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明德
新時期以來,隨著更加開闊包容的社會環境與文化環境的出現,各民族被遮蔽的特質、記憶、向往與想象得到新的抒發與張揚。我國少數民族作家以他們的民族氣質、文學感悟、人文良知與勤奮勞動,創作出大批優秀的作品。這些作品,見證了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與文明開放的腳步,也拓展和扮靚了中國的文學版圖。這些作品中所充溢的文學精神和藝術品格,為中國當代文學注進了鮮活的基因,從而增強了綜合創新、發展繁榮的藝術張力,也增強了我國各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同時,也為民族文學理論與創作的探索飛躍提供了新的基礎、起點與可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國慶節期間接見民族團結優秀代表時指出,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和共同目標。我國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習總書記的講話,是對我國民族關系最新、最深刻的闡釋。民族強,則中國強;中國強,自然各個兄弟民族都會強。而且,從歷史到現實,無論人口多少,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優長和貢獻。所以,民族文化的認同,不應當理解為單一、單調和單向的,而是中華各民族互相學習,彼此吸納,交錯選擇,一體多元,并自覺認同接受主流文化的動態過程。這不僅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性質,也是中華文化綿延長久、日趨豐富的內在基礎。
民族文學的構成元素是多方面的,如題材、語言、族屬、主題、哲學觀念、宗教形態、審美視角、審美想象、審美心理、抒情方式、風俗畫和風景畫等等。但這些又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絕對的,需要進行動態性、綜合性的考量。當前,隨著我國民族文學的繁榮興盛,有些理論與創作問題隨之而來,這是需要去面對去探討的。例如,少數民族作家很多是用漢文寫作的,而且掌握和運用漢語文的能力很強,作品的受眾也很廣,影響也很大,而且民族特色、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也很鮮明。也有些漢族作家熟悉少數民族生活,熱心于民族題材的創作。所有這些都是可喜的現象。這種狀況,有利于中國文學的當代想象與書寫,有利于促進各民族文學的交流互動,有利于營造更加豐富多彩的審美格局,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各民族間了解與友誼。另一方面,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用藏文、維吾爾文和蒙古文等少數民族母語創作的作品,在相應的地區受眾廣,讀者多,以至走進帳包與寺廟。所以,鼓勵用母語創作是有積極意義的政策選擇。絕失一種語言,就等于毀掉一座古遠的博物館。然而,無論哪個民族題材的文學創作,無論哪個民族的作家去書寫,都應克服人物是少數民族的名字,穿戴是少數民族的服飾,或者說幾句少數民族話語,而故事雷同,人物扁平,題旨蒼白的傾向。民族文學的創作應注重價值意義和藝術形式的深入開掘和表現,突出作品的內在性、精神性、文學性與超越性,提高創作的思想藝術水平。
衷心期待,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質量、數量、影響和價值諸方面,在新世紀都會有一個新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