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淮都
[摘要] 目的研究比較腹股溝疝采用腹腔鏡和開放式無張力修補手術治療的效果。方法基于手術方式的不同將該院收治的84例腹股溝疝患者分為腹腔鏡組和開放式組,兩組病例數均為42例,腹腔鏡組采用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開放式組采用開放式無張力修補手術治療,記錄和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天數、2周內恢復非限制性活動情況、并發癥發生率以及疼痛分數。結果兩組在住院天數、下床活動時間以及疼痛分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手術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以及2周內恢復非限制性活動情況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腹股溝疝臨床治療中,腹腔鏡與開放式無張力修補術各具優勢,均安全且有效,臨床實踐過程中明確術式時可根據患者白身需求、手術類型以及醫師白身經驗選擇合理的手術方式。但相對于開放式無張力修補手術而言,采用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可有效緩斛疼痛,縮短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天數,若條件允許,可優先選用該方法進行治療。
[關鍵詞] 開放式:腹股溝疝;修補;腹腔鏡;手術;無張力
[中圖分類號] R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7(b)-0027-03
腹股溝疝又稱之為疝氣,即腹腔內臟器經腹股溝區缺損向體表突出形成的疝,在臨床中基于疝環和腹壁下動脈之間的關系可把腹股溝疝劃分為兩種,即腹股溝斜疝以及腹股溝直疝,若不及時予以治療,易引發嚴重并發癥。在腹股溝疝治療中一般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所獲療效確切,應用較為普遍,而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微創外科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在腹股溝疝手術治療中腹腔鏡疝修補術以創傷小且恢復快等特點得到了廣泛應用。該研究整群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到該院診治的84例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就腹股溝疝采用腹腔鏡和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進行比較分析。
1 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該研究所整群選取的對象來源于2012年1月-2014年10月到該院進行診治的84例腹股溝疝患者,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腹腔鏡組與開放式組,兩組病例數分別為42例。腹腔鏡組42例患者中,男37例,女5例,平均年齡為(51.64±5.13)歲,平均病史為( 35.94±5.23)個月,疾病類型:15例患者為腹股溝直疝,27例患者為腹股溝斜疝。18例為原發疝,24例為復發疝。開放式組42例患者中,男36例,女6例,平均年齡為(51.57±5.21)歲,平均病史為(36.01±5.02)個月,疾病類型:13例患者為腹股溝直疝,29例患者為腹股溝斜疝。20例為原發疝,22例為復發疝。兩組患者在平均年齡、疾病類型、原發疾病、性別構成以及平均病史等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腹腔鏡組采用腹腔鏡疝修補術,即全麻,取頭低腳高,在患側臍旁大約2cm位置做橫切口,該切口長度為10mm,將腹直肌前鞘切開,采取指板拉鉤法對腹膜外間隙進行游離,置入Trocar和腹腔鏡,并充氣,于直視下在臍和恥骨連線中上和中下大約三分之一位置分別置入Trocar.接著分離并顯露腹股溝韌帶、恥骨結節以及Cooper韌帶等。對于直疝患者,剝離疝囊與腹壁;對于斜疝患者采取鈍性的方式把疝囊白精索下撕離,若疝囊比較大,則對疝囊進行套扎橫斷,放置相應的聚丙烯補片,同時分別于腹橫肌腱膜弓、恥骨梳韌帶以及髂恥束釘疝釘,展平補片的下緣,最后排氣退鏡。開放式組患者采用開放式無張力修補,局麻或者硬膜外麻醉,常規做長度為6cm的斜形切口,接著逐層切開尋找疝囊,找到后把疝囊在精索內后方一直分離到疝囊頸,實施高位結扎。如果疝囊比較大,則進入至陰囊,接著橫斷疝囊,止血,固定補片,以逐層的方式關閉切口,完成手術后砂袋加壓大約24h。兩組患者手術前0.5h以及術后2d實施抗感染治療,預防使用抗生素,且術后24h可恢復飲食。
1.3 評價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天數、2周內恢復非限制性活動情況以及疼痛分數,并進行對比分析。疼痛評價采用VAS法。
1.4 統計方法
利用SPSS 19.0軟件包對該次試驗數據予以統計學處理以及分析,組間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進行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疼痛感分數及住院天數對比
腹腔鏡組和開放式組手術時間、疼痛分數、住院天數以及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對比見表l,經統計學分析可知,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下床活動時間、住院天數及疼痛分數,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2周內恢復非限制性活動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2周內恢復非限制性活動情況見表2,表格中數據通過統計學分析可知,兩組并發癥發生率以及2周內恢復非限制性活動情況上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普外科疾病中腹股溝疝比較常見,導致其發病的主要原因為腹壁肌肉強度下降,且腹內壓力上升所致,目前在臨床中常用治療方法有腹腔鏡疝修補術、有張力疝修補術以及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腹股溝疝臨床治療中復發率低,并發癥少,所獲效果顯著,對此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伴隨著微創外科技術的快速發展,腹腔鏡也被廣泛應用于腹股溝疝修補術中,該術式恢復快且創傷小,逐漸被患者以及醫生所接受。宋坤等學者曾對完全腹膜外腹腔鏡及開放式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術的效果進行了比較,結果顯腹腔鏡組在術后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和疼痛持續時間上明顯優于開放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并發癥發生率與術中出血量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就腹股溝疝采用腹腔鏡和開放式無張力修補手術治療進行了比較分析,腹腔鏡組和開放式組在并發癥發生率、手術時間以及2周恢復非限制活動情況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和相關文獻報道結果相一致;腹腔鏡住院天數(5.4±1.4)d和下床活動時間(6.8±1.2)h明顯比對照組短,且疼痛分數(2.2±0.6)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和相關文獻報道一致。可見,在腹股溝疝臨床中,腹腔鏡和開放式無張力修補術均安全且有效,在治療選擇時可根據患者自身需求和醫師經驗選擇,若條件允許,可優先選擇采用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此外由于該研究所選取的病例數較少,關于腹腔鏡和開放式無張力修補手術治療腹股溝疝在衛生經濟學方面的研究還需進一步加大病例數量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