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敏 趙艷華
[摘要] 目的探討無鞏膜縫線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的臨床療效和并發癥。方法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60例(76眼)青光眼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選患者分為研究組30例(39眼)和對照組30例(37眼),研究組采用無鞏膜縫線小梁切除術,對照組采用常規小梁切除術治療,隨訪6個月,綜合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眼壓、濾過泡及并發癥情況。結果術后6個月隨診眼壓<21mmHg,研究組眼壓控制率為92.3%,高于對照組的7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功能性濾過泡形成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出現前房反應(從血或滲出)、淺前房、低眼壓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無鞏膜縫線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效果確切,安全性高。
[關鍵詞] 無鞏膜縫線;小梁切除術;青光眼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7(b)-0019-02
青光眼是一種以眼內壓異常升高、超過了眼球的耐受程度為主要特征的眼科疾病。傳統的小梁切除術術后低眼壓、淺前房、濾過泡瘢痕化等并發癥發生率較高,療效欠佳。梁遠波在其研究中指出,小梁切除術聯合可拆除縫線治療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療效顯著。而目前關于無鞏膜縫線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的報道還比較罕見,該研究隨機選取該醫院2012年3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76眼)青光眼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無鞏膜縫線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的臨床療效和并發癥,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2012年3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76眼)青光眼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①均符合青光眼的診斷標準;②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排除心律失常、其他嚴重眼部疾病及肝腎功能不全等,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選患者分為研究組30例(39眼)和對照組30例(37眼)。研究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齡(41.3±8.1)歲;平均術前眼壓(38.4±5.5)mmHg;急性閉角型青光眼12例15眼,慢性閉角型青光眼15例20眼,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3例4眼。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41.9±8.3)歲;平均術前眼壓(38.7±5.2)mmHg;急性閉角型青光眼11例14眼,慢性閉角型青光眼17例20眼,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2例3眼。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術前眼壓及青光眼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組:采用無鞏膜縫線小梁切除術:行球周局部浸潤麻醉,于12:00位角鞏膜緣后5mm處,水平剪開球結膜5mm并向角鞏膜緣處鈍性分離,角鞏膜緣后淺鞏膜灼燒止血,使用2.2mm角膜刀作角鞏膜隧道切口進入前房,在前一淺層隧道切口后方向下作深層角鞏膜隧道切口進入前房,兩層切口與中間的角鞏膜條帶形似三明治,使用微型長剪刀上下唇伸入淺、深隧道切口,沿兩側剪開,夾出游離的中間角鞏膜條帶,形成中間濾過隧道,盡量剪除脫出的周邊虹膜,連續縫合上方結膜切口,于濾過道及結膜下注入適量Healon GV。
對照組:采用常規小梁切除術:行球周局部浸潤麻醉,做以穹隆部為基底結膜瓣,以角膜緣為基底鞏膜瓣,分離至透明角膜緣前,切除小梁組織、虹膜根部,連續縫合鞏膜瓣和球結膜,隨訪6個月,觀察術后眼壓、濾過泡及并發癥情況。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組內治療前后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眼壓情況比較
術后6個月隨診眼壓<21mmHg,研究組眼壓控制率為92.3%(36/39),高于對照組的75.7%(28/3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3.9501,P<0.05)。
2.2 兩組患者濾過泡情況比較
研究組功能性濾過泡(I型和Ⅱ型)形成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出現前房反應(出血或滲出)、淺前房、低眼壓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青光眼的發病率逐年增高,發病與房水的排出障礙有關,眼內壓異常升高,可嚴重損害眼部組織,導致患者視力減退、視野縮小甚至失明。小梁切除術是青光眼的首選手術方式,主要機制為使房水經板層鞏膜下外引流至結膜下間隙而吸收,降低術后眼壓,成功與否在于功能性濾過泡的形成。俞秋麗研究指出,常規小梁切除術術后低眼壓、淺前房、濾過泡瘢痕化等并發癥發生率較高。無鞏膜縫線小梁切除術是一種新型的小梁切除術,采取前房雙切口,以穹窿為基底結膜瓣,盡量減少結膜騷擾,改變了傳統手術中制作方形鞏膜瓣的過程,減輕了術后成纖維細胞反應,避免結膜瓣與鞏膜表面粘連,結膜切口嚴密對位縫合,組織損傷小、邊緣整齊,需要暴露的鞏膜面積減小,保護了未來濾過泡區域的微血管環境,術后濾過泡功能良好,有效防止了濾過泡瘢痕化,確保房水濾過的持續、穩定。同時,不縫合鞏膜瓣,減少了縫線反應及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和移行,術后較少發生濾過道粘連、濾過泡瘢痕化等。夏云開等研究表明,無鞏膜縫線小梁切除術有利于房水循環,減輕前房反應,保證濾過道通暢,有效保證了術后眼壓的穩定,遠期療效好。因此該研究中分別采用無鞏膜縫線小梁切除術和對照組采用常規小梁切除術治療,旨在探討無鞏膜縫線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的臨床療效和并發癥,結果表明:研究組眼壓控制率和功能性濾過泡形成率均高于對照組,這是因為不縫合鞏膜瓣能減少組織損傷,防止濾過泡瘢痕化和濾過道粘連。研究組患者出現前房反應(出血或滲出)、淺前房、低眼壓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宋建軍等研究結果一致,證明無鞏膜縫線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效果滿意,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無鞏膜縫線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效果確切,可有效降低眼壓,控制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