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組軒
南京市六合區把加強村社區干部教育培訓作為夯實執政基礎、推動村級發展、實現和諧穩定的重要舉措,大力實施村社區干部素質提升工程,以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為重點,積極探索教育培訓模式,構建起“上下聯動、全員參與、內容豐富、整體提升”的村社區干部教育培訓新模式。
樹立“一個觀念”,增強黨建責任意識。把加強村社區黨組織書記能力素質提升作為村社區干部教育培訓的“一號工程”、“龍頭工程”,著力強化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抓黨建是本職,不抓黨建是失職,抓不好黨建是不稱職”的責任意識教育,推動黨組織書記不斷加強自身學習,能夠以身作則抓好班子、帶好隊伍。一是層層簽訂黨建目標責任書,明確職責任務。年初,全區制定出臺黨建工作項目清單,區、街鎮、村社區三級黨組織書記層層簽訂黨建目標責任書,分解目標任務、傳導工作壓力,讓基層黨組織書記對黨建工作任務更加明確,思路更加清晰。年底,把落實黨建責任落實情況作為村社區黨組織書記述職考評的重要依據。2014年,各街鎮黨(工)委書記在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抓黨建專項述職中,就目標責任書落實情況專門做出點評,點出了壓力,也點出了動力。二是積極編印鄉土教材,加強業務指導。結合六合實際,先后編印基層黨組織書記抓黨建工作指南等鄉土教材,進一步明確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八項具體職責任務,畫出44張工作流程圖,對“三會一課”、黨員發展等具體黨務工作進行詳細指導,讓如何抓黨建工作更加清晰明了,讓基層黨組織書記真正一看就懂、一學就會,鄉土教材受到村社區書記普遍歡迎。三是大力開展黨性教育專題培訓,堅定理想信念。在每年培訓中加強村社區書記黨性教育的基礎上,2015年專門開展黨性教育專題培訓,把全區111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集中起來,開展為期3天的全脫產黨性教育專題培訓,安排黨組織書記學黨章、學法律、學紀律、學規矩,通過“六從嚴六規范”交流研討,推動大家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切實提高規矩意識、律己意識,先后到渡江勝利紀念館和王荷波紀念館參觀學習,共同緬懷革命先烈,集體感受革命熱情,讓村社區書記黨性修養得到進一步的錘煉,身份意識和責任意識有了明顯提升。
實現“兩個轉變”,創新教育培訓方式。打破傳統的教育培訓模式,不斷探索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培訓方式,使教育培訓能夠更加貼近實際、更加務實有效。一是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改變傳統的坐班培訓的教育模式,充分挖掘六合本地教育資源,大力開展現場教學、實地培訓。比如利用六合是“農民的好支書”李元龍同志的家鄉的地理優勢,組織新任職村社區書記集體參觀李元龍紀念館,開展在李元龍紀念林集體宣誓活動,讓基層黨組織書記以李元龍同志為榜樣、為鏡子,不斷找差距、明方向、添動力,切實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村社區書記。如利用六合是革命老區的優勢,每年組織村社區干部到桂子山烈士陵園等紅色教育基地,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不斷提升村社區干部的精氣神和執行力。積極依托南京本地的教育資源優勢,與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市委黨校等大力開展聯合辦學、委托辦班,借智育人,借力培訓,極大地豐富了教育培訓手段,也開闊了基層干部視野。同時,推進教育培訓融入日常工作,做到長流水、不斷線,在街鎮大力推行“四課”制度,即黨(工)委書記上黨課上廉政課、分管領導上業務培訓課、包村干部上履職指導課、村社區干部進周末課堂,2015年,10個街鎮的黨(工)委書記結合“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為村社區干部上了專題黨課,各街鎮先后舉辦周末課堂50余期,培訓村社區干部4000多人次,逐步實現了教育培訓常態化、長效化。二是由傳統型向現代化轉變。積極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大力推進“智慧黨建”平臺建設,依托網絡媒體、智能手機和遠教站點開展教育培訓。進一步優化六合黨建網站的功能、內容和欄目設置,打造村居名片、專家在線等品牌欄目,把網站建成集黨建宣傳、網絡學習、科技普及、互動交流為一體的網上培訓課堂。充分利用專業短信平臺,將有關的教育內容通過短信的形式發送到村社區干部手機上,讓村社區干部及時了解黨委政府的大政方針、決策部署,能夠結合自身工作及時抓好貫徹落實,竹鎮鎮還將這一做法制度化、具體化,每月定期編發“短信黨課”,對村社區干部開展常態化的教育。下一步,全區還將推出智慧黨建APP,進一步延伸教育培訓鏈條。全面加強111個農村遠程教育站點硬軟件建設,健全站點管理員隊伍,不斷把農村遠教站點打造成集黨員教育、農技培訓、信息交換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
突出“三個特性”,努力做到有的放矢。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做什么、學什么”的原則,合理確定培訓內容,努力做到因需施教、有的放矢。一是不斷增強教育培訓的時代性。圍繞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省市“五個邁上新臺階”和區“六個新突破”,以及黨的群眾路線、“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有計劃地開展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黨的歷史、國情和形勢教育等知識培訓,讓基層干部不斷適應新常態新要求,掌握新時期嚴于律己、科學建黨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本領和方法,始終用最新的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二是不斷增強教育培訓的針對性。針對什么是服務型黨組織、怎樣建設服務型黨組織的問題,一方面在請專家學者講理論、講方法的基礎上,另一方面大力實施“一街一品”工程,每月召開一次現場會,組織各街鎮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推動村社區比著學、賽著干。針對基層黨務工作者業務不熟的問題,專門開展送學上門活動,區委組織部相關科室深入各街鎮上黨課,手把手教黨務干部如何組織黨員活動日、如何發展黨員、如何接轉組織關系、如何收繳黨費等。針對全區社區干部“一大三低”問題,大力實施青年社工專業提升工程,建立高校社會工作學歷教育、社會工作師考試培訓、社會工作專業培訓三項并舉的教育培訓體系,全面提升青年社工專業化水平。三是不斷增強教育培訓的實效性。區委組織部牽頭,整合區紀委、區委農工委、區民政局、區農業局等多部門力量,圍繞農村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民服專項資金使用管理、現代農業、大學生村官創業、農村“三資”管理、土地確權登記、陽光村務工程、“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及預防職務犯罪等農村實際工作,利用集中培訓、專題講座、業務輔導等多種方式開展教育培訓,不斷提高村社區干部的業務能力和工作水平,有效推動了村社區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建設。
加強“四項保障”,建立健全常態化機制。立足實際、著眼長遠,不斷強化工作保障,有效推動村社區干部教育培訓常態化、長效化開展。一是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健全區委統一領導、區委組織部牽頭抓總、區級機關各部門分工負責、協作配合、整合資源、共同推進的分級管理體制,全面落實街鎮黨(工)委教育培訓主體責任,形成區委抓重點、抓關鍵,街鎮抓日常、抓具體的教育培訓格局,有效確保了教育培訓不重復、不錯位、不遺漏。二是加強經費保障。建立區財政資金、街鎮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等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區委和街鎮將村社區干部教育培訓經費分別納入兩級財政預算,并健全教育培訓經費增長機制,不斷加大培訓經費投入力度。同時,對村社區干部開展繼續教育學習的,在取得相關畢業證書后,區、街道、村社區干部個人各承擔學費的三分之一,給予一次性學費補助。三是加強陣地建設。在加大黨校培訓主陣地的建設力度的基礎上,大力推進李元龍紀念館、李元龍紀念林、桂子山烈士陵園等教育培訓基地建設;大力實施村級活動陣地規范化建設,高標準打造教育培訓綜合會議室,確保不低于100平方米;大力推進農村遠程教育站點建設,去年投入70余萬元對遠程教育設備實施升級換代,逐步形成覆蓋區、街鎮、村社區三級網絡式的“大黨校、大教育、大培訓”格局。四是加強師資力量。一方面在充分運用區內培訓師資力量的基礎上,積極向外挖掘省市委黨校以及在寧高校培訓資源,拓展師資隊伍,建立外部師資隊伍的“資源庫”。另一方面結合區經濟社會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需要,從區級機關部門中選聘一批業績突出、理論功底扎實的領導,充實到村社區干部師資力量上來。同時,積極開展適合村社區干部的鄉土培訓教材,努力打造品牌培訓項目,有效推動村社區干部教育培訓的深入開展。
(作者單位:中共南京市六合區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