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盛
我國所面臨的總體戰略形勢并非“一片大好”。其中關鍵是美國的軟制衡戰略不但沒有退卻,反而日益強化。事實已經并將繼續證明,與直接的對抗相比,這種戰略性部署對中國來說同樣致命。
中國戰略界的許多人一直認為,由于中國的自身武力、龐大的經濟體量以及與美國的緊密相互依存關系,美國不會輕易與中國發生沖突。這種判斷是正確的,但它忽略的是美國戰略遏制的長遠后果。其一是戰略約束,即縮小中國的戰略成長空間,如通過TPP與中國搶奪未來亞太經濟空間與話語。其二是戰略騷擾,與美國同盟關系強化的日本、菲律賓等將更有信心與力量對抗中國,消耗中國精力,惡化中國周邊環境。對美國來說,這是成本最低、周期較長但效果篤定的遏制方式。
相較而言,中國有什么樣的反擊方式或戰略博弈手段呢?軍事上,不但我們仍然差美國一大截,關鍵是美國也在避免與中國進行戰略對決,主動求戰更不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規范。我們目前所依靠的只有增長中的經濟實力,如“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出臺,莫不賴于此。對此,中國目前有些資本,但長期而言遠不確定。一方面是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仍未完成,相反增長過快帶來的深層次問題日益顯現;另一方面美國并未如一些人所料想的那樣走向衰落,特別是在科技、教育、人才方面仍然擁有強大的競爭力。我們或許會在體量上超過美國,但如果沒有經濟發展質量與競爭力的提升,我們至多算是一個虛弱的巨人。
另外要看到,經濟外交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脆弱性。國家關系中,政治安全關系還是根本,經濟關系仍在其次,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在很多國家有投資、有項目,但卻無法收獲鞏固的友誼,常常反因政治安全關系動蕩而導致投資受損的重要原因。事實上,由于與中國關系緊張,像越南、菲律賓這樣的國家一直在致力于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
在這種戰略環境與形勢下,中國最根本的是需要對自己接下來的外交戰略進行反思,避免在外交關系上犯下戰略性、方向性、顛覆性的錯誤。
第一,如何與美國進行戰略競爭?我們以前提出了和平崛起與和平發展,這是符合時代潮流的選擇,絕非一時的應景之計,必須始終堅持。當前,中國和平崛起的一大希望不但在于中國之特性不同于歷史上的德日,而且守成大國美國也不同于歷史上的霸權國,兩國間存在良性競爭的可能。所以,中國今后不但應該繼續大談特談和平崛起,還要致力于如何做實和平崛起。這個內容不但要進一步結合到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這一概念里面來,還要體現到與周邊關系中來。
第二,如何對待美國在東亞的地位?東亞問題多多,但根本的一點是中美如何共處。現實地看,良性和平共處是雙方唯一值得的選擇。但目前的問題是,中美在這方面仍然缺乏互信與可靠安排。美國口頭上歡迎中國崛起,但在東亞安全機制上仍然堅持以中國為潛在對象的雙邊同盟體系。中國也表態樂見美國在東亞地區發揮積極作用,但美國始終特別是近兩年相信中國的最終目的是要將其擠出東亞。這個結如果打不開,中國的戰略環境就無法根本好轉。基于此,中方有必要在這方面采取主動,以明確的戰略信號與漸進可行的制度安排推動中美東亞良性共處。在這方面取得成功面臨很大的挑戰,但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戰略宣示,對于化解外界對我國崛起的戰略疑慮很有價值。
第三,如何對待和平崛起與維護領土權益的關系?中國首先應該有戰略定力,堅持和平崛起這一大目標不動搖。與鄰國的領土爭端,其權益必須要爭,但在路徑上必須堅持以和平手段。與此同時,應切忌領土議題被民族主義、戰略誤判以及短期利益之爭所綁架。而且,在領土議題上,中國不宜有拖的心態。完全解決主權爭端短期內不可能,但要主動尋求管控危機、建立和平機制與共同開發的辦法。
在冷戰結束后的二十多年中,中國外交上出現過戰術失誤,但根本的戰略方向是對的,即保持了一條低調、和平的和平崛起路線,這也是當前中國能夠在冷戰后復雜的國際戰略環境求得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原因。
更深入地看,戰術失誤常可挽救,但戰略一旦失誤則可能全盤皆輸。特別是在中國崛起可能需要上百年至少幾十年的漫長背景下,著重長遠規劃戰略全局尤其重要。
(摘自《共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