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茫
在我的家鄉,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做年糕。母親做的年糕那叫一絕,白白的,香香的,味美可口。母親的年糕是我兒時的最愛,也是我兒子的最愛。現在,也成了鄰居們的最愛。
去年我搬進新居,春節前,母親從老家帶來了很多的糯米、花生、芝麻、桃仁和葡萄干,說要來我這里做年糕。我勸她不要帶了,在附近可以買到。母親卻說,還是自己種的實誠,吃著放心。
她忙碌了一整天,蒸了一大鍋年糕,我們全家吃過,還剩很多,我和兒子都說有口福了,可以再吃油炸年糕。下午,母親把晾好的年糕切成一塊一塊的,用干凈的紙包好,認真地說:“聽人家說城里人很少吃到,就多做了些,送給鄰居們嘗嘗。”
母親的想法天真而善良,一時把我逗樂了:“城里不比鄉下,鄰居們少有往來。就說我們這一單元20戶人家,平常見面頂多點點頭。我甚至連對門是做什么工作的也不清楚。”母親說:“不可能吧?成天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再說,遠親不如近鄰,鄰居間多少總能有個照應。”
母親執意挨家挨戶送年糕。我堅決不肯。最后,母親要自己去送,我只好趕緊跟了過去。正是晚飯時分,大部分家里都有人。我們從一樓敲起。鄰居小心地打開一條門縫,探出腦袋。我急忙介紹:“我是六樓的……”僅此一句,下文不知再怎么說。男人用狐疑的目光打量著我和母親。母親笑著解釋:“他大哥,俺剛從老家來看孫子,帶來些剛做好的年糕,送給鄰居們嘗嘗。”愣怔片刻,對方面無表情地接了過去,冷冷地道了聲“謝謝”。
那天晚上,我和母親為全單元的人家送去了年糕。無一例外的,開始都是驚愕,繼而遲疑,最后勉強地接了年糕,似乎在提防什么,這讓我長嘆不已。
令我吃驚的是,幾天后,與鄰居們路上再相見,他們竟對我露出微笑,甚至我們還能停下聊一會兒。后來,每逢周末,鄰居們開始提著小禮物登門拜訪,嘮些家常話,氣氛和諧而愉悅。平常,誰家有了困難,只要招呼一聲,大家都愿意幫忙。
沒想到,母親微不足道的年糕,拉近了我和鄰居們的心。此刻年糕不再只是糕點,而是一種友情的象征,是一種寄托信任的中介。年糕的作用真的有那么大?答案是肯定的,并不僅僅是年糕,即便換成一根玉米,一塊紅薯,一粒豆子,作用同樣如此。
是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或許一塊年糕就足夠了,因為它能溫暖你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