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然
“金九銀十”中隨著麥穗垂頭、天高云淡,又到一年藝術圈的秋季熱潮。北京、上海作為國內兩個當仁不讓的文化“圣地”,幾乎“天天都有活動,周周有展覽”,藝術愛好者們真可謂忙得馬不停蹄,其中當然不乏近年來熱度漸漲的“藝術設計”板塊。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作為一直以來的一種設計思路,也隨之越發常見于人們視野中。
藝術設計風漸盛
2015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于9月8日至13日舉辦,全球30多家頂級畫廊和設計機構齊聚上海西岸,傳達“藝術引領生活,設計走進生活”的博覽會理念。緊隨其后的是,以“大設計·新常態”為主題的2015上海設計之都活動周,比往屆設計周更加突出跨界創新實踐—核心活動“設計城中城”圍繞四大板塊展開:設計與時尚生活、設計與智能科技、設計與傳統手工藝、設計與綠色生態。其中在設計與傳統手工藝的板塊中,滬上知名設計師李鴻雁與公益組織“稀捍行動”聯手,將藤編和古老的阿壩羌繡手藝結合起來,設計了獨一無二的羌繡藤椅。從一襲旗袍、一塊云錦,到源自自然,經巧手打造的各種物件,感受歷經歲月重重洗禮后,仍在不斷生長,在文化傳承、美學沉淀、工藝延續等方面,手工藝都對當代設計師有很大啟發。
在北京,2015北京國際設計周更是注重從設計的角度闡釋“非遺”的當代轉化。本屆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曾輝表示,希望借助這樣的活動,把優秀的、富有人文精神的非遺、民間手工融入當代設計。而當代藝術家鄔建安則認為,今天人們更容易將傳統文化當成異國情調和裝飾品,這與在非遺中生活的人的體驗是不一樣的。“在面對非遺的時候,我們有愛,也有傷痛感?!?/p>
近年來,隨著藝術設計在展覽展會中的地位比重逐漸增大。2015年藝術北京首次增設了設計館。藝術北京品牌總監李孟夏表示:“今年的藝術北京除了展館規劃,服務細節,以及大量新藏家進入藝術購買的趨勢深受贊譽之外,第一次出現在藝術北京的設計館也成為今年博覽會的亮點。設計館中‘中國日常生活美學設計展’單元,將日常生活美學這一主題分為衣食住行四個單元,引起廣泛共鳴和討論熱潮?!倍鶕P者觀察,在其中有兩個品牌體現了“中國風”元素。
消費與藝術交融
據了解,幾乎當每一個展覽展會中有藝術設計單元參與時,其人氣都不會差,常常可見舉家出動、甚至推著嬰兒車逛展覽的家庭。藝術設計作品作為能帶回家并兼具藝術價值與使用價值的作品,正逐漸受到國內中產階級的鐘愛。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觀眾和消費者群體越來越細分,很多年輕一代中產階級消費者沒有任何傳統審美的桎梏,他們的視野非常國際化。因此也對藝術家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尤其是在當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相結合時。
隨著市場的關注度逐漸提高,像宋濤、王善祥等一批設計師逐漸走出原本的圈子,漸為大眾所熟知、認可。在今年5月舉辦的“簡單生活:‘無用’之美—保利藝術設計拍賣回顧展”上,宋濤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他的設計作品大多用木材和金屬及亞克力為材料,意在使詩人重新發現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中美輪美奐的造型藝術及其所具有的身后生命力。而王善祥的“悟凳”,用老榆木的材質融入中國傳統家具的榫卯結構,達到寧靜與張力的結合。
消費者的認可與藝術家的努力共同塑造了藝術設計作品市場的如火如荼。從藝術北京設計館的大獲成功便可見一斑。李孟夏坦言,本屆藝術北京的90%以上的參展商都有交易,其中選擇以藝術北京設計館為第一次亮相的家居造作品牌得到了大量的媒體傳播及交易訂單。鑒于市場的肯定,他表示2016年,藝術北京將更進一步甄選全球重要的設計作品,也將繼續關注和扶持中國設計力量。
文化自信的回歸
有市場分析人士指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乃至2000年后,在社會經濟亟待發展的時期,國人在學習西方國家技術的同時,也引入了不少外來的文化、品味。那時候人們穿著墊肩的風衣與牛仔褲,出入迪斯科,出口帶英文,便引以為時尚。家具環境也由傳統風格家具逐漸轉變為西式的北歐風、美式田園等樣例。
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中國在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深深根植于每一個國人基因中的傳統文化思想開始覺醒。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與文物藝術品市場快速發展的同期,國學教育、傳統禮儀復原等課題也漸受重視。而今,不少年輕一代中稍有經濟基礎的人幾乎都會定期參觀博物館,參與國學講座,乃至佩戴珠玉手串、服裝帶有傳統紋飾等。
以上種種,都體現了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傳統和內在價值的認定與信念,是一種文化自信的回歸。基于此,藝術設計在家具變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帶有中國風的設計作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普通家庭生活中,也就成為情理之中。
而這種文化自信的回歸也正在慢慢影響世界范圍內的藝術風向。例如今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辦的展覽“中國:鏡花水月”,展現了中國元素對西方時尚的影響,以至于成為大都會參觀人數最多的展覽;中國元素也在近兩年越發多見于各大時裝周上。隨著“中國風”的傳播,文化自信由內在激發,在個體中傳播,波及國內市場包括藝術設計在內的每一個文化領域,成為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