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蒙
92年前,中國政壇上演了一出曹錕賄選總統的鬧劇。隨著時間的遠去,這段歷史已逐漸被人們淡忘了,而我收藏的一副祖父丁佛言的書法作品,卻成為這段歷史的一個文獻輔證。
我的祖父丁佛言是民國初年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古文字學家和書法家,曾任國會議員、立法委員、立法委員會主任和總統府秘書長。1923年,我祖父寫下了一副十三字書法對聯:
四十歲已無聞,到此日況將半百。
五千元真可惜,從今后不值一文。
對聯的由來還要從曹錕賄選總統的一段歷史舊案說起。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中直系獲勝,黎元洪再次被抬出來當了總統。與前次一樣,黎元洪仍是傀儡,權力操縱在曹錕、吳佩孚手中。布販子出身的曹錕,攜戰勝奉系之威,大權在握,氣焰熏天,已不甘心做一個幕后統治者,他也要走上前臺,過一把大總統的癮。只不過與袁世凱不同,袁世凱靠的是赤裸裸的武力脅迫,曹錕用的是武力為后盾的金錢開路。
1923年6月,經過“逼宮奪印”,當了一年總統的黎元洪被迫辭職,一曲賄選大戲正式開場了。
賄選需要錢,1923年6月2日,北京有報紙登載了錢的來源:“曹錕謀選總統,直系所屬,自督軍省長以下均各派報效大選經費,其額數多達數十萬。”
總統由議員選舉產生。當時議員的月薪是每月320元,曹錕賄選開出的支票為每人5000塊銀元。賄選中全部支出包括政黨補助費、特別票價費、普通票價費、制憲會議出席費、議員冰、炭、節敬費等共計1350萬元。
10月1日,曹錕手下邀在京議員談話,分發賄選支票。10月3日就有議員持支票照片到檢查廳控告曹錕手下違法行賄,司法部門卻不予受理。10月5日,在勉強湊夠法定人數后,經過選舉,曹錕以590人簽到、480人贊成當選總統。這些參選議員因為拿了曹錕的賄選支票而被稱作“豬仔議員”。
丁佛言的政治主張是聯邦制憲,對軍閥橫行深惡痛絕。在黎元洪復出繼任總統后,曾邀丁佛言進京參政,并有委其組閣出任總理之意。丁佛言已經看穿了曹錕的陰謀,知道黎元洪仍無法擺脫傀儡地位,拒絕了邀請。1922年8月1日召開國會,丁佛言以參議員身份進京參會,臨行前致書黎元洪:“余此次專為列席憲法會議,不問其他。”
隨著時局變動和曹錕手下動作的加快,曹錕要當總統的野心已路人皆知。丁佛言看到自己聯邦制憲的主張已漸成泡影,又不愿被賄選的濁流所裹挾,便萌生了退出政壇之意。國會大選前,他與另一位國會議員湯斐予一起毅然辭去議員職務。
選舉總統日臨近,曹錕手下開始向議員派發支票。丁佛言雖已辭去議員職務,考慮到他在國會中還有一定影響,也有通過他拉攏山東籍議員之意,曹錕手下仍送來5000元的支票。丁佛言將其拒之門外。
賄選后,曹錕雖然爬上了總統寶座,卻遭到了舉國一致的聲討。丁佛言既憤于軍閥橫行、為所欲為,又失望于議員們的政治氣節和品德操守,揮毫寫下了上面這幅對聯。
丁佛言以篆、隸享譽書壇,書法給人以力透紙背之感,世人有“金剛杵”之譽。也許是受其創作背景的影響,抑或是情感所系,在我看來,這幅作品更有一股雄渾凝重之氣。
對聯落款為還倉室主,還倉室是丁佛言1922年回鄉隱居時向本家臨時借住的一個原為庫房的院落,以還倉室主為號,隱約含有退出政壇之意。實際上,自賄選事件之后,丁佛言也確是退出了政壇,開始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書法和古文字學研究中。
賄選之前,曹錕曾邀請丁佛言幫助制定《中華民國憲法》,遭到拒絕,選舉前丁佛言登報辭去議員之職和拒收支票又是公然對抗賄選,因此遭到曹錕的忌恨。1924年8月,曹錕以“似有嫌疑”之名將丁佛言關入獄中。丁佛言將在獄中完成了學術著作《說文古籀補補》的校訂工作。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曹錕被趕下臺。當時,報上競相登載的兩大新聞是驅逐溥儀出宮和釋放丁世嶧(丁佛言名世嶧)出獄。
轉眼90年過去了,丁佛言的政治生涯、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都受到了社會認可。
丁佛言在臺灣也受到了很高的評價和肯定,這幅書法作品還有一段在臺灣出書的經歷。上世紀80年代初,我的五叔丁棣先生籌備出版丁佛言書法篆刻作品集《還倉室遺珍》。當時兩岸尚未實現“三通”,書信聯系都要通過香港熟人轉寄。當書稿即將殺青之際,得知尚有這樣一幅作品,考慮到它的創作背景和史料價值,臺灣方面不惜重新排版,也要將它收入書中。1984年,經過兩年多的籌備,《還倉室遺珍》在臺灣正式出版。該書由孔子七十二代孫、臺灣考試院院長孔德成題寫書名并題詩,著名學者楊展云先生作序,臺灣司法院院長黃少谷、臺灣國學大家毛子水、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江兆申和社會賢達、文化名人丁治盤、吳平、張益瑤、魏懋杰、丁云初等先生題字和鼎助。張益瑤先生的女公子張臨生女士,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著名的文物學家,當時尚是青年才俊、才華橫溢、博學淵知,在繁忙的工作和研究之余,為全書完成了釋文工作。在書中,這副對聯被放在了首頁的位置,可見其受重視的程度。該書出版后,被臺北故宮博物院、臺灣國立圖書館、臺灣立法院圖書館、臺灣師范大學、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所收藏。前不久,我在與臺灣的五叔通話中他還曾提到,當時出書頗為不易,那么多名人題詞、作序更是一時之盛,現在這些人多數都已作古,令人生出許多感慨。
過往的書法作品,或寫文人的閑情逸興,或書前賢的格言警句,以政壇大事為題材直接寫入書法的尚不多見,而事關90多年前曹錕賄選的,更是我見過的惟一一副。從這個意義上講,它不僅是一件藝術作品,更具有了一定的史料和文獻價值,同時也是一代文人操守、人格的體現和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