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維莉
電子產品用多了人會變笨
記者趙維莉
已經開學一個多月了,你的學習狀態找到了嗎?最近,本刊編輯部接到不少同學的電話以及信件,紛紛表示,自己好像情緒上患了重感冒,每天生活得無精打采,總會不自覺地想從兜里掏點什么,看點什么——沒錯,似乎離開了手機、電腦,你的生活都變得“了無生趣”,你可能患上了電子產品依賴癥!

手機、平板電腦這些先進的電子產品,早已成為很多中學生的日常“必備品”,看看公交車上、走在路上、快餐店里……似乎只要有中學生出現的地方,都會出現很多“低頭族”,可是他們是在學習嗎?
在記者接觸的三十名沈陽初高中學生中,無一例外都擁有一部智能手機,檔次也從千元左右的國產熱門機型,一直到價格昂貴的某水果品牌手機,在征得他們同意,記者翻看了他們的手機軟件列表,其中每機必備的是社交類軟件,其他的如視頻、照相、游戲軟件也是列表上的常客,只在三名同學的手機上看到了幾個時下流行的英語單詞或是英語聽力軟件,但他們也表示這些軟件也只是充充門面,自己“沒有時間去用”。在這三十名同學中,表示出門第一件事兒就是要先確定手機是否隨身攜帶的有26人,他們表示如果發現沒帶手機出門,自己一天都會感覺很慌張,心里沒有底兒。而且就算學校三令五申地表示不支持或是嚴令禁止不準將手機帶入學校,同學們也會偷偷地將手機帶在身邊,更是有超過一半的同學因為上課或自習時使用手機而被批評。在他們看來,手機等電子產品已然成了他們休閑娛樂時最好的玩伴,甚至已經代替父母,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電子保姆”。
針對越來越多的孩子對電子產品的沉溺,甚至無法自拔的情況,心理專家王穎老師指出,如果只是消遣娛樂,偶爾使用電子產品看看視頻打打游戲,是一個比較不錯的放松渠道,甚至可能會促進你的智力開發,但是如果一旦形成依賴,那么危害不容小覷。
“很多家長在給孩子購買電子產品,或是孩子要求配備某種電子產品時,都會說廣告說了這個可以幫助學習,開發智力,但事實上很多產品并沒有廣告中說的那么神奇,而且有時它反而會降低使用者的主動思考和創造能力。”王老師說,同學們學習時除了通過感官來認識和理解事物外,還會在此基礎上去發揮自己的想象,讓自己的思維模式更加立體化,這就像我們在搭積木,實際動手操作會讓我們對空間的體會更加深刻,而如果只是在平面上進行的話,卻達不到這樣的效果。“所以,與現實的社會活動相比,電子產品的實用大多數時間只會將我們的思維局限于一個特定模式,不利于我們主動思考能力與創造力的發展。”
而使用電子產品另外一個隱患就是讓我們的注意力難以集中。“電子產品更注重畫面的展示,對我們的感官刺激更大,所以讓我們無法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現實世界。”王老師強調,尤其是一些熱衷于實用電子產品觀看視頻,或是打游戲的同學,可能并沒有意識到他們喜歡的視頻或是作品,在畫面變化上非常快,所以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下,他們的注意力也很難集中,尤其是在對自己沒有興趣的事物上,而將這樣的狀態放在學習方面,對于他們沒有興趣的科目,他們是很難集中注意力,長此以往當然會對學習有所影響。
而對于一些孩子已經習慣了在電子產品構建的虛擬世界,構建自己的人際圈的行為,王老師則表示這是最需要關注的,因為對這減少了我們與他人接觸的機會,缺少了傳統的同伴陪伴,讓孩子的社交能力無法得到提高。“很多人會說,我在網上與人交流也是可以的,為什么非要在現實中去交流呢?其實,網絡社交是非常有局限性的,我們與他人交往時,往往要通過對對方的面部表情變化、肢體語言的變化來得到他人的信息發聵,這可以幫助我們去洞察和理解他人的情緒,從而更好地幫助我們與他人形成良好溝通,促成友好關系。”而電子產品是無法達到這一需求的,所以王老師指出,更多使用電子產品去社交,并不利于同學們的情商培養。
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子產品配合著互聯網已經成了無所不能的代名詞,“很多同學已經習慣了使用各種搜索引擎去解決自己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本身沒有問題,但是過度依賴這樣的搜索,時間長了只會讓我們產生惰性,不再去主動思考。”王老師指出,不愿意積極主動思考,會讓我們停止探索的腳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單一,慢慢地就成了潛在的“宅男”“宅女”。同時,這種惰性也會導致我們在其他活動上難以激發濃厚的興趣,產生被動學習的問題,從而使我們庸庸碌碌,很難達到優異。
所以,從這一刻開始,放下你手中的電子產品,抬起頭看看你身邊的人,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走進社會,走進生活,讓我們在與人、與事的接觸中,找到樂趣,健康全面的成長。”采訪的最后,王老師給出了最中肯的建議。
編輯/趙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