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樣 陳劼 李惠 王劍蓉
[摘要] 目的探討胃腸間質瘤的免疫表型及c-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長受體α(PDGFRA)基因突變狀態。方法應用免疫組化SP法檢測110例CIST中Dog-1、CD117、CD34、SMA和S100的表達情況,應用直接測序法檢測8例CIST中c-kit及PDCFRA基因的突變狀態。結果110例GIST中Dog-1、CD117、CD34、SMA、S100的陽性率分別為92.7%、93.6%、79.1%、44.5%、8.2%。8例CIST中c-kit突變率75%,PDCFRA突變率100%。結論免疫組化可區分大部分CIST病例,c-kit及PDCFRA突變檢測對于Dog-1、CD117陰性病例有重要的鑒別診斷價值,并對靶向藥物的應用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胃腸間質瘤;免疫組化;c-kit;血小板源性生長受體α基因
[中圖分類號] R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7(b)-0008-02
胃腸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CISTs)是消化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組織學上由梭形細胞、上皮樣細胞、偶或多形性細胞排列成束狀或彌漫狀,由突變的c-kit或PDGFRA基因驅動,可見于消化道的任何位置。過去,多數CISTs被診斷為平滑肌或神經源性腫瘤,1983年Mazur等首次提出CISTs的概念。目前,CISTs的診斷依賴于結合組織形態學、CD117和DOG1免疫組化檢測以及c-kit和PDCFRA基因突變的檢測。該研究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集的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的110例CISTs的臨床病理特點,并運用免疫組化方法檢測Dog-l、CD117、CD34、SMA、Sl00的表達,其中8例包含c-kit、PDGFRA基因突變檢測結果,探討免疫組化結合基因檢測對CISTs的診療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白2013年1月-2015年1月經手術或內鏡下切除的資料完整、診斷明確的原發性GISTs患者組織標本110例。
1.2 免疫組化檢測
所有標本均經10%甲醉固定,常規石蠟包埋,切片。免疫組化采用sP兩步法,試劑均購白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參照產品說明書進行實驗,常規設置陽性和陰性對照。結果判定:陽性表達部位定位準確,Dog-1、CD117、CD34陽性細胞數平均≥10%為陽性。
1.3 基因突變檢測
按照試劑盒(OMEGA,USA)說明提取石蠟組織中的基因組DNA,運用合適的引物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擴增c-kit基因外顯子9、11、13、17和PDCFRA基因外顯子12、18。PCR產物經3%瓊脂糖凝膠電泳確定后,用ABI 3500測序儀行序列分析。應用SeqScape v2.7軟件判斷基因突變情況。
2 結果
2.1 臨床及病理特征
110例患者中,男56例,女54例。年齡22~89歲,中位年齡59歲。腫瘤發生部位:胃74例(67.3%),小腸2l例(19.1%),結直腸6例(5.5%),食管6例(5.5%),胃腸外(腹膜后、盆腔)3例(2.7%)。根據文獻將腫瘤行危險度分級:極低組47例(42.7%),低組25例(22.7%),中等組10例(9.1%),高組28例(25.5%)。腫塊最大直徑范圍0.3~20cm,平均直徑4.6cm。110例患者中梭形細胞型92例(83.6%),上皮樣型7例(6.4%),混合細胞型11例(10%)。
2.2 免疫組化結果
110例中CD117、Dog-l、CD34、SMA、Sl00的陽性例數分別為102(92.7%)、103(93.6%)、87(79.1%)、49(44.5%)、9(8.2%)(表1)。CD117、Dog-1、CD34大部分為彌漫性表達。8例CD117陰性病例中,7例Dog-l陽性。SMA、Sl00大部分為局部或局灶陽性。
2.3 基因檢測結果
8例GIST(中等風險1例,高風險7例;胃4例,小腸3例,直腸1例)行c-kit、PDCFRA基因突變檢測,總體突變率100%(8/8)。其中c-kit突變率75%,PDGFRA突變率100%(表2)。c-kit突變結果提示4例應用伊馬替尼可能有積極療效,2例可能產生耐藥或敏感性降低,2例療效不明確。PDGFRA檢測結果對伊馬替尼療效預測尚需要進一步臨床觀察。8例GIST中,6例CD117陽性。其中一例CD117、Dog-l雙陰性,c-kit第9外顯子插入突變。3討論
GISTs是消化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在中國,估計年發病率約為10-20/100萬,其中10%~30%為惡性。本研究中,中高等風險組占34.6%。CIST可發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部分患者可發生于消化道外。該研究中,胃部發生率最高(67.3%),小腸其次(19.1%)。
GISTs具有非定向分化特征,因不同瘤體的組織分化程度存在差異,故其表現出的形態學以及組織學特征也不同。該研究中梭形細胞型占83.6%,上皮樣型占6.4%,混合細胞型占10%。在組織學上,GISTs與其他間葉源性腫瘤相似,難以與平滑肌腫瘤、神經纖維瘤等鑒別。免疫組化診斷以往依賴CD117、CD34的表達。近年來,隨著研究的進展,DOC1已成為GISTs診斷的重要分子標記物。在該研究的110個病例中,CD117、Dog-1、CD34的陽性率分別為92.7%、93.6%、79.1%,在8例CD117陰性的病例中,7例Dog-1陽性。CD117、Dog-l、CD34三者聯合應用可區分出絕大部分的GISTs。
國內學者研究顯示,伊馬替尼輔助治療在中高危GIST患者中獲益。因此,中高風險病人應常規行c-kit、PDCFRA基因檢測以篩選是否適用靶向治療。該組38例中高風險病例中有21.1%行基因檢測,c-kit突變率75%,PDGFRA突變率100%。一例CD117、Dog-1雙陰性GIST存在c-kit第9外顯子突變。C-kit突變結果提示4例應用靶向藥物可能有積極療效,1例可能產生耐藥,1例敏感性降低,2例野生型療效不明確。PDGFRA突變對伊馬替尼療效預測尚需要臨床進一步觀察積累。
GISTs的發病機制、生物學行為復雜,臨床診療存在難點。常規染色聯合免疫組化可提高GISTs的診斷準確率,在免疫組化無法確診的情況下,行c-kit、PDCFRA基因檢測有助于GISTs的診斷,并為靶向治療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