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必遷,任煥平
(雅安市農業局畜牧發展中心,四川雅安625000)
川西山地擁有大量的林地,近年林下養雞產業得到較好發展,林下養雞既可充分利用林下空間和草蟲等資源優勢,同時雞糞作為優質肥料供林木有效生長,產出的林下放養雞由于口感、風味較好,深受消費者歡迎,市場行情較好。但是在實際生產中,對放養林地坡度選擇過大的誤區,導致雞的放養距離和活動范圍大為縮小,放養效果較差,未能起到充分利用林下蟲草資源的目的,而距離圈舍較近的放養區域植被破壞嚴重,糞污較難完全消納,糞污污染和環境衛生安全的風險大為增加。本試驗選取川西山地中典型竹林地不同坡度進行雞林下放養,通過測定放養期育成情況、生長情況以及攀爬放養情況,綜合判斷較為適合的放養林地坡度,供林下養雞生產者參考。
在川西山地典型區域的雅安市行政轄區內共計選擇平均坡度分別為15 度、20 度和25 度的3 個不同坡度竹林地(林地的海拔、水源、林下植被、通風、陽光等自然環境相近)。
每年2 個批次進行雞放養工作,每一批次雞放養時間為3 個月。分別從4月份對45日齡選定的草科雞(雅安優良雞地方品種)進行林下放養到7月份結束,8月份進行第二批次雞林下放養到11月份結束。每個試驗小區分為6 個輪牧小區,一個輪牧小區放養15 天。
每個場地選擇草科雞作為放養雞種(公母各半),每個試驗雞放養群體數量控制在約500 只,每個林地放養密度控制為50 只/畝。

試驗雞先行育雛,25~30日脫溫,轉入放養雞舍進行適應性飼養15~20 天,45日齡開始進行林下放養,并進行必要的放養調教、補水、補料等飼養管理,飼料都為同一廠家育雛和放養期的配合飼料。
1.5.1 雞的攀爬放養性能
放養1 個月后第一周每日上午放養2 小時后同一時間段觀察試驗雞群離補飼距離30 米以外的雞只占全群雞只比例、離補飼距離60 米以外的雞只占全群雞只比例。
1.5.2 雞的生長性能的測定
育成率:記錄試驗雞群林下放養期死亡只數,計算試驗雞群的育成率。
增重:測定開始放養和結束放養的雞體重,計算放養期間的體增重。

表1 不同放養林地坡度對放養期雞群的攀爬性能的影響
料重比:記錄放養期間補料的數量,結合雞體增重計算料重比。
不同放養林地坡度對放養期雞群攀爬性能的影響見表1,可知川西山地試驗林地坡度15 度的試驗雞群的30 米以外和60 米以外的分布比例最大,分別為61.24%和38.71%,都極顯著高于林地坡度20 度和25 度的30 米以外和60 米以外的放養雞群分布比例(P<0.01);20 度坡度林地30 米和60 米以外放養雞群分布比例顯著高于25 度坡度的林地的分布比例(P<0.05),但差異未達到極顯著的水平(P<0.01)。
不同放養林地坡度對放養期雞群育成率的影響見表2,可知川西山地試驗林地坡度15 度的試驗雞群的放養期育成率達到98.03%為最高水平,顯著高于林地坡度為20 度和25 的放養雞群育成率(P<0.05),林地坡度為20度的放養雞群育成率顯著高于林地坡度25 度的育成率(P<0.05)。

表2 不同放養林地坡度對放養期雞群育成率的影響
不同放養林地坡度對放養雞增重和料重比影響見表3,可知放養雞初始放養體重、結束放養體重以及放養期體增重在不同坡度林地放養差異都不顯著(P>0.05)。15 度坡度林地放養雞的料重比最低,為3.01,與20 度和25 度坡度林地的放養雞料重比相比,分別顯著降低4.31%((P<0.05))和8.30%(P<0.05),20 度坡度林地放養雞料重比顯著低于25 度坡度林地的放養(P<0.05)。
本試驗考察川西林地坡度15 度、20 度和25度的放養雞攀爬能力、育成率、體增重、料重比等相關指標,表明試驗雞群在15 度坡度林地放養,30 米以外和60 米以外雞群分布比例最高,試驗雞群在15 度坡度林地更善于攀爬放養,相應采食林地蟲草料機會和數量增加,料重比最低,起到節約飼料的補充量,育成率表現為最佳。而關于林下放養雞林地坡度的報道僅限于較為籠統和宏觀的表述,謝良平等(2003)認為放養林地坡度以30 度為宜,盧雙秀等(2010)和韓軍梅(2014)則認為放養雞林地坡度選擇不超過25 度為好,但是都為涉及具體篩選研究。綜合考慮川西山地林地資源坡度現狀,采用地方雞種放養最佳放養坡度為15 度。

表3 不同放養林地坡度對放養雞群增重和料重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