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湘
《全媒體大開講》是鳳凰衛視中文臺2015年1月1日開播的一檔兼容新聞資訊與評論的直播節目,每周一至周五18:00—19:20 播出。它繼承了鳳凰衛視的優良傳統,又充分發揮數字技術時代新媒體的優勢,一改鳳凰衛視原有的資訊播報方式,自節目播出以來,受到年輕觀眾的青睞。《全媒體大開講》的開播,是鳳凰衛視在全媒體時代,基于媒介融合和受眾心理與行為變遷所做的“求變”與“創新”之舉。
《全媒體大開講》將目標受眾精準定位在年齡段處于20 至39 歲的華人群體,他們屬于互聯網的主要用戶群。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34 次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達5.27億,較2013年年底增加2699 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了2.4 個百分點。從年齡結構來看,20—29 歲年齡段網民的比例為30.7%,在整體網民中占比最大,其次為30-39 歲年齡段的網民,占23.4%。”①互聯網PC 端和移動客戶端成為中青年群體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全媒體大開講》根據目標受眾的特點,全方位地拓展播出渠道。在18:00-19:20 這一黃金時段,通過鳳凰衛視中文臺、鳳凰網、鳳凰視頻和鳳凰FM 手機客戶端同步播出,大大增強了傳播效果。在節目的形態和內容上,充分考慮到目標受眾的信息需求和審美取向。
“機制、體制創新是激活電視媒體活力的關鍵。”②《全媒體大開講》首次采用大節目組的概念,引入核心主播群機制。大節目組之“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主播陣容之強大,前所未有。與鳳凰衛視中文臺的另外兩檔資訊類節目《時事直通車》和《新聞早班車》相比,《全媒體大開講》每期三個主播,外加一至兩名資深評論員坐客直播間。三名主播都是80后新銳,在節目中分工明確,個性鮮明,又相互配合。新聞記者科班出身的陳淑琬,既是核心主播又是欄目的總制片人。她端莊美麗、大方睿智地出現在屏幕上,主導新聞播報和話題開展。主持經驗豐富的萬俊,兼具經濟學和法學背景,適時針對新聞話題所涉及的專有名詞向受眾作知識性的解析。田川則主要負責新媒體,搜集受眾通過官方微博、微信所參與的互動信息。
第二,80 分鐘大容量。鳳凰衛視在亞、歐、美三大洲多個大城市擁有直播站,新聞采編全面、及時,具有其他媒體無可比擬的優勢。《全媒體大開講》依托鳳凰衛視的平臺優勢,貫通時政、社會、娛樂等各類資訊,選取一天之中的精彩新聞內容進行全新包裝策劃,通過資訊播報、新聞評論、知識科普、情景演示以及與網民互動等多種方式,使得新聞節目的信息承載量大為增強,信息的維度也更加立體。同時,設立全媒體記者站,對于網民所爆料的新聞線索實時追蹤與跟進,配合演播廳完成新聞直播。
《全媒體大開講》充分發揮互聯網時代,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所具有的傳播優勢,吸引受眾參與實時討論。全媒體傳播引發的革命,使得傳播者意識到他們不再是傳播活動的起點,傳播中心從傳播者向受眾轉移,受眾對于傳播工具和信息內容的選擇才是現代傳播的起點。正是基于這樣的思維模式,節目組根據目標受眾的心理和行為特征,選擇他們所喜愛的傳播工具和信息內容進行傳播,吸引受眾廣泛參與。
針對新媒體受眾“淺閱讀”的習慣,在節目播出之前半個小時左右,編輯人員會通過官方微博、微信和鳳凰網推送第一條話題,引發受眾的參與和思考。在節目播出時,受眾可以發送文字、圖片甚至語音與主持人及評論員實時互動,參與時事點評、話題討論、分享生活趣味等,使自己的觀點得到充分的展現。互動的環節貫穿節目的始終,從而使節目的形態更加完整,內容更加全面,觀點更加深刻。它的標語,“《全媒體大開講》,有話一起講!”傳達出鮮明的意圖,鼓勵受眾積極參與節目。這相當于給受眾一個發聲的平臺,個體的信息需求得到有效地體現和滿足,強化了受眾對節目的粘性和忠誠度。
央視制片人孫玉勝曾提出:“要嘗試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拆除媒體和觀眾之間的戒備,使新聞的傳播與接收能有角色認同和情感互動的愉悅。”在數字技術時代,媒體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受眾對于電視主持人的新聞表達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鳳凰衛視立足于兩岸三地,在全球范圍內搜索有價值的新聞資訊,以硬性新聞資訊為主,主播和出鏡記者向來以嚴肅的面孔出現,新聞主播正襟危坐、不茍言笑,受眾曾經對閭丘露薇出鏡災難新聞和突發事件時過于理性和冷靜的態度頗有微詞。《全媒體大開講》采用全新的話語形態,一改以往嚴肅的播報方式。主持人和評論員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對于某些場景主持人下臺進行場景演示,將新聞資訊以輕松活潑的方式傳達給受眾。在語言表達上,打破高端精英語態,以受眾喜聞樂見的大眾化語言進行傳播。例如,“奧巴馬缺席巴黎反恐大游行遭批,你覺得總統都不出席到底幾個意思?”“金球獎美劇到底哪家強?”“點贊”等,采用這樣的網絡流行詞匯,充滿了娛樂性和趣味性,凸顯親和力,使受眾樂于接受。
“媒體應該成為中國富強的建設者和參與者,以積極的態度和陽光的心態傳遞社會正能量,去促進社會的正向發展,營造出積極,鼓勵向上的輿論范圍。”全媒體時代,民眾的言論空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發現人性的閃光點和傳遞社會正能量是現階段媒體人應有的擔當和社會責任。《全媒體大開講》的“轉角看到愛”別出心裁,充滿了真情和人文關懷。例如,關注星云大師為上海外灘事故罹難者撰文祈福;采訪留守兒童、傾聽他們的新年愿望,呼吁更多人來關注這一特殊群體。“轉角看到愛”中,主持人用心在傳遞人與人之間最質樸的感情和表達對社會的關懷,讓新聞充滿了溫度和力量。
總之,《全媒體大開講》是在全媒體的時代,傳統電視媒體借助新媒體的技術和傳播優勢倒逼改革、主動“求變”與“創新”之舉。無論是制度創新、與網民的互動,還是親切自然的語態以及重視人文關懷,都是基于以“受眾為中心”的思維變革,突破新聞瓶頸謀發展之路。
注釋:①《2014年第34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②張 良:《全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突圍》,《傳播與版權》,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