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益敏 徐經緯
(湖南文理學院土木工程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建筑構造》課程作為高校建筑學、城鄉規劃、景觀設計等專業的專業基礎技術必修課程,主要針對建筑材料、建筑結構、建筑施工、建筑設備和建筑經濟五方面闡述城鄉建筑中常用施工工藝與藝術手法。城鄉規劃專業作為從“工學”門類——建筑學中分離的一級學科,《建筑構造》作為銜接課程在該專業中更顯突出。
由于地方院校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闡明其專業偏重點為能在城市規劃設計、城市規劃管理、決策咨詢、房地產開發等部門從事城市規劃設計與管理等方面。在課程教學中往往容易忽視與其他橫向課程間的聯系。
《建筑構造》作為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中唯一與建筑學橫向聯系的主干專業課程,在教學中往往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忽略與《城市修建性詳細規劃》、《城鄉景觀規劃與設計》等實踐課程的融合,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差,被動接受傳授的知識,掛科率相對較高。
地方院校的城鄉規劃專業《建筑構造》課程一般選用中建工出版社的《房屋建筑學》一書,教學重點主要在第四篇建筑構造,該部分的實用性強,主要講述建筑外圍結構和內部樓地層以及防水構造以及交通聯系等部分的施工構造等。一般采用理論講解和電子課件結合形式,但仍顯空乏,對建筑的解剖分析不夠,這部分知識也是導致考試掛科率高的重要原因。
由于《建筑構造》在教學大綱中屬于理論課程,教學中教師引導是主要形式,學生對課程中的重點難點參與少,教師不能充分了解學生需求,老師將知識通過課堂講授傳授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生只是知識傳承的工具缺乏對既有知識的批判精神、對新知識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且多媒體教學重視學生所看,弱化了動手能力的培養,沒有形成研究性教學體系。
改革原有的純理論教學模式,在最新的教學大綱中將原有的48理論課時更改為24+24的理論與課程設計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并與小區工地調研為展開,將《住宅修建性詳細規劃》與《建筑構造》結合教學,并結合研究性教學模式開發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提高課程的操作性。導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查閱與課題有關的議題;鼓勵學生批判性地思考已有的理論、結論及方法,提倡學生提出獨特的見解或設想,并完成富有個人創造性的工作。這樣的方式使得教師與學生都積極獲取更多知識,是雙向進制的教學方法。
研究性教學模式是提高學生方案能力與表達能力結合的方式,如我院《城市修建性詳細規劃與設計》與《建筑構造》可形成輔助研究性學習體系,我們并入研究性教學思考環節,帶動學生思考建筑構造中的材料、承重方式與《城市修建性詳細規劃與設計》的聯系,通過自我探索、自主學習的獨立的個性化的學習方法,找出重點,化解難點,深化理論學習成果,同時學會與他人合作,提高課堂的活躍度,共同研究、交流、討論方案,取長補短,集思廣益,這樣做可以少走彎路,共享創造性勞動成果。改革原有的固定學分,補充一部分給采用研究性學習完成課題研究的學生。這種學習形式不僅限于城鄉規劃專業學生,還可與其相關學科間形成互動,增進學術活動頻率,提高研究成果質量 (圖1)。

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 、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而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其他人 (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的建構知識理論體系的方式而獲得。將建構知識理論體系的理念貫穿相關學科領域課程理論與課程設計,學生通過這些課程建立高年級與低年級之間的“一幫一”的互動交流體系,教與學不再局限于“班級制”、“學分制”,鼓勵學生參加課余創新競賽,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成果。
《建筑構造》課程的改革是探索城市規劃復合型和創新型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式,在課程教學中融入研究性教學并構建理論知識體系提高學生認知與理解能力有較強的指導作用。此類方法可用于城鄉規劃專業其他理論課程的教學。
[1]陳錦富.城市規劃專業研究性教學體系建構[J].城市規劃2009(6):18-23
[2]徐穎.國外研究性大學教學與科研互動經驗及借鑒[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6):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