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婷婷
[摘要] 目的探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臨床特點、診療方法。方法整群選擇該院自2012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96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的臨床資料,全部患者均給予B超、CT等檢查,結合實驗室檢查與病理活檢確診。確診后,全部患者均給予積極的內科綜合治療,同時,及時終止妊娠。結果該組患者發病前1周,均有不同程度臨床癥狀,全部患者有進行性黃疸加重情況。實驗室檢查可見細胞數量增加、血小板減少,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異常等癥狀。給予患者B超檢杏可見脂肪肝特點,CT可見肝實質均勻一致密度減低。該組患者均給予積極的對癥治療,并于24 h內給予終止妊娠,其中4例患者死亡,其發病時間到妊娠時間大于2周,共娩出胎兒92個,其中男活嬰60例,女活嬰28例,4例男死嬰,圍產兒死亡率4.2%。新生兒預后較好。結論加強妊娠晚期患者的臨床觀察,一旦發現疑似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應立即給予檢查。一經確診,應立即給予治療,并終止妊娠,以改善患者與圍產兒預后。
[關鍵詞]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臨床特點;診治分析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7(b)-0068-02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妊娠晚期一種嚴重并發癥,表現為肝細胞短時間大量及快速發生脂肪變性,患者主要表現為黃疸、凝血功能障礙及肝功能衰竭等,且多伴腎、胰等多臟器損害。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起病急,病情兇險,母嬰死亡率可達18%~23%,是一種嚴重威脅母嬰生命安全的疾病。本組研究中,通過對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臨床癥狀及處理方法進行觀察,探討有效防治工作,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選擇該院自2012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96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年齡25~35歲,平均年齡(27.1±4.8)歲;發病時孕周24~40周,平均孕周(35.8±3.7)周;全部患者均為單胎妊娠。
1.2 排除病例標準
既往有肝病史、肝炎接觸史、肝炎標準物檢查陽性。
1.3 方法
全部患者均給予B超、CT等檢查,結合實驗室檢查與病理活檢確診。確診后,全部患者均給予積極的內科綜合治療,包括調整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等,給予應用補充白蛋白及能量合劑,應用藥物進行保肝治療,如天晴甘美、阿拓莫蘭等。有凝血功能障礙患者給予輸入血漿、血小板、凝血酶原復合物等,給予應用利尿劑,給予抗感染治療等。同時,及時終止妊娠。
給予患者使用連續血液凈化,血流量150~2000 mL/min,濾過時間12~16 h/d。血液濾過采用低分子肝素鈉抗凝,肝功能指導有膽紅素值恢復時,停止血液凈化。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1.5統計學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B超檢查結果
該組患者發病前一周,均有全身不適、疲倦等類似感冒癥狀,晚期出現無誘因的惡心、嘔吐上腹不適等癥狀。全部患者有進行性黃疸加重情況。實驗室檢查可見白細胞數量增加、血小板減少,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異常等癥狀。患者總膽紅素平均值為(136.4+70.4)umol/L,白蛋白平均值為(23.4+5.1 )g/L。白細胞計數平均值為(20.3+8.7)×109/L,血紅蛋白平均值為(86.1+13.4)g/L。但患者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標志檢查,均為陰性,經肝組織學檢杏確診為嚴重脂肪變性。給予患者B超檢查可見,患者肝臟內可見分布不均的密集光點,肝區彌漫性回聲增強,雪花狀,其中36例患者呈普通脂肪肝特點,肝實質回聲不均,彌漫點狀高回聲;CT可見肝實質均勻一致密度減低。
2.2 妊娠結局
該組患者均給予積極的對癥治療,并于24 h內給予終止妊娠,患者發病至終止妊娠的平均時間為(7.4±1.8)d,其中4例患者死亡,其發病時間到妊娠時間大于2周。患者中76例患者剖宮產終止妊娠,其中20例出現產后出血,陰道自然分娩16例,8例患者發生產后出血,給予積極的處理后,均痊愈,兩種分娩方式患者發生產后出血率比較,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2.47,P>0.05)。
2.3 圍產兒情況
該組患者共娩出胎兒92個,其中男活嬰60例,女活嬰28例,4例男死嬰,為死胎引產,圍產兒死亡率4.2%。新生兒體重2000~4000 g,平均體重(2848.1+614.7)g。新生兒輕度窒息72例,重度窒息16例。
3 討論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一種嚴重的產科急癥,近幾年,隨著醫學的進步,對該病認識水平的提高,其早期發現率呈上升的趨勢。一般來說,患者發病為妊娠晚期,多在32周~38周,但該組有一例患者發病于孕22周,應給予注意。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分析認為可能與孕期體內激素異常、基因缺陷、病毒感染、藥物、中毒、妊娠期高血壓等因素有關,也有學者指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發生與胎兒缺乏長鏈脂酰羥基輔酶A脫氫酶,導致胎兒或胎盤產生長鏈酰基CoA酯規程,其以長鏈酰基肉毒堿的形式再次進入母體循環,引起母體肝細胞操作,脂肪發生變性。臨床指出,初產婦、男胎、雙胎、妊娠期高血壓是其發病的高危因素,但該組未見雙胎,分析與病例選擇有一定關系。臨床研究還指出,子癇前期可能是誘發患者發生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重要原因。
早期診斷并給予早期治療十預,終止妊娠等有利于降低患者死亡率。該組患者發病前1周均有不明原因的惡心、嘔吐、乏力等癥狀,該組研究中,患者均出現有進行性黃疸加重情況。實驗室檢查可見白細胞數量增加、血小板減少,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異常等癥狀。人院后給予B超及CT檢查,從B超檢測可見,患者肝臟可見有密集光點,但分布不均,肝區彌漫性回聲增強,雪花狀,需要注意的是,36例患者肝B超檢測顯示為普通脂肪肝特點,肝實質回聲不均,彌漫點狀高回聲;給予患者CT檢查,可見肝實質均勻一致密度減低。在診斷時應注意,以提高早期確診率。在診斷時可結合患者實驗室檢查結果、臨床癥狀特點、病理活檢確診。及時給予終止妊娠、對癥的內科處理及血液凈化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預后,提高母嬰存活率。該組患者給予對癥處理后,4例發生死亡,分析原因為其發病到人院時間超過2周,人院時病情較重,延誤治療最佳時間引起。此病例提醒,產科醫生在行產檢時,對孕晚期患者應詳細詢問是否有不適癥狀,不能忽視任何不適癥狀及肝功能的異常情況,提高疾病的早期診斷率。
臨床研究指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還應與妊娠期合并急性重度肝炎、妊娠期膽汁瘀積癥、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等相區別,重癥肝炎患者肝功能異常明顯,但腎衰出現相對較晚,無脂肪病變,且肝炎病毒標志物檢測呈陽性;妊娠期膽汁淤積癥患者表現為瘙癢,黃疸較重,但黃疸會在患者分娩后消失,較少發生消化道癥狀,無精神癥狀及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問題;溶血、肝酶升高和血小板減少綜合征以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減少為主要特征,多有蛋白尿、血壓增高等情況。該組患者中,肝炎病毒性標志物檢測全部為陰性,與文獻結論基本一致。
全部患者確診后,均于24 h內給予終止妊娠后,除4胎死亡外,其他嬰兒均存活,患者預后均良好。且患者無論采用剖宮產還是陰道分娩,產后并發癥發生均無明顯差異,因此,可根據患者情況選擇結束妊娠。由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發多發于妊娠晚期,胎兒已成熟,新生兒存活的希望較大,因此,盡早終止妊娠不僅可改善患者預后,還可有效改善圍產兒預后。近幾年,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發生率明顯下降,其致母嬰死亡的情況也得到一定控制,相信隨著臨床研究的進一步深化,臨床可有效控制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發生率,改善母嬰預后。
綜上,加強妊娠晚期患者的臨床觀察,一旦發現疑似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應立即給予檢查。一經確診,應立即給予治療,并終止妊娠,以改善患者與圍產兒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