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拉 王嘉祎
繼去年秋季在上海成功舉辦首場“中國當代設計”拍賣并收到極佳反響后,佳士得在10月24日舉槌的上海秋拍中推出了“中國及亞洲當代設計”專場,呈現35件精選自亞洲藝術家的獨特當代設計藝術品,并聚焦“藝常生活”這一主題。佳士得高級副總裁、上海佳士得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國際總監羅拉女士在北京預展現場告訴《中國收藏》記者,一件中國當代設計作品對于中國的藝術史、未來的藝術發展及藏家自身的意義,比投資更重要。
《中國收藏》:在這次拍品的選擇上,佳士得的考量更傾向于實用還是審美呢?
羅拉:此次我們在選擇“中國及亞洲當代設計”的拍品時,會保證它們既在日常生活中具實用價值,也有美學上的審美價值。從整體上說,我們的關注點并不在于風格,而是在于品質。你能看到這次的拍品每件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而且背后都隱含著一些內在的故事,同時它們也有一個共同點—形質與結構的簡潔、純粹。
因此,我們想要突出的正是這些當代設計作品背后所隱藏的卓越的材質和制作工藝。如果我們在整體風格上過度強調華麗感,反而會掩蓋了它們在內在品質上的一些優勢。
《中國收藏》:當代設計這一門類在中國的拍場上還是很新鮮的,那么對于有興趣收藏這些作品的中國藏家,您能否給出一些建議?
羅拉:首先,我會問他們一個問題:這些當代設計作品是否讓你感到自在?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如果你買下它們,那么就意味著今后的每一天你都會同它們生活在一起,進行日常互動,并從中汲取能量,讓自己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因此,談到當代設計的收藏,首要的問題就是藏家對于這些作品是否帶有一種激情,以及他們個人的品位如何了。
此外,我也特別建議:請千萬不要把眼光局限在投資的層面上。
《中國收藏》:據您了解,目前收藏中國當代設計作品的中國藏家群體有什么特點嗎?
羅拉:從去年的經驗來看,關注中國當代設計的藏家來源非常多元化。有很多藏家本身做的是瓷器、紅酒、珠寶,或者印象派等等品類的收藏,但他們都對中國當代設計非常的感興趣,實際上這也正是我們推出的這一品類的魅力所在:能夠給藏家們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感受中國當代設計內在的魅力。
《中國收藏》:國內對于中國當代設計這一門類普遍還是覺得比較陌生的,您認為我們應如何去鑒定和賞析一件中國當代設計作品呢?
羅拉:對于如何鑒賞一件當代設計作品,我的第一個建議還是關注這些拍品本身的品質、材料和工藝。另外,中國當代設計拍品反映的應該是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的精髓。事實上,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并沒有一個非常鮮明的斷層,兩者是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我們所需要的就是這些拍品能夠實現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的互動與對話。
比如我們今年的拍品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對漆器的強調。通過這些漆器拍品,我們想展現出一個未來的走向。因為有一些藝術家多年來都在使用傳統的工藝和材質去制作漆器,所以此次在對藝術家提出委托的時候,實際上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挑戰。我們會要求他們使用碳纖維這一高科技材料來制作漆器。對這些藝術家來說,這也是一個全新的體驗。他們也可以通過這一體驗揭示出自身的未來發展方向。
《中國收藏》:對于此次上拍的中國當代設計作品,您有怎樣的期望?
羅拉:我們寄托在中國當代設計拍品上的期望,就是能夠一步一步地傳承中國的傳統,并對中國藝術史做出創造。
這次上海秋拍有一件拍品是一對碗,碗里面的圖案是由藝術家丁乙直接在瓷胎上繪畫的。之前丁乙往往以畫布作為媒介,在瓷胎上作畫還是他第一次嘗試。當時我和他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我和他說,如果他能夠成功完成瓷胎繪畫的話,這對他個人來說是個很重要的時刻,對于中國藝術史來說也可能會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因為在西方藝術史上,畢加索、夏加爾等等耳熟能詳的藝術家都曾經在瓷胎上作過畫,但在中國卻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最終丁乙創作完成之后,我發現其效果非常的精彩。
最后,我建議藏家要思考的問題就是:一件中國當代設計藏品對于你個人、中國的藝術史和藝術發展而言,是否具有特別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