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璇 (武漢市醫療救治中心,湖北 武漢 430023)
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發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8倍,且兩病并發的痰菌陽性率高達72.3%,顯著高于單純肺結核患者〔1,2〕。糖尿病控制不佳可影響肺結核的臨床療效,而肺結核未及時治愈也可以加重糖代謝紊亂,兩者間互為因果,相互影響。既往研究〔3〕證實,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細胞擴增減少,主要表現為CD4+T細胞減少,CD8+T細胞增多,CD4+/CD8+細胞比例降低,提示其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紊亂。胸腺肽α1是胸腺激素中活性最強的組分,具有胸腺肽第Ⅴ組分的所有免疫活性,對機體免疫功能的恢復與提高具有促進作用〔4〕。本文觀察降血糖基礎治療和抗結核常規治療基礎上,對部分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聯用胸腺肽α1治療的效果。
1.1一般資料 我院呼吸內科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54例,肺結核診斷標準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2001年修訂的《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5〕,糖尿病診斷標準符合經修改的1985年WHO標準〔6〕。根據病史、胸部CT、痰涂片陽性、血糖等檢查明確診斷為糖尿病合并肺結核。納入標準:無嚴重心、肝、腎及血液、免疫系統疾病;無其他慢性全身性疾病;最近3個月內未使用改善免疫力的藥物。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同意。男30例,女24例;年齡60~75歲,平均(66.73±10.15)歲;病程2~12年,平均(4.95±3.41)年。隨機分成兩組各27例。兩組例數、性別比、年齡及病程差異均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糖尿病宣教、運動、飲食等基礎治療,均采用正規胰島素治療,控制不佳者加用口服降糖藥,并根據血糖測定結果隨時調整胰島素劑量:空腹血糖在7.0 mmol/L以下,餐后2 h血糖在10.0 mmol/L以下。肺結核采用兩階段療法,即強化階段和鞏固階段。對于初治患者,采用2S(E)HRZ/4HR化療方案(S為鏈霉素,E為乙胺丁醇,H為異煙肼,Z為吡嗪酰胺,R為利福平);復治患者,采用2SHRZE/1HRZE/5HRE化療方案。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胸腺肽α1(邁普新,成都地奧集團制藥有限公司生產)1.6 mg,2次/w皮下注射,連續治療6個月。
1.3觀察指標 治療期間兩組每月行痰涂片查抗酸桿菌、胸部CT檢查,觀察病灶吸收、痰菌轉陰(以連續2個月痰菌陰性不再復陽為陰轉)、空洞吸收情況及發熱和咳嗽好轉情況。比較治療前后兩組癥狀、體征及相關輔助檢查結果進行療效判定。在治療前和治療6個月后,分別抽取外周靜脈血,利用Fi-coll密度梯度離心法分離外周血單個核細胞,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外周血中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和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的比例,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水平。同時,觀察治療期間的基本生命體征、三大常規和肝腎功能等,記錄所有不良反應事件及相應處理措施。
1.4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會修訂的標準進行療效判定〔5〕。顯效:肺內病變吸收1/2及以上者,空洞縮小;有效:肺內病變吸收不足1/2,空洞縮小;無效:病灶無改變或增大或出現新的病灶。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t、χ2檢驗。
2.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顯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70.37%vs.37.04%),無效率明顯低于對照組(3.70%vs.18.52%),且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6.30%vs.81.48%)(均P<0.05)。
2.2臨床癥狀比較 觀察組痰菌轉陰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空洞吸收、發熱和咳嗽好轉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T淋巴細胞亞群和NK細胞檢測檢測 兩組治療前CD3+、CD4+、CD8+T淋巴細胞和NK細胞比例及CD4+/CD8+比值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對照組CD4+T淋巴細胞、NK細胞和CD4+/CD8+比值較治療前升高,但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CD3+、CD4+與NK細胞比例均明顯高于治療前和同期對照組(P<0.05),CD8+細胞比例均低于治療前和同期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后臨床癥狀比較〔n(%),n=27〕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和NK細胞水平比較(x ± s,n=27)
2.4IgA、IgG、IgM檢測 兩組治療前血清IgA、IgG和IgM水平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IgG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和對照組(P<0.05),而IgA與IgM較治療前和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IgA、G、M水平比較(x ± s,n=27)
2.5不良反應 在治療過程中,對照組頭暈1例,胃腸道反應2例;觀察組胃腸道反應1例,均經對癥處理后癥狀緩解或消失,均未停藥。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差異不顯著(χ2=0.604,P>0.05),治療前后大小便常規以及肝腎功能均無明顯改變。
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痰菌陽性比例較高,且多伴有空洞,排菌量大,傳染性強,單純抗結核效果欠佳,而長期使用異煙肼等抗結核藥物,可使患者糖耐量降低,影響糖代謝,可能出現低血糖、視神經炎等不良反應,影響療效發揮,加速病情發展及惡化〔7〕。
研究表明,糖尿病易合并肺結核有重要的免疫學基礎,糖尿病為消耗性疾患,患者蛋白質代謝紊亂,抗體和補體生成減少,機體免疫力低下;而肺結核的免疫反應是以T淋巴細胞為主介導的細胞免疫,多種T淋巴細胞參與此過程。CD4+T細胞在此過程中發揮輔助誘導功能,致敏后可誘導巨噬細胞增殖,繼而吞噬結核桿菌;CD8+T細胞可通過釋放可溶性抑制因子來發揮細胞免疫抑制功能水平。研究〔3,8〕證實,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尤其是細胞免疫功能降低,即與同齡健康者相比,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外周血中CD4+T細胞減少,CD8+T細胞增多,CD4+/CD8+比值倒置,且NK細胞水平也低于健康對照組。B細胞主要在體液免疫中發揮作用,主要通過漿細胞(效應B細胞)分泌的特異性抗體產生免疫功能,IgA、IgG、IgM含量是反映機體體液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標。通過免疫干預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對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的治療具有潛在的促進作用。
胸腺肽α1是一種小分子多肽類激素,來源為小牛胸腺組織,具有多種生物活性,能使骨髓產生的干細胞轉變成T淋巴細胞,與細胞免疫功能的形成直接相關,也可以增強循環血中成熟T細胞的功能,促進多種細胞因子的產生,增強NK細胞對抗原或易感染細胞的反應〔9〕。因此,胸腺肽α1是一種細胞免疫增強劑,在臨床研究中已用于治療多種免疫功能低下疾病,如肺癌、乙型肝炎、白血病及肝癌等,并取得較好的效果。盧經偉等〔10〕報道胸腺肽α1聯合抗結核藥物治療老年肺結核療效顯著,痰菌轉陰率高。劉建春等〔11〕也證實,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在有效控制血糖基礎上,抗結核治療中加用胸腺肽注射液能提高細胞免疫水平,加快空洞閉合、痰菌陰轉與病灶吸收。
綜上,胸腺肽α1可提高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臨床療效,可能與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有關。
1 舒正菊.糖尿病繼發肺結核患者強化治療末期痰菌陽性的相關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0):5121-2.
2 鄺浩斌,譚守勇,覃紅娟,等.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結核強化治療期末痰菌未陰轉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33-5.
3 周靜娣.2型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分析及臨床護理對策〔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14;28(1):53-4.
4 Shao C,Tian G,Huang Y,et al.Thymosin alpha-1-transformed Bifidobacterium promotes T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aturation in mice by oral administration〔J〕.Int Immunopharmacol,2013;15(3):646-53.
5 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1;24(2):70-4.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iabetes mellitus:report of a WHO study group〔J〕.World Health Organ Tech Rep Ser,1985;727:1-113.
7 牛紅雷,李升錦.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的發病機制〔J〕.醫學綜述,2011;17(8):1187-9.
8 趙慧強,田 光,張寶和.糖尿病對老年肺結核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及意義〔J〕.轉化醫學雜志,2013;2(4):222-4.
9 張久聰,董 茜,邵 彬.胸腺肽α1的作用機制和臨床應用〔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6;22(4):547-9.
10 盧經偉,鄒 彥.胸腺肽α1聯合抗結核藥物治療老年肺結核的療效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13;18(1):161-2.
11 劉建春,杜敬華,王曉軍,等.胸腺肽在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中的應用〔J〕.臨床肺科雜志,2014;19(10):1838-40,1841.