或粗糧以吸引雞的注意力,懸掛繩子、啄食塊、玉米棒、草等,定期給它們一些新鮮的玩具。
有條件的,將地面平養移至籠養系統,可減少啄羽。籠養雞的啄羽較少發展為互啄;在籠養系統中,階梯型的比重疊型的互啄率高,可能是前者光照強度較高之故。
3.2.4 光照強度
光照強度過強也是互啄的重要誘因,昏暗的光線可以降低啄羽和啄肛。雞舍內光照變暗,可以使雞變得不活躍。第1 周雞舍可以有40~60 勒克斯的光照強度,產蛋期的光照強度也可達20~25 勒克斯。其他時間光照強度不要超過20 勒克斯,簡言之,如果燈泡離地面2 米,燈距間隔3米,燈泡的功率不能超過25 瓦/個。
盡管不知道確切的原因,但是紅光可以控制啄肛。紅光降低光照強度,同時降低雞的活躍性。然而,紅光和穩定的光照強度也可以使雞變得更加具有攻擊性。
確保順利轉群,不能讓已經適應黑暗的雞群突然進入光照充足的雞舍。轉群前后,開燈和關燈的時間、飼喂規律等要保持不變。
3.3.1日糧調整
在配方設計方面,為了迎合銷售的需要與成本的限制,許多人已習慣做玉米-豆粕型日糧,蛋白質原料只有豆粕。據有關資料記載,如果一直使用豆粕作蛋白源,會導致雞體內性激素(雌酮)的變化,引起啄斗,在配方中可以加入2%~3%的魚粉、3%~6%的棉粕予以防止互啄,但一定要注意將棉粕用直徑1.5 毫米的粉碎篩粉細,以免棉殼卡堵小雞食管;粗纖維含量太低,可能是引起互啄最常見營養因素,而且是最容易在配方上忽略的因素,許多配方中粗纖維含量不到2.5%。據經驗,3%~4%的粗纖維含量可以有助于減少互啄的發生,這與粗纖維能延長胃腸的排空時間有關。在一般的配方中,3%~6%的棉粕加上1%~3%的統糠或8%~15%的洗米糠可以基本達到要求,但一定別忘記添加1%~3%的油脂,否則,代謝能達不到需要;我們都知道,氨基酸特別是含硫氨基酸的不足是引起互啄的原因之一。那么,到底需要多少氨基酸呢?建議在設計配方時0~4 周齡蛋氨酸含量大于0.42%,含硫氨基酸大于0.78%,4 周齡后蛋氨酸含量應大于0.38%,含硫氨基酸大于0.7%,這是防止互啄的基本量;至于鈣磷等礦物質及其他微量元素和鹽的設計,一般不會缺乏,由于它們的缺乏而引起互啄情況很少見;某些維生素的缺乏(如維生素B1、B6等)也會引起互啄,許多廠家在設計配方時往往添加有足夠量的維生素,但為什么又會出現缺乏呢?這很大程度上是與維生素的貯存與使用方法不當有關。例如,在夏天,未用任何降溫設施而貯存二三個月以上,與氯化膽堿、微量元素、酸化劑、抗氧劑、防霉劑等物質混合后而不及時使用,使得維生素大量被破壞而引起互啄。
3.3.2 切勿喂霉變飼料
3.3.3 改變粒型
顆粒料比粉狀料更易引起互啄,所以,在蛋雞料中,宜做成粉狀飼料而非顆粒料,并提供足夠量的高纖維原料。
檢查飼料中的營養水平,提供額外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調暗光線或使用紅光燈。
如果在墊料上飼養的雞群的情況越來越差,嘗試使用雞眼罩(眼鏡)。但從動物福利角度來說,不推薦使用這種方法。
每天移除弱雞、受驚嚇的雞、受傷雞和死雞。
控制蛋重,因為產大蛋會引起泄殖腔出血。
調暗光線或使用紅光燈。
提供如啄食塊和粗糧等可以啄食的東西。
如果啄肛與飼料有關,告訴飼料供應商,如果有必要,要求他們運送新的飼料。
斷喙會給雞造成極大的痛苦。為了減輕雞的痛苦,可以給雞帶眼罩,防止發生啄癖。
雞眼罩又叫雞眼鏡,是用佩戴在雞的頭部遮擋雞眼正常平視光線的特殊材料。使雞不能正常平視,只能斜視和看下方,防止飼養在一起的雞群相互打架,相互啄毛、啄肛、啄趾、啄蛋等,降低死亡率,提高養殖效益。
開始配戴雞眼罩時,先把雞固定好,先用一個牙簽或金屬細針在雞的鼻孔里用力扎一下并穿透,如有少量出血,可用酒精棉擦拭。左手抓住雞眼鏡突出部分向上,插件先插入雞眼鏡右孔后對準雞鼻孔,右手用力穿過雞鼻孔,最后插入鏡片左眼,整個安裝過程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