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超 王惠凌 史福平 李 燁 蘇立凱 (河北大學附屬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監(jiān)護室,河北 保定 071000)
腦出血占急性腦血管病的20%~30%,年發(fā)病率(60~80)人/10萬人口,其中腦干出血占腦出血的10%以上〔1〕。創(chuàng)傷、休克可致腸道黏膜損傷,腦干出血作為一種應激反應是否同樣對患者腸黏膜造成損傷,國內(nèi)外尚未見報道。本研究對腦干出血患者不同病程血清D-乳酸(LAC)、二胺氧化酶(DAO)進行檢測,探討其是否存在腸道屏障功能損傷及損傷程度、持續(xù)時間。
1.1一般資料 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我院神經(jīng)內(nèi)科重癥病房腦干出血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齡35~78歲,平均(58.12±9.32)歲;發(fā)病至就診時間≤8 h,住院時間≥2 w,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8分。均排除原有肝腎及胃腸道疾病和死亡病例。選取我院體檢中心的健康成年體檢者30例為正常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32~76〔平均(58.10±7.62)〕歲。肝腎功能正常,排除了原有胃腸道疾病及心腦血管疾病,近期無外傷史。兩組年齡(t=0.0891,P=0.496 5)及性別(χ2=0.866 4,P=0.351 9)無統(tǒng)計學差異。
1.2D-LAC、DAO檢測 正常對照組采集靜脈血5 ml,腦干出血組均按照診療常規(guī)給予甘露醇脫水降顱壓、腦保護、靜脈營養(yǎng)或留置鼻胃管給予胃腸內(nèi)營養(yǎng)等綜合治療,于患病后8、24、72 h、1、2 w分別采集清晨靜脈血5 ml置于促凝管,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儲存于-20℃冰箱待測。應用科華ST-360全自動酶標儀,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D-LAC、DAO試劑由上海拜力公司提供。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χ2、t檢驗。
腦干出血組患病后很快出現(xiàn)腸黏膜屏障功能的破壞,并且迅速達到高峰,患病后8、24、72 h、1 w血清D-LAC及DAO含量無差別,高峰持續(xù)1 w左右開始下降,患病后2 w后血清D-LAC與DAO濃度明顯降低(P<0.05),與前三個時間段比較D-乳酸與DAO含量有降低趨勢,但與前三個時間段比較無差別(P>0.05)。見表1。正常對照組D-LAC為(29.52±7.31)mmol/L,DAO 為(718.90±58.67)ng/ml。
表1 不同發(fā)病時間腦干出血組D-LAC、DAO含量變化(s)

表1 不同發(fā)病時間腦干出血組D-LAC、DAO含量變化(s)
與1 w比較:1)P<0.05
8 h 24 h 72 h 1 w 2 w正常對照組組別 n D-LAC(mmol/L)30 29.52±7.31 - - - -腦干出血組 27 45.81±8.59 46.43±13.62 49.12±15.25 55.58±20.12 53.58±18.151)組別 n DAO(ng/ml)8 h 24 h 72 h 1 w 2 w正常對照組30 718.90±58.67 - - - -腦干出血組 27 1 709±297.10 2 066.00±666.82 2 212.67±622.67 2 182.17±504.051) 2 009.83±481.821)
D-LAC是腸道固有細菌的代謝終產(chǎn)物,血中的D-LAC基本來源于腸道,其水平變化與腸黏膜屏障密切相關(guān);且D-LAC在肝內(nèi)不被分解,故可利用外周血漿D-LAC水平反映腸道屏障中機械屏障的功能狀態(tài)〔2〕。DAO是存在于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內(nèi)高活性的細胞內(nèi)酶,當腸黏膜上皮細胞發(fā)生損傷后,細胞內(nèi)釋放DAO增加,進入腸細胞間隙、淋巴管和血流,使血漿DAO升高〔3〕。因此D-LAC與DAO是檢測腸黏膜屏障功能的較好指標。內(nèi)毒素系革蘭陰性菌細胞壁脂多糖(LPS)成分,當腸道黏膜損傷后,發(fā)生內(nèi)毒素血癥和細菌移位〔4,5〕,從而引起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及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以往對腸黏膜屏障研究多集中在燒傷、急性胰腺炎、外科創(chuàng)傷等領(lǐng)域,近年來張?zhí)m芳等〔6〕發(fā)現(xiàn)老年肝硬化腹水患者DAO、D-LAC明顯升高,說明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亦存在腸道屏障功能的破壞。董曉敏等〔7〕對膿毒癥大鼠同樣進行腸道屏障功能檢測亦得出上述結(jié)論。
本研究說明在應激發(fā)生后很快出現(xiàn)腸黏膜屏障功能的變化并且持續(xù)高水平,陳秀凱等〔5〕對彌漫性腦損傷大鼠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傷后2 h D-LAC、DAO明顯升高。郎宇璜等〔8〕研究中重度腦損傷患者發(fā)現(xiàn)血漿DAO、D-LAC 3 h明顯升高,傷后72 h仍明顯高于對照組和輕度腦損傷組。缺血性腦卒中雜犬腸上皮閉鎖小帶蛋白(ZO-1)表達明顯降低,侵襲性大腸桿菌可引起腸上皮ZO-1、咬合蛋白、閉合蛋白1及連接接著分子(JAM)-1蛋白表達降低及重分布,導致腸上皮屏障功能障礙〔9〕。以上研究證實機體在遭受應激打擊之后,可迅速出現(xiàn)腸黏膜屏障損害,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高度重視保護腸道功能。研究表明ω-3魚油脂肪乳劑能降低血漿DAO活性及尿中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從而降低腸黏膜的通透性,減輕全身炎癥反應,保護大鼠的腸黏膜屏障〔10〕。但其在腦干出血患者中能否應用,有待進一步研究。
1 吳 江.神經(jīng)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70-4.
2 孫曉慶,付小兵,張 蓉,等.創(chuàng)傷后腸道通透性改變血漿標志物D乳酸的實驗研究〔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0;12(8):476-8.
3 Ikeda H,Suzuki M,Suzuki Y,et al.Apoptosis is a majormode of cell death caused by ischaemia and ischaemia/reperfusion injury to the rat intestinal epithelium〔J〕.Gut,1998;42(4):530-7.
4 喬 治,黎沾良,李基業(yè),等.嚴重多發(fā)傷后腸道細菌移位的臨床研究〔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6;18(1):13-5.
5 陳秀凱,蒲踐一,邱 方,等.二胺氧化酶與D-乳酸對腦損傷大鼠腸屏障功能的監(jiān)測意義〔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3;6(7):669-71.
6 張?zhí)m芳,朱艷麗.老年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清二胺氧化酶、內(nèi)毒素及D-乳酸水平及臨床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4):798-9.
7 董曉敏,方林森,胡德林,等.膿毒癥大鼠 DAO與 TNF-α變化研究〔J〕.安徽醫(yī)學,2012;33(11):1415-7.
8 郎宇璜,李文綱,周 超.不同程度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后腸黏膜屏障功能的變化〔J〕.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2011;13(6):536-9.
9 齊志偉,于學忠,劉業(yè)成,等.緊密連接ZO-1蛋白在缺血性腦卒中腸黏膜改變的意義〔J〕.北京醫(yī)學,2011;33(4):332-5.
10 李永紅,武 華.ω-3魚油脂肪乳對重癥急性胰腺炎大鼠腸粘膜屏障功能(DAO活性)的影響〔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1;6(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